最近旱情
2010年中國西南大旱是發生于中國西南五省市——云南、貴州、廣西、四川及重慶的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災。一些地方的干旱天氣可追溯至2009年7月。至2010年3月,受災人口逾5 000萬人,僅貴州一省,由于受災嚴重需要救濟者就高達310萬人。同月旱災蔓延至湖南西部。
干旱原因
1.自然原因
青藏高原的高原熱力因素影響。西南省份受“世界屋脊”的影響較大,青藏高原去年冬季積雪偏少,高原熱力條件好,導致印緬低槽弱,南亞季風弱,輸送到我國西南地區上空的水汽不充沛,加之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偏東偏北,造成我省及西南地區出現干旱。
厄爾尼諾現象影響。在此影響下,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偏暖,副熱帶高壓整體偏強,東亞季風攜帶的水汽與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導致我國東部降水較多,北方降雪頻繁。相反,我國西南地區是下沉氣流占優勢,常出現晴好少雨天氣。
云南是多種季風(東亞季風、南亞季風、高原季風)環流影響的過渡交叉地帶,是我國典型的季風氣候區,干濕季分明。季風氣候導致了云南干旱災害發生的必然性,不穩定的季風活動又造成云南干旱災害發生的隨機性。近年來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云南干旱出現頻率更加頻繁。
全球不斷變暖使干旱頻率增加。不僅是氣候學家,就連西南地區的的人們也有切身體會,“越來越熱,越熱越干”是西南地區人們對近幾年來氣候變化的總結。在不少人眼里,百年大旱和氣溫升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2.人為原因
“工程性缺水”成為旱情的重要原因。從全國范圍來看,由于國家財政投入不足,中國目前多數水利設施老化失修,一些地方在干旱面前束手無策,水利設施不堪重負。大型灌區工程設施的完好率不足50%,中小型灌區工程設施的完好率不足40%。絕大多數泵站的灌排水能力達不到設計標準,有的只有設計標準的40%左右,有的完全失去了灌排功能,全國大型泵站中急需改造的比例高達85%以上。
“亂采濫伐”砍出生態欠賬。一地區的氣候變化,往往與本地生態系統的改變有緊密的聯系。一方面,西南一些省份為了追求經濟效益,一直在砍伐原生態林,大力種植橡膠林和桉樹林,而這兩種速生豐產林都被稱之為“抽水機”,大面積種植會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涵水能力減弱。
西南大旱造成的危害
危害農牧業生產。上海、重慶等地大米價格上漲;云南花卉減產,波及北京鮮花價格;預計干旱使云南本榨季食糖產量同比下降15%左右;旱情可能延遲橡膠開割時間,從而影響全年產量。
促使農業生態環境惡化,造成湖泊、河流水位下降,部分干涸河段斷流,草場植被退化,加劇生態環境惡化,加劇土地荒漠化進程。
引發其它自然災害發生,引發森林火災和草原火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