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考前的幾個月,多數考生會感到壓力巨大甚至會過度緊張、焦慮和恐慌。如何調整心態,提高地理復習效率,輕松迎戰高考?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在高考閱卷中發現的問題,就如何形成良好的應考心理素質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良好應考素質的重要性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極盛教授研究發現,在影響高考成功的20個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考試時的心理狀態,其次是考試前的心理狀態,第三位是學習方法,第四位才是學習基礎。考生的心理狀態與考試成績的關系表明(如下表所示),學生考試成績與其心理狀態密切相關。
心理學研究,心理狀態跟人體生物規律息息相關。當人體體力、情緒、智力處于高潮期,人的心情舒暢、頭腦靈敏、精力旺盛、記憶力強、理解能力強。此時期人易進入最佳狀態,容易取得理想成績。但如果剛好處于低谷期,則會疲勞乏力、無精打采、心情煩躁、遲鈍健忘、理解力差等,難以發揮正常水平,取得理想成績。最典型之例就是著名的“克拉克現象”。克拉克是澳大利亞長跑名將,1963—1968年曾經17次打破世界紀錄。在其運動巔峰時期,他曾經兩度參加奧運會,但都因為發揮失常而與金牌失之交臂。后來人們便以他的名字來形容在重大比賽及學習考試中發揮失常的現象。可見,形成良好的應考素質對考生迎戰高考至關重要。
二、考前常見的不良心理現象
(1)壓力過大,焦慮恐慌。表現為一想到考試就緊張激動、呼吸加快、心跳加劇、肌肉緊張甚至身體也不由自主地抖動。其原因來自學生自身、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的種種壓力,使其對成績過分關注。
(2)前途迷茫,失去信心。表現為注意力難以集中,易走神,容易被外界的刺激所吸引。這類學生多數對知識不能扎實掌握,還存在許多知識空白點。
(3)精神恍惚,精力欠佳。表現為只顧學習,不懂休息,給自己施加太大壓力,經常加夜班學習,時間安排惡性循環。超負荷的學習使精神越來越差,導致上課經常走神甚至出現課堂上打瞌睡的現象。
(4)“高原反應”,暫時失憶。學習中使盡全部精力,但學習成績及學習效率不高、停滯不前甚至產生倒退現象。一些容易題目,在平時檢測或考試中,會一時做不出來。平時不僅對所學知識常遺忘,日常生活也常出現丟三落四的現象。
(5)學習飽和,心情煩躁。由于學習任務繁重,生活內容單一,加之不注意學習方法,只是每天機械地看書和重復進行大量練習,使大腦易疲勞,會產生學習飽和、厭惡學習的心理,容易發脾氣,遷怒別人,學習效率越來越低下。
三、調整心態,從容應考
(1)樹立信心,勞逸結合。在狠抓專業復習的基礎上,對自己的實際能力、應試能力要有正確、客觀的估計,從實際出發,并遵循最近發展區規律,確定適當的考試目標和期望值,以便正確定位。同時,為減輕壓力和保證目標的實現,考生不妨根據實際狀況,將具體考試目標細化為保底目標、穩妥目標、沖刺目標,這樣可以有計劃地安心復習。
此期間,應根據生物鐘安排學習時間和作息時間,定時睡覺、定時起床。應維持每天6~8小時睡眠時間,中午休息30分鐘左右。每天清晨6~8時,人的頭腦最清醒,體力最充沛,是學習的黃金時段,宜對功課進行全面復習;8~9時,人的耐力處于最佳狀態,可攻堅難度大的內容;9~11時,記憶效果奇佳,突擊識記可事半功倍。
(2)運用技巧,緩解壓力。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依靠家長、老師、同學、朋友等可幫助自己走出情感困境。還可通過“我一定能走出困境”、 “我的心態良好,我是最優秀的”等積極的自我暗示,樹立一種 “我一定能考好”的信念。
還可進行放松訓練緩解壓力,具體做法是:全身放松地坐在一張軟椅上,腳撐著地,兩臂自然下垂,雙眼微合,深呼吸10次。吸氣時收小腹,繃緊身體。呼氣時要慢慢放松下來,心中默念:我的左手變得很沉重,我的右手變得很沉重……就這樣把左右手、臂,眼、腳都緩慢地默念幾遍,同時專心體驗各部位的沉重和松弛感。然后默念:我現在開始全身放松,我感到非常輕松、舒服,我的心情很愉快……為配合訓練,也可選一些輕松舒緩的樂曲作為背景音樂。這種放松訓練需要從額頭開始,經過眼睛、臉部、頸部、軀干和四肢,對全身肌肉進行系統性放松,通過生理的放松而取得心理放松。
此外,聽音樂、有氧健身運動、寫日記等適當放松行為等都可以起到調節情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