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評核之類型與本質
香港于2009年9月實施的三三四新學制,它不單只是修業年期的變更,更是高中課程教與學模式及評核方法的轉變。與內地一樣,在香港,評核方法一直有如一盞引導教師設定教學重點和策略的指路“明燈”,與學生成績及前途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學制——投資香港未來的行動方案》報告書中,教統局提出“為了提高對考生最終評核的效度和信度,長遠目標應是令校本評核成為所有科目評核的一部分”(教育統籌局,2005)。此建議令新學制評核模式受到各界的關切注視。經過多番咨詢與修訂,課程發展議會和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公開考試委員會于2008年,通過了各學科校本評核策略性推行時間表,地理科校本評核將于2014年全面推行(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9b)。換言之,由2011年起修讀高中地理課程的學生,將會參加校本評核。

香港的校本評核是指在學校進行,由任課教師評分的評核活動,并把分數計算入公開評核成績內(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6)。校本評核在香港不是一項全新的措施,首見于1978年香港高級程度會考的化學科,用作評核學生的實驗技能。及后陸續在香港中學會考及香港高級程度會考的其它科目實施(詳見表1)。校本評核的模式多樣化,包括專題研習、實驗技能、閱讀報告、作品集、獨立專題探究、校內測驗及考試、日常課業及說話能力評核等。
縱然各科的校本評核模式不同,但其本質都是一致的。校本評核的主要理念是提高整體評核的效度,因部分學習成果不能通過考場內的筆試來評核。此外,利用校本評核擴展評核基礎,亦能分散學生一試定終生的壓力。再者,有關部門亦希望能透過實施校本評核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為學習與教學帶來正面影響或“倒流效應”,確保評估配合教學,而此舉亦肯定了教師專業評核的判斷(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6;教育統籌局,2004)。

新高中地理科對校本評核之要求
地理是蕓蕓需要實行校本評核的新高中學科之一,其校本評核占整科評核比重的15%。學生須遞交一份約1 200~2 000字的實地考察報告,該報告須以地理探究形式寫成,以顯示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對地理范疇內的認知能力和技能。表2顯示地理科校本評核之五個探究階段與每階段學生所需要的能力表現(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9a)。
根據課程發展議會及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聯合編訂的地理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中六)(2007),實地考察是指考生實地搜集數據,而非在圖書館內進行的研究計劃。因此,研究成果應建基于考生所搜集的第一手數據,但亦可以二手數據和資料加以補充。地理科校本評核由擬訂至今,作了多番的修訂,除落實延遲推行外,實地考察報告的字數亦由最初的上限2 000字調低。而在最新修訂的《地理─校本評核教師手冊(試行版)》中,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亦就學校在第三次咨詢所提出的意見作出響應,指地理科校本評核準許學生在實施初期,在計劃擬訂及數據搜集階段分組工作,并準許學生在同一考察地點選用相同課題工作甚或采用相同的報告題目,但必須提交個別的實地考察報告(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9a)。

地理科教師對實施校本評核的態度
地理科校本評核延至2011年才開始實施,但是地理教師對校本評核的憂慮并未完全紓解。筆者于2009年6月進行了一項問卷調查,發現地理科教師普遍認同以實地考察形式為校本評核,但對校本評核的實施甚為憂心。其中有七成以上教師認為在“掌握學生在實地考察探究中可達到的水平”以及“推動學生獨立自主地完成實地考察”上會遇到困難(見表3)。
另外,在問卷最末部分問及教師對新高中學制的印象時,其中提及有關校本評核的形容都呈一面倒的負面評價,如“校本評核(SBA)增加老師及學生負擔”;“特別是對SBA支持不足”;“缺乏全盤計劃,每科校本評核目前不可能”;“老師普遍不太理解校本評核”以及有關數據處理太深,很難于學習中試用。由此可見,教師們都對校本評核感到焦慮甚至厭惡。
討 論
上述提及校本評核在香港并不是一項全新的措施,此評核模式分別于20世紀70及80年代,在香港高級程度會考與香港中學會考某些學科中開始實施,已有不短的歷史,那為何地理科教師仍如此憂慮校本評核,認為推行校本評核存在困難呢?
首先,雖然在香港校本評核不是新事物,但對地理科而言卻是嶄新的評核模式,是地理科教師從未觸及的范疇,教師很可能因為模糊的前景而感到焦慮與不安。這種反應是正常的。
除此以外,地理科校本評核要求在校本評核的模式下,每個選讀地理的學生都要獨立提交考察報告。這對中四及中五程度的學生而言,要求不低,教師因而要耗用更多的時間照顧各個學生的需要,為他們所選的探究課題提供幫助和支持,這添加了教師們的很大壓力與負擔。事實上,要為一至兩班程度與興趣各異的學生,選取合適的探究議題或研習目標,并要在香港這彈丸之地選址進行實地考察,對教師而言是極大的難題。此外,在考察的同時,教師還要顧及自然環境的保護,令操作更為困難。
教師亦在為學生提供多少支持的問題上,存在很大疑問。縱然考評局已于2009年6月為地理科撰寫了《校本評核教師手冊(試行版)》(2009a),詳列了各個探究階段的評核準則,但不同類型的學校所面對的學生都有差別,不同教師對如何實行校本評核存在一定的分歧,他們對校本評核的公平性都有不同的理解。根據2001年的研究報告,生物科教師對教師評審制(Teacher Assessment Scheme,簡稱TAS)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Yung,2001)。有教師認為教師評審制是公開考試的延伸,故在進行評審期間不應給予學生提示或響應學生的提問,也不容許學生進行討論。但亦有教師認為在評核的同時提問學生,或與學生一起討論,能引導他們有效地學習學科知識。此外,也有教師指出學校應讓學生接受全人教育,不應剝奪學生課后參與課外活動的時間來完成教師評審制的實驗報告,故容許學生在家中完成實驗報告(Yung,2001)。由此可見,縱然有劃一的評審指引,各教師都有不同的執行方法。而其實這些方法是直接影響學生在評審制所得的分數,公平性令人生疑。
《地理─校本評核教師手冊(試行版)》(2009a)指出教師不應給予過于具體的指引和詳細的建議,以免令學生不經思考,抄襲教師的意念而影響課業的原創性。英國在中學推行了校本評核多年,最近也將校本評核(英國稱為coursework)改為“控制評估”(controlled assessment),已證明了以往教師與家長出現了過分指導(over-coaching)的情況。香港比英國更要看重考試與學業成績,在此文化背景下,加上“學生的作業在提交供最后評核前,可隨意作出修改”的條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9a),過分指導的情況相信會更為嚴重。不幸的是,這個現象難以避免地會加重教師的工作量,令前述教師工作壓力的問題加劇。
另外,全面地在各學科實行校本評核,與英國GCSE考試于20世紀80年代引入學科作業模式相似。學生必須要在接近的限期前提交各學科的校本評核習作,對比從前高級程度會考及香港中學會考不是每科都要做校本評核的情況,確實增添了學生與教師的很大負擔。根據2003—2004年英國就GCSE學科作業進行的調查顯示,50%的學生認為需要在相近的期限前一連串地提交各個學科的學科作業,感到很有壓力(Qualificationsand Curriculum Authority,2005)。到2011年高中新生開始在地理科進行校本評核時,一般高中生便需要完成6~7科的校本評估。而由于中六時要集中精力應付考試,一般不會要求學生做校本評核。中四時,學生對學科掌握不多,不太能做校本評核。因此應該會集中在中五進行,為學生增添不少壓力。
結 語
校本評核無疑能擴展評核基礎,能評核學生無法在筆試中發揮的能力,但在推行上存在實際的困難。英國已決定將其學科作業改為“控制評估”,以平衡課業的真實性和公平性以及教師與學生工作量的問題。那香港應如何處理校本評核的安排,這是一個值得深思與研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