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活動性課文比例較大,而活動性課文內容大多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或當今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等密切相關,這為學生展開討論、師生充分交流創造了很好的平臺。這部分內容教學能否到位,是整個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現略談活動性課文教學的一些感想和做法。
1 提高對活動性課文教學的認識
新教材中的活動性課文雖然與舊教材中的“想一想”、“做一做”、“練一練”有相似之處,但其更突出地理學科綜合、分析、實踐運用等思維能力的要求。以往舊教材的“想一想”、“做一做”、“練一練”等內容,往往放在課堂的最后時間,讓學生自己通過作業形式完成,教師關注和指導不多,總把這部分內容作為教材整體的“皮外肉”進行處理。新教材中的活動性課文內容,是地理教學不可或缺和忽視之處,它是整個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最能體現地理課堂素質教育的內容和特點之處,并涉及實驗、討論、觀測、標本采集、資料收集與整理等多種形式。而這些形式都離不開學生的積極參與,有了學生的參與,課堂才真正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舞臺,才能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之目的。
2 寓活動性課文于地理教學過程
將活動性課文融入教學過程,其作用不言而喻,它可以作為課堂導入、創設教學情境的材料,也可以作為知識點進行鞏固練習和逐步深化,還可以作為整個課堂教學的總結升華。如在八年級下冊關于“祖國的神圣領土——臺灣”一節的教學中,課文設計了活動性內容——關于臺灣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依據問題。在教學時,就以此問題直接開門見山地導人新課,由于有預習或平時的知識積累,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整個課堂氣氛一下子被調動起來,這對于完成該節課的教學任務極其有益。又如,講到我國地理位置優越性時,以往的教學常常是讓學生強記。針對此種情況,可指導學生看完地圖,并明確了我國優越位置之后,讓學生將中國與俄羅斯、加拿大、巴西、蒙古、日本等國的地理位置進行比較(從發展農業生產、對外交往與合作、發展海洋事業等方面),使學生在對比中感受我國位置的優越性并掌握相關地理知識。
3 強化對活動性課文教學的指導
教材中涉及許多學生可以“動”的活動性課文,如小實驗、小調查、小論文、小制作等。面對這些活動,教師不能“大撒手”,雖然學生處于信息時代,“見多識廣”,但其動手能力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強。因此,應在教學中讓學生充分“動起來”。為了使活動能順利而科學地進行,適當的科學指導至關重要。如在小實驗中應帶何種工具及材料、如何運用這些工具和材料,如果沒有教師的指導,不少學生可能無法完成整個任務。如七年級上冊等高線模型制作的小實驗是解決等高線畫法這一教學難點的最好方法。教師首先應作必要指導,提供制作流程,并特別提醒注意事項等,學生會在教師指導下井井有條地順利完成任務,解決難點問題。再如,許多要求學生進行課后小調查的內容,涉及環保、歷史、民俗宗教等,需要教師作適當引導和點撥,否則學生會漫無邊際、盲目動手,既收效甚微,又達不到預期目的。
4 倡導活動性課文“活動形式”多樣化
活動性課文的多樣化“活動形式”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地理學習興趣,提高探究嘗試的欲望,讓其感受地理學習的愉快和成功,充分體現自身的價值。多樣化活動可采取小組討論交流的形式,以培養學生協作學習的精神;可采取地理課堂演講的形式,以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和溝通能力。如學習“天氣與氣候”一節內容,可讓學生試做天氣預報員,進行天氣預報,看誰報得又快又準;又如“關于保護和節約自然資源,我們能夠做些什么?”的討論,可以先分組討論,各抒己見,然后形成小組共同意見,派代表全班交流發言,師生進行點評。這樣的形式,可激活每一位學生的思維,將課堂知識延伸到課外學習。
5 新課標“有用”理念融入活動性課文教學
新課程標準“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理念中的“有用”,即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學習內容有了“生活”和“實際”,學生則會產生濃厚興趣,也會形成學習動力。如學習“我國鐵路”時,活動性課文提供了“我國鐵路干線的分布圖”,可用于探索生活中外出旅游、考察、學習的路線,從而體現地理的實用價值。還可有意識地舉出一些大家感興趣的靠近鐵路干線的旅游景點,以旅游者的身份讓學生去熟悉鐵路干線的位置以及重要鐵路樞紐的分布。又如,學習我國大陸上山脈的分布,活動性課文展示了“中國陸地重要山脈”分布圖,如單純讓學生記憶山脈確實較困難,可以旅游者或未來地質工作者的身份,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或山脈走向掌握和熟悉主要山脈名稱及其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