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必修教材人教版的“問題研究”主要圍繞相應章節的重點內容或核心思想設計專題,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主題進行研究性學習,側重主要研究的過程與方法,研究結果具有開放性。
一、“問題研究”的作用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得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這種活動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一種新的課程領域和學習活動,且“問題研究”可為學生人人能夠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提供基礎和條件。觀察必修1、2、3教材中的“問題研究”,不難發現其選擇的主題大體分為三類:第一類暢想式問題,如“月球基地應該是什么樣子”、“我的家鄉怎樣發展”等;第二類熱點或焦點問題,如“如何看待農民工現象”、“從市中心到郊區,你選擇住在哪里”;第三類國家層面的問題,如“南水北調怎么調”等。

教材中的“問題研究”既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又為其提供了廣闊而真實的探究學習空間,還具有一定的思維價值,可激發學生積極思索和研討,同時具有一定的操作性,有利于提高學生應對未來的生存能力。當然,“問題研究”也可由課堂向校外延伸,從文本教材向其它媒介拓展,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豐富資源。
二、“問題研究”的教學策略
1 分析與“問題研究”相關的課程標準,確定教學目標
“問題研究”屬于綜合或專題式探究,需要較為周密的計劃和一定的組織準備工作,對時間的要求也較高,教材中的每一個主題不可能也無必要全部研究,可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和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集中選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高一上期,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有“月球基地應該是什么樣子”、“是否可以用南極冰山解決沙特阿拉伯的缺水問題”等;高一下期,學生所選是“家鄉的農業園區會是怎樣”、“綠色食品知多少”等。選好專題后,教師需進一步研究與“問題研究”相關的課程標準,設計出本課需要達到的“三維”教學目標。
2 分組展開學習調研,明確具體問題解決方案
問題研究中,學生的合作與分享尤為重要,成立“研究團隊”、“研究小組”不僅可以增強學習興趣,提高研究效率,也可以增強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問題研究”都需要通過小組或團隊合作的形式,明確彼此的責任和分工,通過互助性的學習方式,完成“問題研究”規定的學習任務。分組需在課前做出合理設計,小組成員自由組合,人數可以根據研究內容而定,見表1所示
針對學習專題,教師應指導學生有目標、有程序地開展學習活動,如圖1所示。
如“是否可以用南極冰山解決沙特阿拉伯的缺水問題”這一專題,可分為以下幾個組,見表2所示。
3 采用“角色扮演”,激發學生主動參與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際調研后,學生寫出調查報告,教師組織全班對“問題研究”進行總結、匯報,由各組推選發言人并制作模板展示,匯報本組的研究學習成果。
例如,擔任“主持人”角色形式。要求語言幽默、評價準確中肯,在一次公開示范課“月球基地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專題活動中,引導學生分別從“我心向明月”、“揭開月球的神秘面紗”、“月球資源概況”、“月球上人類能生存下去嗎”、“人類探月史”、“我設計的月球基地”等角度思考。經過師生精心準備,課堂上探討研究不斷,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擔任“導演”角色形式。在進行過幾次“問題研究”后,教師完全可以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主持。在“是否可以用南極冰山的水解決沙特阿拉伯的缺水問題”專題時,推舉出的學生導演采用了情景設計的方式來展開活動,設計的情景出人意料,環節緊扣主題,學生發言踴躍,辯論激烈,作為教師也深受啟發和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