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第五章“世界的發展差異”是在學生學習了第二章“世界的地形”、第三章“世界的居民”與第四章“世界的氣候”,初步認識到世界的地形、人口、民族、宗教、語言、氣候等方面均存在明顯的差異后,再從發展水平的角度引入了第五章“世界的發展差異”。通過對這幾章的學習,使學生對世界的自然、人文地理概況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為學生學習下冊區域地理中的大洲、地區和國家地理奠定基礎。
第五章“世界的發展差異”著重介紹世界不同國家發展水平的差異,屬人文地理內容。該章的核心內容就是第一節“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因為發展水平的差異是世界發展的主要差異,“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兩類國家的存在就是這種差異的集中體現,這也是課程標準要求的內容。因此,第一節“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是本章的學習重點。

本節教材共分三個內容:“不同類型的國家”、“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分布特點”、“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異”?!安煌愋偷膰摇笔菑念I土面積、人口、政治體制等方面說明世界上不同國家的差別很大。“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分布特點”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異”這兩部分內容是從經濟發展水平來說明世界上的國家發展不平衡,存在巨大差異。這兩個內容是本節教材學習的重點。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的內容較抽象,因此也是教材內容的難點所在。為了達到課標要求,教材主要選用了比較直觀的數據統計圖,即用“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較”、“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人口與國內生產總值比較”兩幅統計圖,從總量和人均兩方面說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水平的差異。為了讓學生對世界發展的不平衡有更深刻的認識,教材還用一組活動和圖片,從國民經濟發展水平、部門結構等方面進行比較,進一步說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水平的差異。因此,后兩部分內容就是完成課標要求的重點學習內容。
學習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是為了讓學生認識世界地區的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但這種不平衡不是絕對的,而是動態變化的。因此,在講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異之后,還要讓學生了解發展中國家也在不斷發展,而且在有些方面的發展甚至超過了發達國家。教材用了“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這段閱讀教材,以我國快速發展的經濟為例,突出發展中國家的前進步伐。通過對這部分內容的學習,能夠增強學生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信念。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認識世界上的國家和地區存在各種差異;知道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地區分布特點,了解“南南對話”和“南北對話”的含義;能運用實例和數據說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發展水平的差異。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收集資料,閱讀相關數據和圖表,小組討論、交流、歸納總結等系列學習活動,掌握探究學習與教師講解相結合的學習方法,學會閱讀統計圖、國民生產總值比較柱狀圖、餅狀圖,初步學會運用主要經濟數據進行經濟發展差異對比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激發學生對改革開放的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的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本節教材共分三個內容:“不同類型的國家”、“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分布特點”、“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異”。
重點: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分布特點;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異。
難點: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異。
四、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
教學方法: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本節教學不要求學生掌握教材中的一些概念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差異產生的原因等內容。因此本節教學內容本身難度并不大,但對學生讀圖和分析比較的能力有較高要求。所以,本節課的教學可主要采取“教師問題引導一學生合作探究”的教法和學法,并穿插討論法、講述法、讀圖法、游戲法等其它方法,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地圖、文字資料,在活動中認識世界的國家和地區,運用數據分析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差異,達到本節的教學目標。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五、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