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島漁港(遼寧大連)
海洋島居漁場中心位置,位于黃海深處,是大連長海縣距離陸地最遠的海島,東與朝鮮半島相望,西北與長山列島毗鄰,距韓國濟州島僅98海里。它地處大連經朝鮮半島至日本在黃海北部航線左側的中途站,昔時有大批東渡的運輸、貿易商船云集灣內避風停留,亦為古時漁港。可泊噸級以上輪船和艦艇,日本殖民當局曾在灣東岸建簡易客運碼頭,后被風浪沖垮廢棄。解放后先后建立高力莊、老孟家、紅石座土石混凝土碼頭,已成為漁、商、軍多功能的海港。港內以產海參、鮑魚、扇貝等著稱,擁有長山列島最好的港灣和最高的山峰(海拔388米),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有“黃海前哨”之稱。
全島面積18.98千米2,距大連港76海里。海洋島自然風光優美、空氣清新、氣候宜人、海水清澈無污染——是大連最清潔的海域之一,是難得的海浴、垂釣、休閑、度假和療養勝地。主要景點有漁港風光、鷹嘴石、明珠公園、哭娘頂、青龍山國家森林公園、太平灣。
海洋島四周群峰陡峭,中部卻深深地凹下去,形成天然港灣,出海口向西,當地人稱之為“太平灣”。海洋小島有一條長5,5千米的縣級公路和占地近0.1千米2的濱海公園環繞著太平灣。太平灣海域總面積為3千米2,因四周高山環繞,無論島外如何風狂浪猛,灣內都風平浪靜,是漁船避風的天然良港,風暴期間經常停泊遼南沿海地區的漁輪達數百艘。太平灣因海灣形狀優美和沿岸景致獨特,又倒映著周圍的青山,成為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觀。
石浦漁港(浙江寧波)
石浦是一座600余年的漁港古城,地處長三角經濟中心區南翼的浙江中部沿海,位于寧波市象山縣南部的石浦港畔,依山面港,陸地總面積119,5千米。,其中沿海島礁176個。
石浦因漁而興港,也因港而興漁,使其成為歷史上沿海中路一個重要的漁港、商港、軍港。散落在島礁港灣的海洋文化、漁文化,也成了港城的一段歷經歲月的家釀酒。石浦是中國最早海洋漁業發祥地之一,秦漢時即有先民在此漁獵生息,唐宋時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漁商埠、海防要塞、浙洋中路重鎮。如今,石浦是國家二類開放口岸、全國漁業第一鎮、浙江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
石浦古城沿山而筑,依山臨海,人稱“城在港上,山在城中”。它一頭連著漁港、一頭深藏在山問谷地,城墻隨山勢起伏而筑,城門就形而構,居高控港是“海防重鎮”石浦古城雄姿的主要特征。
汕尾港(廣東汕尾)
汕尾港位于粵東紅海灣、汕尾城區西南邊。汕尾港面積達25千米2,海岸線長16千米,主航道水深近10米。載重千噸的輪船可在該港自由進出。汕尾港是對外開放口岸,紅海灣之濱一顆閃閃發亮的明珠。它距香港81海里,得天獨厚,漁場遼闊,海產資源豐富;海運業蓬勃發展,海濱景色優美,有適易游泳的淺水海灘;它更是不可多得的天然避風港,臺風來臨時,眾多船只云集在此避風,形成“千帆待發”之勢,好不壯觀!汕尾港是全國六大特等漁港之一,是20世紀20年代孫中山先生擇建南方大港的基地。汕尾港東南面是與汕尾港隔海相望的連綿起伏的山巒,北面是一條長1850米、寬85米、高4.11米的“沙舌”,就像一座“海上長城”。
創匯漁業和出口原鹽,是汕尾兩大重要資源,歷來在廣東省占有重要性位置。它是廣東省最大鹽場生產和原鹽出口基地。汕尾港海產品種類繁多,其中有馬鮫、鯧魚、石斑、魷魚、鮑魚、龍蝦、對蝦、牡蠣、膏蟹等多種優質、高質海鮮以及紅蘺、麒麟菜、石花菜、紫菜等多種優質藻類。汕尾港還是一個重要海運口岸。
呂四漁港(江蘇啟東)
呂四漁港位于獨具南黃海風情的江蘇海洋經濟開發區內,港外就是著名的呂四漁場,盛產鯧魚、大小黃魚、帶魚、梭子魚、海蜇等2000多種海產品。港區陸地面積60萬米2,內港池長2 500米,寬100米,面積25萬米2,最大水深5米。外港水域面積6667萬米2,外航道長6000米,寬60米,平均水深6米。港區碼頭長2500米,泊位825個,水深2.1米。1989年,呂四漁港被批準為省級二類口岸正式對外開放。1992年,被農業部批準為國家一級群眾漁港。1995年,漁港水產品批發市場被確定為國家首批重點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2002年又通過國家中心漁港評審,成為六大國家級中心漁港之一。
長期以來,呂四漁港作為漁業活動的重要基地,集漁船補給、避風、維修、水產品銷售市場和小城鎮建設于一體,是漁船的家,同時也是漁區社會、經濟活動中心。為進一步促進漁業生產發展,提高漁業生產安全性和漁港整體服務水平,各級政府及上級有關部門決定以國家級中心漁港為目標,把呂四漁港的建設納入國家和江蘇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總體布局中,加快呂四漁港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作為漁船停靠、修造、物資補給的漁業生產后勤基地,以及水產品冷藏、加工、貿易產業上的重要一環,呂四漁港為啟東乃至南通和江蘇的漁業經濟發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一是使長期以來呂四漁港港小船多、漁船擁擠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二是漁船的有效疏散,能確保漁船漁港的安全、穩定;三是拉動了漁區經濟的發展,促進江蘇海洋經濟開發區的順利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