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兼具跨學科性質,涉及地理學、管理學、環境學和城市規劃學等相關學科。如果該專業教學全面開設上述四個學科的課程,就會失之于寬泛,不利于專門人才培養。筆者認為,教學單位應該結合師資力量和學科優勢,以專業能力培養為主、其它學科為輔。目前,我國高校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依托人文地理學學科優勢選擇城市規劃和旅游規劃方向的成功案例較多,而且在研究生層次培養上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與社會需要之間的矛盾。因此,筆者擬以人文地理學學科支撐資環專業人才培養為例進行探討。
一、人文地理學學科體系與學科增長點
廣義的人文地理學指與自然地理學相對應的二級學科,從研究內容上可以分為理論人文地理學、區域地理學、部門人文地理學;從學科門類即部門人文地理學上可以分為社會文化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兩個組成部分。社會文化地理學就是狹義的人文地理學,主要包括城市地理學、旅游地理學、歷史地理學、鄉村地理學等。由于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與社會經濟生活有關,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且研究方法多為實證主義,在中外地理學學科中地位較高,以至于很多學者提出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的三分法。經濟地理學主要包括商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農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和信息業地理學等分支。經過1979年以來30余年的發展,廣義人文地理學不但得以復興,而且出現了城市地理學、旅游地理學兩個分支學科增長點。城市地理學和旅游地理學研究人員承接了大量城市規劃、旅游規劃的項目。這與我國城市化進程和旅游業發展緊密相關。經濟地理學一直是學科發展的熱點分支,主要表現在資源區劃、產業布局、區域開發與區域規劃方面。上述三個領域的人文地理學學者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僅完成了大量規劃項目,而且也為相關領域的理論研究提供了大量案例支持,從而推動了學科的整體發展。
二、成功案例與學科路徑
目前國內院校資環專業的主要培養方向有環境和城鄉規劃。前者主要依靠自然地理學的師資力量和學科優勢,培養地理類環境學專門人才,失之于寬泛;后者主要依靠人文地理學師資和學科優勢,培養城市規劃、旅游規劃等專門人才,與社會需求結合較為緊密。關于資環專業依靠城市地理學轉向城市規劃,或者依靠旅游地理學轉向旅游規劃的狀況在國內不乏先例。某些名牌院校,師資力量雄厚,在旅游和城市規劃兩個方向、本科和研究生兩個層次的人才培養上都取得了豐碩成果,甚至在此基礎上,申報了相關專業(如表1所示)。

上述高校地理類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依托人文地理學的兩個學科增長點,取得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巨大成功。隨著本科、研究生層次人才培養的成功,人文地理學學科發展不僅有了突破口和增長點,而且培養了支撐學科發展的后備力量;同時大量的地方規劃課題和項目為理論研究提供了案例,也必然推動學科理論的新進展。總之,在該模式下,由于學科發展與專業人才培養相輔相成,破解了當前科研與教學之間的矛盾,從而實現了專業教學和學科發展的良性互動。
上述案例為其它高校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學科發展提供了思路。筆者認為,目前社會對城鄉規劃人才、旅游規劃與管理人才的需求較多,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應該積極依托經濟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旅游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和區域分析與規劃等相關分支學科,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和思路,培養既具有資源、環境學和地理學素養,又具有動手能力的城市、旅游規劃與管理人才,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城市規劃和旅游規劃方向的研究生。要使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需要對接,并為地方社會經濟文化建設服務,高校應依托地理院系師資優勢和學科優勢來選擇三級學科和發展方向,具體工作思路如圖1。
三、城鄉規劃方向人才培養的思路與措施
1 城鄉規劃方向人才培養思路
首先,城鄉規劃方向的選擇應該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相適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城鄉規劃方向包括城市規劃、村鎮規劃和旅游規劃等方面。相關教學單位可以整合師資力量,選擇主要方向和次要方向制定培養計劃,作為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立足點。
其次,本科生參加高校教師縱向和橫向課題有助于解決高校面臨的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脫節的困境。目前,由于高校管理體制與評價機制的不完善,高校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出現了分離傾向,導致科學研究、學科發展與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的脫節。高校過分強調科學研究與科研直接服務社會的功能,而忽略人才培養間接服務社會,陷于科研功利主義。高校教師熱心于縱向和橫向項目,熱心于社會活動,疏于教學本職工作,以致于教育部不得不出臺教授必須承擔本科教學任務的剛性文件。
因此,如何實現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良性互動發展是目前高校面臨的重要議題。筆者認為,高校縱向和橫向項目的參與群體如果能從高校教師、研究生進一步延伸到本科生,將有助于學科發展和專業建設脫節問題的改善。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將有助于調動本科生對專業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但前提是本科階段培養計劃不被削弱。
2 城鄉規劃方向人才培養措施
(1)實現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方向與當地社會需要對接。我國近代實業家張謇先生曾經提出“學必期于用,用必適于地”的辦學思想。這種實用思想對某些專業教學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的本科專業應該自覺關注國家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關注地方經濟特色。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要相對統一是高校教學的重要導向,專業負責人應在城鄉規劃范疇內選擇主攻方向,積累研究成果,改革本科生、研究生培養計劃。社會需求量大的本科專業需要按照市場導向凝練師資,改革人才培養計劃,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專業見習、實習直接與社會企事業單位對接,避免高校教學空洞、學生眼高手低的現狀。
(2)改革高校“輕教學、重科研”評價機制,保證本科教學質量。為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高校迫切需要改革教師評價機制,形成科研與教學、高校服務社會的良性互動機制,鼓勵研究型教學,實現教學相長。同時,高校也應出臺剛性文件,限制教師大量從事橫向課題和其它形式的創收業務,確保教師能夠保質保量地完成高校教學任務。高校教師評價機制與目前教學質量下滑、學術腐敗和學風不正都有著直接的關系。
(3)鼓勵本科生積極參與教師課題研究和社會實踐。目前高校教師多讓研究生參與縱向和橫向課題研究,很少吸收本科生參與其中,本科教學的實踐環節往往被忽視或者流于形式。實驗、實踐教學環節的滯后嚴重影響了本科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我國醫學院校本科教學之所以水平較高,與其重視實踐教學和動手能力培養不無關系。醫學院校重視實踐教學的模式值得某些專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