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澳門地理教育的萌芽階段(1899年前)
澳門教育所呈現(xiàn)的是中、葡雙軌并行,傳統(tǒng)中國學塾與西式教育同在的景象。此一期間教會、葡人與華人共同負起興學的責任,同時亦逐漸形成了澳門教育特有的傳統(tǒng)。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著名的《大教學論》—書中,首次闡述地理作為獨立學科學習的必要性,并因此促成17世紀如英國等西方國家開始設置學校地理課程,并于19世紀50年代在西歐慢慢得到普及。隨著19世紀末期地理澡程在大學地位得到確認以后,地理課程正式成為一門學科,并普及于當時西方國家的大多數(shù)學校課程中。
受此影響,澳門作為當時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頭堡,在1 9世紀末期已開始出現(xiàn)一些由教會開辦的新式學校,其中有部分已首開中國學校先例設置地理課程。例如,為紀念基督教傳教士馬禮遜而于1839年11月在澳門開辦的馬禮遜學校,將近代西方教育模式引入中國,中國近代第一批留學生容閎、黃勝寬等即為該校學生,其學校十多門課程中就包括了地理課。1842年11月,馬禮遜學校遷往香港,更成為香港開埠后的第一所學校。澳門著名教育家陳子褒于1899年所創(chuàng)立的蒙學書塾(或稱子褒學塾),與當時其它幾所新式學校一樣設有地理課。澳門現(xiàn)代學校中的地理課程,就在此段時期開始萌芽。
二、澳門地理教育的確立階段(1900-1991年)
澳門的學校教育制度與課程設置,逐漸由舊制轉型為新制。受到清末至民國年間中國蓬勃發(fā)展的影響,澳門新式學校教育開始萌芽發(fā)展。抗戰(zhàn)時期大批內地的優(yōu)良師資與優(yōu)質學校避難而來,使此時澳門的教育水準以至人口文化素質等方面大為提高。此一期間澳門的課程,亦因其辦學主體的不同而不完全一致,同時亦依其教學語言為葡語、英語或華語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大致的課程模式是:官方或教會所辦以葡語授課的地理課程,基本以葡國教育部所公布地理課程為依據(jù);以英語教授的地理課程則以英國特別是香港習用的地理課程為依托;至于以華語教授的地理課程,則用國民政府時期的地理課程,或采用香港習用的地理課程,或自行編輯,不一而足。到了這個時期,以外地地理課程為準據(jù)的“依賴型”課程逐漸成型,并成為澳門中小學教育地理課程的一項重要特色。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澳門政府當局處理一切政務,仍然以“核心一周邊”的劃分為其主要的行事原則,教育政務亦不例外。這段時期澳門政府當局對于華人的教育很少介入,特別是為數(shù)眾多的私立學校。當時的澳葡政府對于個人或團體辦學,采取絕對自由的政策,只有形式上的管制。直至19世紀70年代后期,澳門政府才逐步介入私立學校的資助與監(jiān)管。同時,澳門的學校教育制度在這個時期更進一步地確立為中國學制、葡國學制、中葡學制以及英國學制四種學制并存,而其所承載的課程亦各具特色,并在百余年來相容互存,各自于“多元化、自由化、市場化”的規(guī)律之下競爭著、汰換著,成就了澳門教育制度的特色。地理教育方面,此時期各所中國學制、葡國學制、中葡學制以及英國學制四種學制的學校地理課程,大致承接著建國前的發(fā)展。中國學制的學校課程內容參照中國內地和臺灣的地理課程,并以選用兩地出版的地理教科書為主;葡國學制的學校,課程內容參照葡國教育部頒行的地理課程標準,采用葡國出版的地理教科書;中葡學制的中葡中學此時由于僅開辦數(shù)年,地理課程尚以參照中國學制的學校為主,使用香港出版的教科書。英國學制的學校,地理課程以香港為準據(jù),而由于其教學語言為英語,主要選用香港出版的英語地理教科書。
(下接第10頁)
黃逸恒,1976年生。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博士候選人,澳門地理暨教育研究會理事長,現(xiàn)任澳門中葡職業(yè)技術學校副校長。曾參與多項澳門課程改革工作,并于兩岸四地以及國外發(fā)表多篇澳門地理教育學術文章。
三、澳門地理教育的規(guī)范化階段(1991-1999年)
1991年8月29日,經(jīng)過澳門立法會通過并且由總督頒布施行的11/91M號法律《澳門教育制度》,作為澳門首個涵蓋教育范疇諸方面的教育法,必然影響著當時澳門整個教育制度以至課程的發(fā)展,同時亦為澳門教育制度及課程發(fā)展明確了一些基本的準則與規(guī)范,澳門教育制度法律的頒布,亦標志著澳門學校課程由原來的幾乎完全自由到進入“公共化”及“普及化”的階段。地理教育方面,從1991年教育法律確立后,澳門的教育發(fā)展逐漸邁向“規(guī)范”的制度。諸制度中的課程發(fā)展更成為當時關注的部分之一,1994-1997年間,澳門政府頒布了《初中教育之課程組織》以及《高中教育之課程組織》等法令文件,成為當時學校設置地理課程的依據(jù)。一系列課程組織法令通過后,當時的教暨青年司又于1994年9月成立課程改革工作小組,并在1994-1995年的一年時間內,為初、高中編制地理科課程文件,包括初中部分的《地理課程大綱》以及高中部分的《地理課程大綱》。次年地理課程大綱于各所公立中葡學校先后試行,并于1999年先后完成相關文件的修訂工作,成為澳門學校地理課程的參照依據(jù)。該項課程改革工作于1991年11/91M《澳門教育制度》頒布開始,1994年多份課程組織法令通過,至1999年的基本定稿,共經(jīng)歷了約8年時間。上述課程文件,規(guī)范了由政府開辦之公立學校地理課程,中葡學制學校課程準據(jù)及學制在此期間得到進一步的規(guī)范。私立學校將該次課程改革政府政策僅作為其課程設置的參考或建議。并沒有進行嚴格規(guī)范,因而回歸前的澳門地理課程,仍依據(jù)不同學制學校各自參照的課程準則而存在。
四、新世紀澳門地理教育的發(fā)展階段(1999年至今)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以后,由教育暨青年局于2003年6月推出的《澳門教育制度修改建議》,以及于2006年12月13日由澳門立法會及行政長官通過頒行的9/2006號法律《非高等教育綱要法》,使當時的澳門教育制度由“鞏固期”進入現(xiàn)時。調整期。至于課程方面,回歸前的澳門政府所制訂的地區(qū)課程,象征意義超過實際意義,因此,澳門特區(qū)政府期望通過《非高等教育綱要法》以下的一系列補充法令之修訂及頒布,整體規(guī)劃各教育程度“課程框架和基本學力要求”,并由學校自主發(fā)展其校本課程。多元并進的澳門課程特點,隨著2006年底《非高等教育綱要法》的頒布,以立法的形式得以確認。而包括地理課程在內的“課程框架和基本學力要求”等一系列課程改革及發(fā)展工作,將保留之前多元并進的特點,并進一步在適度規(guī)范的原則下以校本地理課程的形式呈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