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會概況
國際地理聯合會(IGU)2010年區域會議于2010年7月12~16日在以色列海濱城市——特拉維夫舉行。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500名學者出席了會議。中國地理學會組織了20多人的中國大陸地理代表團出席了會議,成員來自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河南大學、上海師范大學、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等單位。其中包括中國地理學會名譽理事長陸大道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周成虎研究員、中國地理學會對應IGU委員會主席王五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樊杰研究員、中國地理學會秘書長張國友研究員、河南財經與政法大學校長李小建教授、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楊小平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周尚意教授、上海師范大學康建成教授等。除中國大陸代表團外,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也有一些著名學者參加會議,其中包括臺灣大學張長義教授、林俊全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梁怡教授,香港大學盧佩瑩教授等。
大會開幕式由本屆區域會議主席、特拉維夫大學hhak Sehnell教授主持,IGU主席、美國Ronald Abler教授,以色列地理協會主席、Bar IIan大學Michael Sofer教授先后致辭。由以色列當地地理教師組成的合唱團以優美的歌聲伴隨著整個開幕式。
會議主題是“構建多樣性的全球化世界”。大會由主題報告會(大會)和專題報告會(分會場)組成,其中大會報告分4個板塊進行。首先,在大會開幕式后,舉行了第一場大會學術報告,分別由以色列的4位地理學教授就“以色列地理學發展回顧”、“地理地圖學”、“以色列規劃中的地理學”、“以色列生物多樣性”等問題作了精彩的報告。第二場大會學術報告聚焦多元化世界的政治格局,分別邀請IGU第一副主席、俄羅斯科學院地理研究所Vladimir Kolossov教授,法國巴黎Diderot大學C·Glasland教授,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學D·Dewman教授做了“當代世界政治格局”、“青年人:洞察全球化的世界”、“重新思考我們全球化世界的邊界政治”的報告。第三場報告聚焦氣候變化對自然界以及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第四場報告關注全球化與社會文化的多樣性,香港大學地理系盧佩瑩教授應邀作了題為“e社會:集合抑或離散?”的大會學術報告。另外,本次會議還別具特色地設立了一個次主題報告會——巴以沖突的政治地理學視角(A GeopoliticalView On The Israeli-Palestinian Conflict)o
會議專題報告圍繞31個方向展開,共分108組,涉及論文440篇。中國大陸地理代表團王五一研究員、李小建教授、楊小平研究員、周尚意教授、康建成教授以及復旦大學張曉紅教授、河南大學李立在相關專題會場做了學術報告,年輕學者李立還應邀擔任了分會場主席,主持專題研討。臺灣張長義教授主持了IGU小島嶼委員會的學術交流,并有多位學者在各相關分會場作報告。
二、IGU工作
會議期間,IGU執行委員會召開了多次工作會議。IGU主席Ronald Abler教授、第一副主席VladimirKolossov教授、副主席Irasema Alcantara-Ayala教授、副主席Giuliano Bellezza教授、副主席Ruth Fencher教授、副主席Aharon KeHerman教授、副主席MarkkuLoytonen教授、副主席Michael Meadows教授、副主席Dietrich Soyez教授,以及前主席Anne Butimer教授出席了會議。IGU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任秦大河院士以及IGU秘書長兼司庫、韓國駐華大使柳佑益教授因事未能出席會議。IGU環境與健康委員會主席王五一研究員、IGU地理信息科學委員會副主席周成虎研究員、中國地理學會秘書長張國友研究員參加了7月14日上午的IGU執行委員會開放會議。與會的IGU所屬各委員會主席、各國家和地區對應IGU委員主席或代表就下列問題進行了討論發言:①關于本次會議的組織工作,對青年學者到會率低表示遺憾,并對如何支持和吸引青年學者參加會議提出了建議,譬如降低學生注冊費、設立專門基金支持青年學者、提供低價格的住宿等。②關于設立聯合國年事宜,有關專家就IGU代表ICSU等機構設立聯合國GLOBALUNDERSTANDING(IYGU)年事宜作了匯報,包括具體的研究計劃、活動內容、行動計劃等。③智利、德國和日本分別介紹了2011年IGU區域會議、2012年IGU代表大會和國際地理大會、2013年IGU區域會議的籌備工作進展。王五一研究員、周成虎研究員、梁怡教授、張長義教授還分別主持召開了所在IGU委員會工作會議,研討委員會工作,安排2012年德國科隆會議專題會場。
由于現任IGU秘書長兼司庫柳佑益教授已被任命為大韓民國駐華大使,決定不再擔任秘書長職務,經過前期投票選舉,決定由現任副主席、南非Michael Mead-OWS教授接任IGU秘書長兼司庫職務。
國際地理聯合會成立于1922年,是世界上成立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學術團體之一,現為國際科學理事會(1CSU)和國際社會科學聯合會(ISSC)的重要成員,成功地組織召開了第10屆以后的歷次國際地理大會。國際地理大會創辦于1871年,已經成功地召開了31屆國際地理大會。國際地理大會每4年召開一次,近30年來,每兩屆國際地理大會之間均舉辦一次IGU區域性會議,分別關注不同主題,1990年在北京成功地舉辦了“IGU亞太區域會議”。
據悉,從2010年開始,每年都將舉行一次IGU區域會議或國際地理大會。201 1年將在智利舉辦IGU區域會議,2012年將在德國舉辦第32屆國際地理大會,2013年將在日本舉辦IGU區域會議,2014年將在波蘭舉辦IGU區域會議,2015年將在俄羅斯舉辦IGU區域會議,2016年將在中國北京舉辦第33屆國際地理大會。
三、收獲與體會
這次大會的主題是Bridging Diversity in a Glob-Mizing World,目的是希望在當今的全球化時代,架起多樣性的橋梁,包括政治、文化、區域經濟等各個方面。當前是一個急劇全球化的時代,自然、經濟、社會的全球性過程,不可避免地在不同地區引發不同的響應,國家尺度、區域尺度、局地尺度上的響應方式各不相同,產生的后果亦難以預料(如全球化帶來的個人自由移動能力的增強,在有些地區無意識地造成了新的種族隔離,在另一些地區則相反,造成了人種的多樣);而與此同時,許多原來的區域性問題(如荒漠化、大氣污染、氣候變化),如今已經要求全世界共同做出響應。這些矛盾催生了此次大會的主題。一方面,必須認識到區域差異的客觀存在,承認社會經濟文化體的多樣性,而不是打著全球化的旗號抹殺區域差異;另一方面,通過分析、評價、對比、交流,最終針對具體問題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
以色列的特殊之處,在于其處在歐亞非三大洲的交界處,人口、文化、政治同時受三者影響,對于大會主題的詮釋可謂得天獨厚。自以色列建國以來,始終面對人種、文化、社會、政治等方面的沖突和挑戰,并受限于自然資源的匱乏,其對這些問題的應對,可以為其它地區提供借鑒參考。
從本次會議的學術報告來看,多數議題集中在從地理視角解讀人口、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問題,5個主題和次主題報告會中,有3個與之相關,反映此次大會偏重于地理學的人文傳統。其中城市地理研究相關論文居各議題之首,氣候變化研究論文位于其次,反映氣候變化仍然是地理學的熱門研究方向,而其對自然過程、生態系統及人類社會的潛在影響正在引起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此外,旅游45閑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人口地理等也都是十分重要的大會議題。一些自然地理學研究領域,如土地覆蓋與土地利用變化、生物地理與生物多樣性、環境演變、土地退化與荒漠化、資源管理、喀斯特等受到了專門的關注。一些傳統領域,如地理教育、地理學史繼續保有較多的論文份額,同時一些新興的研究方向,如災害與風險、地理信息技術的重要性也得到了肯定。
另外,一些專門議題,如邊緣化與全球化及區域響應問題、區域發展問題等也都涵蓋在區域內容,支撐著區域地理。作為東道主的以色列學者,在會上宣讀的論文數量占大會總數的相當比例,遠遠超過其它各國,這些論文全面反映了以色列建國以來遇到的種種自然、社會因素交織的區域問題及其對策,使以色列學者利用國際會議的舞臺向國際社會展示了區域研究的成果。
中國地理學會作為IGU成員團體組團參加此次會議,一是履行了義務;二是為國內學者搭建了國際學術交流的平臺,交流科研成果,了解國際前沿和熱點;三是參與IGU事務,了解IGU動向,尤其是IGU所屬委員會主席履行職責。
會議期間,中國地理學會組織代表團成員考察了圣城耶路撒冷,以及世界上最低也是含鹽度最高的湖泊——死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