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掌握讀圖程序。培養正確讀圖習慣
1 讀懂地圖三要素,提取重要信息
讀懂地圖名稱即地圖的標題,便于準確把握地圖內涵。地圖的名稱包含了地圖本身所要表達的主題,圖名往往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很多學生在讀圖時卻經常忽略這一點,急于去觀察地圖畫面,在較難理解的圖中常弄不清楚地圖的真正內涵,其實只要認真閱讀圖名,許多問題就迎刃而解。通過看地圖名稱還可確定知識范圍,若是區域圖,可知道其所在的位置,若是統計圖,則可知道其反映的地理事物之間的關系。
讀懂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可發現并提取地理信息。只有弄清比例尺,才能使圖中抽象的距離在腦海中產生實際概念;只有正確認識地圖上的方向才能保證用圖的準確性;只有理解圖例、注記,才能保證所讀的地理事物名稱正確,也可在地圖上迅速找到目標。
2 抓住地圖重點,進行深入分析
一幅地圖中所蘊含的地理信息是十分豐富的,備考時應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重點觀察圖表特征,捕捉標志性數據或知識點等有價值的信息,并從中提煉出地理特征、地理規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的讀圖應用能力自然會不斷提高。如針對“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的學習,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出東亞和南亞的地理位置,然后進行具體分析。當明確海陸位置后,根據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與風帶位置季節的移動,確定氣壓差異和盛行風向,再加上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就可以得出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風向的差異。
3 結合圖內外信息,重數據善總結
在讀圖用圖時,要善于抓住圖內信息與圖外知識的聯系,多層次、多角度地對數據進行有效分析和對比,最后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結論(圖1)。
二、有效處理地圖信息,提高解決問題水平
教會學生從地理圖表提取有效信息的同時,還要多結合實例與區域實際,加強描述特點、分析原因、比較差異和預測趨勢等方面的訓練,將地圖上直接或間接顯示的地理信息進行處理,從而揭示出地理特征、地理關系、地理規律和地理成因,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直觀分析法。某些地理要素或地區較單一的圖表,內容淺顯易見,可通過讀圖直接闡明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和形成原因。如“非洲自然帶分布圖”,可引導學生直接觀察EF一線自然帶的更替規律,從而得出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
數據分析法。同一地理要素在不同地區的分布狀況,通過數據分析,可以說明該要素的不同區域特征。如在“氣候直方圖或氣候變式圖”中,通過對氣溫數據的分析,可知最冷月均溫在15℃以上屬熱帶氣候、在0℃以上屬亞熱帶氣候(包括溫帶海洋性氣候)、在0℃以下屬溫帶氣候,最熱月在10℃以下屬寒帶氣候。
對比分析法。不同地區受不同地理要素的影響,會形成不同的地理現象。利用地圖進行比較分析,可使學生掌握地理事物的特點及其成因。如“西歐和北美地區溫帶海洋性氣候圖”的對比,引導學生對比兩區域地形,分析歸納出西歐地形以平原為主,盛行西風帶可以長驅直人、深入內部,形成廣闊的溫帶海洋性氣候,而北美地區受高大的落基山脈阻擋,只在西部沿海形成狹窄的溫帶海洋性氣候。
過程分析法。在同一地區、同一地理要素的時間或空間序列變化圖上,通過對地理要素的變化過程分析,可認識該事物的演變狀況及其演變規律。如通過對“阜陽市對外交通口岸轉移圖”的分析,可認識城市的發展變化及演變規律(圖3)。
疊加分析法。在同一地區,將不同要素的幾幅圖進行疊加,能更好地認識該區域各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因果關系。如將全球氣壓帶和風帶圖、地形圖、洋流圖進行疊加,就可以分析大氣環流、地形因素與洋流因素等綜合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三、巧用圖文轉換。增強綜合分析能力
圖文轉換,建立地理空間聯系。通過圖文轉換,引導學生把文字數據表達的內容用圖像形式表示出來,建立地理事物的空間概念,分析得出地理事物分布規律,可使學生更好地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征、變化和發展趨勢。如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問題,可讓學生將枯燥的數據轉換為形象的餅狀圖、曲線圖、柱狀圖或三維立體圖等形式,既能夠加強學生對地圖的認識,又能使其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并運用這些信息與已學過的地理知識建立聯系,從而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圖圖轉換,提高綜合分析能力。圖圖轉換中,教師應精心挑選和設計圖形,引導學生通過變換、疊加圖形等方式提高地圖應用能力。如對“南美洲氣候”的分析,教師可引導學生將該區域地形圖、洋流圖等進行轉換或疊加分析;對某區域交通運輸的選線,可以將其轉化為地形圖;區域經濟發展圖可以和地形圖、資源圖、交通圖、水系圖、氣候圖等轉換或疊加,并進行綜合分析等。
四、熟練多圖并用,激發地理創新思維
“一圖多思”、“多圖并用”是培養學生綜合應用地圖能力的重要方法。“一圖多思”是指對每一幅圖都提出“是什么”、“在哪里”、“為什么”等問題,并多角度、多層次進行觀察分析,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在循序漸進中使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化。“多圖并用”是指引導學生注意相關地圖之間的聯系和知識延伸,建立思維線索,將密切相關的地理事物聯系起來,對地理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引申遷移,以正確把握事物的內在聯系。如分析區域人口分布,引導學生將區域人口分布圖、地形圖、經濟發展狀況圖等多圖并用,可使學生掌握人口、地形、經濟發展等要素的內在聯系和規律。
教師應多鼓勵學生親自動手繪制地圖,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對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空間位置、變化規律、形成原因以及相互關系等進行全面、直觀了解,另一方面又可加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識記和理解,達到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從而提高用圖能力。如通過繪制全球氣壓帶和風帶圖、水循環圖、地球自轉和公轉圖、東亞與南亞季風形成圖、氣候類型分布圖,世界洋流分布圖與地殼物質循環圖等,可將知識間的有機聯系明確反映出來,不但使學生能夠歸納出原理,靈活解決實際問題,而且也可大大激發學生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