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的名字叫臭氧。雖然我是一種無色氣體,但我身上總有一股特殊的味道。人類認識我。還得從150多年前說起,當時有一個叫先貝因的德國老頭,他在做電解水和火花放電的實驗時,嗅到了一股難聞的臭味,這種味道同自然界閃電產生后的氣味十分相似,于是他毫不留情地給我起了一個十分難聽的名字:臭氧。我居住在距離地面15~50千米的大氣中,人們管這里叫“臭氧層”。“臭氧層”中的我們,主要是由太陽的紫外線制造出來的:當大氣中的氧氣分子受到短波紫外線照射時,就會分解成原子狀態;氧原子的性格十分活躍,它與其它物質極易發生反應,包括與自己的父母——氧分子,它和氧分子一發生反應,便形成了我——臭氧。
“臭氧層”作用大得很。一是保護作用。它能夠吸收太陽光中波長在300微米以下的紫外線,從而保護地球上的人類和動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線的傷害。二是加熱作用。它吸收了太陽光中的紫外線后,并不浪費,而是將其轉換為熱能加熱大氣,從而使大氣有一個升溫層,這樣的溫度結構,對大氣的循環具有重要作用。三是溫室氣體作用。它處于對流層上部和平流層底部,如果它被破壞,就會使地面的氣溫下降,影響到地球上生命的正常活動。綜合來看,在三個作用中,保護作用至關重要,所以,由我們組成的臭氧層,被人們形象地稱為“地球保護傘”。
不過,近年來臭氧層正在遭受破壞,我的兄弟姊妹,正在不斷地離我而去。而兇手不是別人,正是受我們保護的人類自身。殺死我同胞的,是一種叫氟利昂的化學物質,它是人類使用的電冰箱、空調等產品排放出來的物質。氯氟烴類物質和鹵代烴類物質一經釋放,就會慢慢上升到地球大氣圈的臭氧層頂部。在那里,紫外線會把這兩類物質中的氯原子分解出來,使臭氧家族不斷遭到破壞,成員不斷減少,臭氧層因此耗損并變得稀薄,甚至出現“空洞”,從而喪失了吸收紫外線的能力,也就失去了保護地球的作用。
幸運的是,人類現在已經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為了保護我們不被破壞,人類把每年的9月16日定為國際保護臭氧層日,并積極開發和使用綠色環保型制冷劑。研究臭氧層的300多位科學家在布伊諾斯艾利斯舉行的國際會議上預測,臭氧層空洞大概會在50年內閉合。臭氧層空洞的縮小主要是由于1987年人類開始采取措施限制向大氣中排放氟利昂等化學物質收到了預期效果。科學家還發現,云層中的微粒對氯化物的激活作用要比太陽更為厲害,這些微粒冬天被云層中的冰晶包裹,但到了春天,冰晶中的水分會被陽光蒸發,從而導致大量微粒出現在云層中,這就是為什么春天大氣臭氧層的破壞程度最為嚴重的一個原因。相信在人類的努力下,我們還能像原來一樣快樂幸福地生活,并切實肩負起保護人類和所有生靈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