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外對有效教學的研究源于20世紀上半葉對“教學是藝術還是科學”的論爭,國內對有效教學研究的起步較晚。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效率、教學效果、教學效益三者的有機整合。因此,在有效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比較傳統與有效兩種高中地理實驗教學實施,對實現教學主體的雙贏發展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一、傳統高中地理實驗教學
1 開展傳統高中地理實驗教學的依據
課程改革實施前,受前蘇聯凱洛夫教育理論的影響,課堂教學行為程式化,教學方法單一,教師較少開展實驗教學。開展實驗教學時僅從學科知識出發,通過演示實驗來解釋、驗證抽象的教學內容,學生只需觀察實驗過程,識記、理解抽象的知識,同樣表現為“授一受”關系。總之,教師開展傳統實驗教學時考慮的因素較少。
2 傳統高中地理實驗教學的實施及教學主體的關系
高中地理實驗教學的方式多種多樣,但一般將其實施的教學結構分為四個步驟:實驗設計、實驗準備、實驗過程和總結評價。傳統地理實驗教學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通過實驗教學向學生傳授地理知識,如圖1所示。從實驗教學的實施來看,實驗設計、準備、操作和總結都主要由教師完成,學生通過觀察教師演示實驗獲得感性知識。最后,教師通過考試成績來檢驗、評價自己的教學效果。這種實驗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多元智能”,未發揮學生的主體創造性和“元認知監控”,不利于學生“多元”和終身發展。
二、有效性高中地理實驗教學
1 開展有效性高中地理實驗教學的理論基礎
(1)建構主義理論。人的認知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通過自己的經驗主動建構,教學應力求使學生自己進行知識的建構,而不是要求其復制知識。
(2)多元智能理論。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包括語言智力、邏輯—數學智力、空間智力、肢體一動覺智力、音樂智力、人際智力、內省智力以及自然觀察者智力等。新型智能理論還認為,具備實踐性品格的人就具備了高能力。
(3)元認知理論。元認知指個人關于自己的認知過程及結果或其它相關事情的知識,以及為完成某一具體目標或任務,依據認知對象對認知過程進行主動的監測以及連續的調節和協調。一般認為其由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控三要素構成。
總之,受課程改革和教育學、心理學等理念的影響,教師在開展有效地理實驗教學時所考慮的因素較多,如圖2所示。
2 有效性高中地理實驗教學的實施及教學主體的關系
有效性地理實驗教學中,學生和教師是互相幫助、相互促進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設計、操作、總結實驗,教師僅是實驗的指導、協調和幫助者。通過實驗教學不僅使學生獲得感性知識,而且培養其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科學素養。從評價機制看,注重過程性評價而非終結性評價,同時評價主體多元化,將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有機結合起來,最后對實驗中出現的生成性問題及時討論解決,并不斷反饋調整實驗設計方案,如圖3所示。在有效性實驗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以培養。
三、有效性高中地理實驗教學案例解析——太陽高度角的測量與應用
1 實驗設計前分析
(1)新課程標準解讀。新課標“倡導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的基本理念,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2)教材分析。“太陽高度角”屬于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節的內容,難度較大,此定義是理解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基礎,同時也是理解第二章“氣壓帶和風帶”以及“氣候類型”的基石。因此,通過實驗教學有助于學生更好理解地理知識。
(3)學情分析。高一學生能熟練換算三角函數,具有一定地理知識基礎,但空間抽象思維較弱,通過實踐測量,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而且能培養良好的科學素養。
2 實驗設計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分組分工并制作出實驗設計方案,如表1所示。
3 實驗準備
師生:準備和選用實驗器材。
4 實驗過程
教師:指導學生具體操作、測量、記錄和計算。
學生:按照實驗設計方案,完成太陽高度角的測量。不同的小組可采用不同實驗器材,如小組1用三角板、直尺、量角器、鉛筆、白紙、手表測量;小組2通過教室朝南的門窗測量太陽高度;小組3通過跳高標桿和旗桿測量,實驗原理一樣。觀測記錄如表2所示。
5 總結評價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觀測記錄。分析實驗結果:①三種測量法哪種可信度最高?為什么?②不同時刻測得的太陽高度有何變化?③12點測得的太陽方位是否為正南?為什么?④通過正午太陽高度是否可求出本地3月21日、6月22日和12月22日的正午太陽高度?⑤通過測量可否求出本地經緯度?
學生:討論問題并進行小組相互評價,如表3所示。課后撰寫實驗心得和改進建議的實驗小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