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酒泉市試驗中學張玉芬教師回答:
1 將生活地理融入地理教學
生活地理是日常生活中與地理知識密切相關的現象,如日月的東升西落、天氣的陰晴變化、四季景觀的差異、晝夜長短的不同、地形與河流的關系、南北方風俗的差異、城市街道的走向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都與地理課程息息相關。從此角度而言,地理學科應該是實用性極強、學生較易接受和掌握的課程。但事實恰恰相反,高中文科課程中學生普遍反映的是地理比較難學,甚至有些高一學生認為,地理比數學、物理還要難學,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往往與教師刻板的教學方式、脫離生活的列舉、照本宣科式的講授有直接關系。如何讓學生通過感受生活來學習和理解地理,首先教師應將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帶進課堂,使課堂鮮活而生動。如今天假若是春分,地理教師進課堂后就應提醒學生,春分日對生活會產生哪些變化: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到赤道;這一天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北半球即將進入夏半年;南半球將進入冬半年;北半球將晝長夜短,南半球將晝短夜長等。再如,讓學生討論進入春季,對西北內陸地區來說,常出現大風沙塵天氣的原因是什么?使學生認識到人為原因對植被的破壞在干旱脆弱環境下的嚴重性。又如,班里轉來南方的新同學,教師可以請其介紹自己的家鄉,讓同學們感受南北自然景觀、風土人情的不同和特色。現實生活豐富多彩,地理教師應善于將自己與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感悟帶進課堂,既豐富地理課堂教學資源,又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
2 激發學生用生活現象理解地理原理
高中地理原理知識,既是構成地理學的主干知識,也是高中地理課程的重難點知識,是學生最難理解和掌握的部分。對于這部分內容可以借助生活地理現象使其具體、生動、形象。如講氣壓帶、風帶及風的形成內容,學生一開始不容易理解氣壓與海拔高度的關系,先讓學生談談爬山的感受——山上呼吸困難,風大(為什么)。因為海拔高,氣壓低,空氣密度小,空氣由高壓流向低壓。通過切身的感受容易理解枯燥的原理。同樣對于共同的難點——地球運動的理解也可通過每位同學對于一年之中節氣的變化、氣溫的變化、日出日落時間的變化、日出日落方位的變化等來感受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在切身感受的基礎上,加上教師的引導點撥,促使地理原理知識生活化,真正領會地理學的實用價值。
3 教會學生通過學習思考深化地理知識
“地理本身并不是一個目的或一個事物,它是看待世界的一種視角,會隨著地理知識的豐富和想法的改變而變化。因此,地理課不應僅僅教給學生地理知識,還應教會其學習的方法。”一個好的地理教師應該具有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能力,不是高度的概括或故弄玄虛,也不是課本和參考書的簡單重復或說教,而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是感悟生活、貼近生活。“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正是地理教師應追求的境界:引導和感染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學習,激勵和鼓舞學生學會生存、學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