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是指跨越河流、山谷、障礙物或其它交通線而修建的架空通道。“大陸橋”是指連接兩個海洋之間的陸上通道,是橫貫大陸、以鐵路為骨干、避開海上繞道運輸的便捷運輸大通道。其主要功能是便于開展海陸聯運,縮短運輸里程。
目前全球已經建成的“大陸橋”有5條,還有正在規劃中的“第三亞歐大陸橋”。這些已建的“大陸橋”聯系了若干國家和地區,為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北美大陸橋這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一條大陸橋,于1869年建成通車。在此之前,美國東西部被崇山峻嶺、浩瀚沙漠重重阻礙,沒有一條便利的交通線路。巴拿馬運河尚未開通,美國人從東海岸的紐約到西海岸的舊金山需要乘船繞行南美洲合恩角,最短也要6個月。為了聯系東西,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發展,1862年美國總統林肯批準通過了這條鐵路建設法案,1863年1月正式開工建設,中國華工為此立下了汗馬功勞,很多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據美國移民局資料顯示:1865-1869年間,約14000多名華工參與到筑路工程中,其中大多數人在修建鐵路時倒下。這條鐵路東起紐約,西到圣弗朗西斯科(舊金山),全長4850千米。它東接大西洋,西連太平洋,縮短了太平洋和大西洋兩大水域之間的距離。這條鐵路是橫貫美國大陸東西重要城市的交通干線,方便了美國內、外貿易,對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
南美大陸橋該鐵路東起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西到智利的首都圣地亞哥,略呈西北一東南走向,長1000千米。該鐵路主要是為運輸礦產品而修建,是惟一貫通南美大陸東西向的“陸上橋梁”。鐵路雖然不長,且沿途多山的地形使維護鐵路困難重重且費用浩大,但比起繞道南美洲南端麥哲倫海峽還是節省了不少路程和費用,為兩國間的經濟交流起到重要作用,對于將來開展國際間水陸集裝箱聯運更具重大意義。
南亞大陸橋從印度半島東岸的加爾各答港,到西岸的孟買港之間,有一條東西向長約2 000千米的鐵道,即通常說的“南亞大陸橋”,它可使孟加拉灣與阿拉伯海之間的海上運輸改成鐵路聯運。印度擁有比較稠密的鐵路網,89%的鐵路貨運量是煤、鐵礦、肥料、水泥、石油、谷類、鋼制品等原料性產品。連接孟買、新德里、加爾各答和欽奈的鐵路網被稱作高密度網絡,該鐵路網絡完成印度65%的全國貨運總量和55%的客運總量。
第一亞歐大陸橋又稱西伯利亞大陸橋。第一歐亞大陸橋以俄羅斯東部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為起點,向西經莫斯科,橫穿歐洲各國,可達歐洲各主要港口,終點為荷蘭鹿特丹港。整個大陸橋共經過俄羅斯、中國、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波蘭、德國、荷蘭7個國家,全長約13000千米。通過大陸橋把貨物從太平洋西部運到大西洋沿岸歐洲國家,比經過印度洋、蘇伊士運河或橫穿太平洋、通過巴拿馬運河的兩條海上運輸航線縮短7 000多千米,行程少1個月,運費減少20%~25%。這條鐵路是亞洲東部國家與歐洲各國連接的鐵路運輸干線,中國有濱綏線(哈爾濱一綏芬河)、濱洲線(哈爾濱一滿洲里)與之相連。該鐵路跨越了亞歐大陸而將太平洋和大西洋連接起來,為世界經濟特別是亞歐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
第二亞歐大陸橋即新亞歐大陸橋,其東段在中國境內,即隴海一蘭新鐵路。第二亞歐大陸橋東起中國江蘇連云港,向西穿越蘇、皖、豫、陜、甘、新等省區,到中俄邊界的阿拉山口出中國國境。出國境后可經3條線路抵達荷蘭的鹿特丹港,沿途經過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德國、荷蘭等國,全長10900千米,1990年9月12日全線接通,是世界上最“年輕”的一條大陸橋。該鐵路是橫貫亞歐兩大陸,連接太平洋、大西洋的國際海陸聯運通道。它將亞歐兩個大陸原有的陸上運輸通道縮短了2000千米運距,比繞道印度洋和蘇伊士運河的水運距離縮短了10000千米。新亞歐大陸橋的發展,為沿橋國家和亞歐兩大洲經濟貿易交流提供了一條便捷的大通道,對于促進陸橋經濟走廊的形成,擴大亞太地區與歐洲的經貿合作,促進亞歐經濟的發展與繁榮,進而開創世界經濟的新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構想中的第三亞歐大陸橋“第三亞歐大陸橋”是中國專家學者于2007年在云南提出來的構想。該構想為:以深圳港為代表的廣東沿海港口群為起點,昆明為樞紐,經緬甸、孟加拉國、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從土耳其進入歐洲,最終抵達荷蘭鹿特丹港,橫貫亞歐21個國家。全長約15000千米,比目前經東南沿海通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行程要短3000千米左右。但是由于“第三亞歐大陸橋”跨度大、涉及國家多,其從理論到現實難度還非常大,可謂任重道遠。要促進“第三亞歐大陸橋”貫通并有效運轉,必須建立政府間的推進機制,使得沿大陸橋各國達成共識,通力合作,才能實現互利多贏,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