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1975年12月,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了大批秦簡,內容大部分是秦代的法律及文字。其中有不少簡文記述了自商鞅變法以來秦的農業生產情況,這一階段的秦律詳細記錄了秦國農業生產黃金時期的具體規定,它為我們研究秦時的農業生產狀況提供了一批珍貴的實物資料,尤其是發現了許多規范和保障糧食生產的律文。云夢竹簡中的這些律文對秦的谷物種植、土地管理、耕牛與鐵器的使用、勞動力的配給和水利設施保障等方面都有詳細的規定,貫穿于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這也是農本思想的集中體現。以此為基礎,通過分析秦糧食生產過程中的相關法律條文,結合農本思想的內涵,發掘在糧食生產環節上秦律是如何起到了保障作用,體現出農本思想的重要性,并最終奠定了秦國強大的物質基礎。
關鍵詞:云夢竹簡;糧食生產;農本思想;重本抑末
中圖分類號:K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0)05-0122-06
商鞅在秦國實行的變法是從富國強兵、保證國家財政收入和為戰爭提供所需物資及兵源的角度出發,提出把發展農業放在經濟工作首位,并最終為秦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云夢睡虎地出土的這批秦簡,與變法的時間相契合,內容記述了商鞅立法至秦始皇三十年之間秦的各種法律文字,下面將從云夢睡虎地出土秦簡中有關農田發展的具體律文來理解我國最早的中央集權制下糧食生產活動中的農本思想。
一、農本思想與秦重農抑末分析
自古以來農業的成敗都會牽系國家的發展大計。秦代對農業發展非常重視,有明顯的政策傾向性。商鞅主張重農抑末的經濟政策則進一步肯定和鞏固了“以農為本”的思想內涵。
1.重農是傳統的治國之道。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以農立國的國家,農業作為國家的基礎產業,提供著糧食的供給。在古代傳統農業社會里,農業生產力水平比較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相當薄弱,因此,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農業生產,把它放在治國安邦的重要位置以保證國家社會的穩定,通過加強糧食的生產來凸現農本思想的重要性。
自夏商以來,歷代都很重視糧食的生產。如《禮記·王制》說:“國家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這句話表達出國家必須保持足夠的糧食儲備才能長治久安。《管子》認為:“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這就是說只有那些能生產糧食且能積存的國家才能治理天下,從戰略高度上認識到糧食生產和儲存的重要性。法家代表人物李悝也曾鼓勵人民“盡地力之教”來增加產量。
農本思想來源于國家對農業生產的重視。我們從《周禮》中可以了解,周代在治理國家時提出“以九職任萬民”,就是把人分成九類去管理。其中的第一類就是農夫,他們因地制宜生產各種谷物,農夫作為土地耕作者的地位反映在農業生產的第一等地位,這是中國傳統重農思想的一個縮影。孫子說:“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1]就是說一定的土地面積,可以產出一定的物質資源,而一定的物質資源,可以供給一定的軍隊,一定的軍隊就構成了實力的對比,那么實力的對比決定了戰爭勝負的最后歸屬。按照孫子的說法,土地、農業、人口、戰爭之間是息息相關的邏輯關系,這是自然界的食物鏈,也是“農為本”的內在涵義。
2.秦的“重農須抑末”。“重本抑末”政策的特點,就是重視封建生產關系下的小農經濟,強調鞏固“農為本”。其原因有:一是自然因素。民以食為天,“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2]秦的自然條件宜于發展種植業,自商鞅變法后,秦的農業可耕地得到了大幅度改善,這其中與秦的徠民政策有很大關系,大量務農人員的到來使多數蠻荒之地的生產條件得到改善,加之農業生產人口的增加,大片可耕地的開發,自然會使農業生產力出現大幅度的提升。二是軍事因素。傳說為姜太公所著的《六韜》中認為“用兵之具,盡在于人事”,主張把種田、養畜、紡織看作是富國強兵之道,實現寓兵于農,兵農合一,這是戰爭時代的總體戰略構想。到了戰國時代,諸侯國之間的國力競爭更為激烈,秦為了實現統一戰爭的勝利,倍加重視農業作為基礎產業的發展,以便及時供給軍事糧食所需。農忙時,必須抓緊時間耕種;戰時,則要奮勇殺敵,且殺敵有功,就會得到田地與軍功爵的獎賞,《封診式》中“奪首”和“爭首”兩個案例,生動地反映了秦執行軍爵制度的積極效果。正是由于這種刺激因素的影響,才會出現農業生產與軍事發展的良性循環,這也是農戰思想的直接體現。三是社會因素。商人的經濟實力構成了對統治者的威脅。商人經商獲利高,人們趨之若鶩,舍本求末,經商者與日驟增會帶來社會生產的紊亂,影響政權的穩定,動搖專制皇權的國本——農業的生產。要鞏固國本,讓農民安于艱苦的農業生活,就必須厲行抑商、賤商,于是秦始皇時期曾“發賈人以謫遣戍”[3],通過對商人進行直接的人身制裁來抑制商業的發展。同時,壓低商人的地位防止農業勞動力外流,以解決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的矛盾。《田律》規定:“(酤)酉(酒),田嗇夫、部佐謹御之,有不從者有罪。”這一律令,杜絕了商業在農村的發展,也保證了百姓務農的積極性,使其專心從事農業生產,保證糧食供給。《管子》曾有“四民之業”的說法,不難看出,農為四民之本,商為四民之末,是由傳統的社會經濟結構所決定的。
此外,通過發展農業,國家可以征收穩定的土地稅來保證財政收入,而且還有利于社會穩定,將農民緊緊束縛在土地之上;與此相對應,發展工商業不僅不如經營土地使生活有保障,而且還會加劇勞動力從土地上大量流失,不利于政權鞏固。因此,以農立國、重農抑末就成為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治國方式。重農抑末作為一項完整的政策,最初萌芽于戰國時期。具體到秦的治國方略,商鞅變法無疑是其國力強盛的最根本原因。“圣人知治國之要,故令民歸心于農”,“國不農,則與諸侯爭權不能自持也,則眾力不足也”[4],可知秦的國策也是要求重視農業的發展;另一方面,變法主張要極力抑制商業的抬頭,使勞動力集中于農業生產上,否則國家就會出現危險。“要靡事商賈,為技藝,皆以避農戰。具備,國之危也。”[4]《秦律雜抄·游士律》記載:“游士在,亡符,居縣貲一甲;卒歲,責之。有為故秦人出,削籍,上造以上為鬼薪,公士以下刑為城旦。”意思是說游士居留而無憑證,所在的縣罰一甲;居留滿一年者,應加誅責。有幫助秦人出境,或除去名籍的,上造以上罰為鬼薪,公士以下刑為城旦。政府通過律文嚴格控制社會閑散人口的出行,普通百姓的戶口登記和出入境也要求官吏來嚴格限定,這些措施看似是人口管理辦法,其實它所表達的是秦的國家政策下對于勞動力的重視,避免人們逃離土地而造成勞動力的流失,全力保證農業發展。從這一方面講,農與商在小農經濟時代有著天然的矛盾,難以調和,所以國家才有了“重農須抑末”的思想,才有了對糧食生產的詳細規定與措施。
二、云夢秦簡中有關糧食生產及其保障措施的律文分析
先秦時代,小農經濟是一種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在社會生活中占有主導地位,秦的糧食生產活動就有著鮮明的小農經濟特色,重農抑末與農本思想表現在其中很多方面,這為秦統一天下奠定了非常堅實的物質保障。下面我們從云夢竹簡中涉及到的谷物播種、生產資料的構成、勞動力的配給和水利保障等四方面的律文內容來進行分析,以觀察秦是如何實踐農本思想,這種思想又是如何在具體的生產過程中得以體現。
1.抓好谷物種籽下種與日常維護。《倉律》規定:“縣遺麥以為種用者,殽禾以臧(藏)之。”即各縣所留作為種籽的麥子,應和谷子一樣收藏。可見對谷物種籽的重視程度非常高。另一方面,在作物下種上,《倉律》也有詳細的規定:“種:稻、麻畝用二斗大半斗,禾、麥一斗,黍、荅畝大半斗,叔(菽)畝半斗。利田疇,其有不盡此數者,可殹(也)。其有本者,陳議種之。”不同的農作物在每畝的種籽播種數量,是根據廣大農民的長期生產實踐得來的,然而由法律來嚴格規定,卻并不多見。這反映出政府對農作物播種的重視程度,對農作物的產量有著較高的預期。
農田維護是谷物下種后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田律規定:“雨為〈澍〉,及誘(秀)粟,輒以書言 〈澍〉稼、誘(秀)粟及豤(墾)田 毋(無)稼者頃數。稼已生後而雨,亦輒言雨少多,所利頃數。早〈旱〉及暴風雨、水潦、(螽)、它物傷稼者,亦輒言其頃數。近縣令輕足行其書,遠縣令郵行之,盡八月□□之。”意思就是說:下了及時雨有利于谷物抽穗,應即時書面報告受雨、抽穗的頃數和已開墾而未耕種田地頃數;禾稼生長期下雨,也要立即報告降雨量和受益田地頃數;如有旱災、暴風雨、澇災、蝗蟲及其他蟲害等損傷了禾稼,也要報告受災頃數;距離近的縣,由走得快的人專送報告,距離遠的縣由驛站傳送,在八月底以前送達。谷物的生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意外情況都由政府的各級專屬人員來進行觀察、上報,并且根據距離遠近也規定了不同的報告措施,這些措施很好地維護了農作物的合理生長,也便于統計生產數量。由以上律文可以看出,具體的谷物播種與日常維護也是政府必須抓住的細節,契合到《商君書》“民之生,饑而求食”的說法,讓我們想到那句老話:民以食為天。糧食生產是最基礎的生活需要,直接體現在國家農業政策中也是毋庸質疑的,所以要嚴格規定。糧食耕種的先決地位與持續發展在國計民生中的重要性也一覽無余。
2.生產資料的保障。生產資料的合理配置對糧食生產至關重要,下面從秦代的土地管理情況、鐵質農具與牛耕的使用兩方面來進行分析。
第一,土地的管理。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已開始實行了土地的私有化,商鞅主持變法的主導思想也是主張廢井田開阡陌,鼓勵促進土地的發展。與此同時,國家在土地的管理方面有著較強的控制力。我們從三條律文來看:
入頃芻稾,以其受田之數,無豤(墾)不豤(墾),頃入芻三石、稾二石。[5]
部佐匿者(諸)民田,者(諸)民弗智(知),當論不當?部佐為匿田,且可(何)為?已租者(諸)民,弗言,為匿田;未租,不論為匿田。[6]
隸臣田者,以二月月稟二石半石,到九月盡而止其半石。舂,月一石半石。[7]
由此看出,無論受田“墾與不墾”,均一律“頃入芻三石、稾二石”,法律規定,土地無論是否耕種,均需繳納田賦,避免土地荒蕪。“匿田”將會受到嚴厲的處罰,保障土地的流通與利用。詳細的口糧發放標準也說明國家會根據不同的人口和季節來解決糧食的調配問題。這幾項律文的規定充分體現出國家法律政策在土地管理方面有著靈活的調配作用,直接執行各項國家農業政策和措施,提高土地的生產效率。
第二,鐵器和牛耕的使用,為墾辟荒地、深耕細作、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提供了便利條件。應該說,鐵質農具的應用在秦代農田發展中有著不可忽視的積極因素。鐵制農具的應用在戰國中期以后有了一定的發展,考古發現主要有犁、鏵、钁、鍤、鋤、耙、鐮等生產工具。在云夢竹簡《秦律十八種·廄苑律》中有條律文規定:“叚(假)鐵器,銷敝不勝而毀者,為用書,受勿責。”反映出一般老百姓并沒有鐵犁鏵之類的鐵制農具,但是可以向官府借用,如果因為農具破舊不堪使用而損壞的,只要求以文書形式上報而不令百姓賠償。可以理解,雖然鐵制農具沒有普及開來,但官府仍然采取寬厚的態度鼓勵百姓使用,以此來提高糧食生產效率。
另一方面是耕牛的大量使用,對農業生產力的提高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牛是很重要的生產資料,對牛的保障措施如下:首先,官府對牛的繁殖非常重視。《秦律雜抄·牛羊課》記載:“牛大牝十,其六毋(無)子,貲嗇夫、佐各一盾。”成年母牛十頭,其中六頭不生小牛的話,罰負責飼養母牛的嗇夫與佐各一盾。嚴厲的處罰帶來的效果使牛成為了生產資料中重要的一個環節。從繁殖抓起,提高牛的出產率,保證了生產資料的原始儲備。
其次,對于國家飼養的耕牛,短期也會進行考核。“以四月、七月、十月、正月膚田牛。卒歲,以正月大課之,最,賜田嗇夫壺酉(酒)束脯,為旱〈皂〉者除一更,賜牛長日三旬;殿者,誶田嗇夫,罰冗皂者二月。其以牛田,牛 絜,治(笞)主者寸十。有(又)里課之,最者,賜田典日旬殿,治(笞)卅。”官府在每年的四月、七月、十月、正月評比耕牛,滿一年,在正月舉行大考核,成績優秀的,賞賜田嗇夫酒一壺,干肉十條,免除飼牛者一次更役,賞賜牛長資勞三十天;成績低劣的,申斥田嗇夫,罰飼牛者資勞兩個月,如果用牛耕田,牛的腰圍減瘦了,每減瘦一寸要笞打主事者十下。又在鄉里進行考核,成績優秀的賞賜里典資勞十天,成績低劣的笞打三十下。《廄苑律》中的這段記載明白無誤地反映出耕牛的飼養有著嚴格的責任制,不但每個季度都會進行評比,而且牛養的優劣和每個負責人日常生活條件相掛鉤:牛養的好,就會得到酒、肉以及酬勞等獎勵;相反,牛沒養好,面臨的就不止是罰薪的處罰,而且還會遭受體罰。農業生產具有很強的季節性,所以定期舉行考核,也是為了確保在農耕時節耕牛能夠發揮出良好作用。
再次,對耕牛作用的認識。從前面兩點我們不難看出,官府對耕牛的認可與維護,其實在整個秦代社會對耕牛都比較重視。在《封診式》中,有一個關于爭牛的案件,某里公士甲和士伍乙共同帶來一頭牛,雙方都自稱牛系自己所有,各執一詞,縣丞命令史進行檢查的情況。不難理解耕牛已然成為了相當重要的生產資料,為了獲取其所有權,普通百姓也不惜訴諸公堂。結合前面兩點,不難理解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對耕牛有很高的重視度。畢竟在自然經濟社會,生產資料還相對比較匱乏,所以耕牛的出現帶動了糧食生產的發展,同時也代表了先進的生產力的出現。
最后,官府對非耕牛的態度也從另一方面反映出牛在秦代社會中的重要位置。《廄苑律》曾記載:“今課縣、都官公服牛各一課,卒歲,十牛以上而三分一死;不盈十牛以下,及受服牛者卒歲死牛三以上,吏主者、徒食牛者及令、丞皆有罪。內史課縣,大(太)倉課都官及受服者。□□。”官府每年對各個縣、各個都官的官有駕車用牛考核一次,有十頭牛以上的,一年間死了三分之一;不滿十頭牛的,以及領用牛的一年間死了三頭以上,主管牛的吏、飼牛的徒和令、丞都有罪。由內史考核各縣,太倉考核各都官和領用牛的人。通過這種考核官員的辦法來達到保護牛的目的,控制好牛的合理使用,可以窺見牛在當時社會生活里的重要性。
官府由鼓勵鐵制農具的使用到保護耕牛的雙向措施,調動了廣大百姓的生產積極性。百姓也認識到開墾種植農田的好處,不僅解決了自身的溫飽問題,還能得到官府的鼓勵與獎賞。官府的小吏從這種措施中看到了牛耕對農田發展的利益,而且自身還有機會取得更大的物質獎賞。律文嚴格要求飼養好耕牛,它為秦的社會生活帶來了一個雙贏的現象,不僅國家農業發展順利,百姓也豐衣足食。
3.勞動力的配給。糧食生產需要多方面的條件,勞動力是一個關鍵的輔助因素。如《秦律雜抄》中規定:“同居毋并行,縣嗇夫、尉及士吏行戍不以律,貲二甲。”意思是官吏不得在同一時期從一戶中抽調兩個以上勞動力去服役,否則縣嗇夫、尉及士吏均要受貲二甲的處罰。《秦律十八種》中規定:“居貲贖責者歸田農,種時、治苗時各二旬。”從中可知,即使以勞役抵償貲贖罪債的人,也可以在播種、耕耘等農忙季節,各回家二十天,參加農業生產。也就是說,單一的以家庭為生產核心的勞動形式除了生產資料的滿足,更加需要勞動力的配給。由此顯現出秦以法律明文的形式保障了自然經濟下的這一問題的解決,這是早期封建制的成功典范,也是由農業生產的基礎性地位所決定的。
4.水利設施的保障。除了土地制度的穩定,農田生產的管理和保障因素,秦國充沛的水利灌溉也是極為關鍵的一個生產細節。秦國的水利事業在戰國時代的各諸侯國里最為發達,蜀郡的都江堰和關中的鄭國渠都是當時著名的水利工程。秦律《田律》明文規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隄水。”即春天二月,不準到山林中砍伐木材,不準堵塞水道。秦律的這一規定,保護了農耕繁忙時節的生態平衡和農田灌溉用水,為一年的糧食生產帶來了一個好的開端。秦簡中官吏的日用字中常見“根(墾)田人邑,溝渠水道”,足可見水利事業與墾田都占有極重要的位置,水利設施的及時供給是農業生產的必要條件,不可或缺。
三、重視糧食生產是秦國重農思想的直接體現
從云夢秦簡律文中有關糧食生產的規定來看,秦國農業生產過程中處處都彌漫著“農為本”的思想,基于此,統治者抑制了商業的經營,發展農業。從土地管理方面看,在糧食生產部分我們可以明白秦利用數項法律條文來規范土地的管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這一點就使農本政策有了廣闊的實施基礎,政策所及之地便是秦農業繁盛之所,大量土地用于耕種,就會使商業“無處棲身”。勞動力方面,商鞅所實施的變法主張軍功爵制,務農與打仗同時兼顧,這樣既滿足了兵源的需求,也解決了勞動力匱乏問題,保障了糧食生產。勞動工具方面,秦政府保護剛剛興起的牛與鐵制農具首先運用于農田建設而非商業交換方面,并設置有“右采鐵”、“左采鐵”[8]等專門從事管理鐵器生產的官員,這不但保證了糧食生產的穩步進展,還降低了商業交換的可用資源,避免商業的過分膨脹,進一步保護了農業經濟的主導地位。眾所周知,耕種糧食必須有水利資源的支持,秦十分重視水利的保障。據《史記·張儀傳》記載,在秦早期征伐巴蜀與韓國的抉擇上,大臣們曾進行過激烈的爭論,最終還是巴蜀充沛的水利灌溉打動了秦王,于是秦決定先攻巴蜀。控制了巴蜀地區后,統一的天平向秦國大大地傾斜了,巴蜀地區天然糧倉,使秦軍的糧食儲備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土地和財富實力大大增加,秦也借此機會打破了巴蜀與楚的統一戰線。百余年間,秦在全國各地大興水利,都江堰和鄭國渠乃至統一后靈渠的疏通都代表了秦對水利事業的看重,也說明水利灌溉對糧食生產有很關鍵的保障作用。
從上述糧食生產的各個構成因素中,我們不難理解為何云夢秦簡的律文中有如此詳細的關于農業生產的內容,秦人又為何如此重視農業的發展與維護。這是與農本思想所強調的重農策略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思想需要糧食生產的諸多構成因素來體現和深入,另一面則運用抑制商業擴張的辦法,保全農業發展所需的各類資源,使百姓專心務農最終達到全民皆農的治理目標。
總而言之,農本思想讓秦國獲益匪淺,“民見上利之從壹空出也,則作壹;作壹,則民不偷營;民不偷營,則多力;多力,則國強。”[4]百姓專心在農業上,國家自然會強盛。《商君書·徠民篇》曾有這樣的記載:“今秦地方,方千里者五,而谷土不能處(什)二。”就是說,變法實施之初秦國的土地有五個方千里,而種莊稼的土地還不到十分之二。到了秦始皇時代,糧食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主要的糧食產區關中和蜀漢,都是“膏壤沃野千里”。重農國策的實施結果,使秦國一躍而成為了戰國時期最為富庶的諸侯國。《漢書·地理志》說:“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居什六。”睡虎地秦簡《倉律》更記載有“櫟陽二萬石一積,咸陽十萬一積。”總的來說,秦時農業生產力的發達和糧食積粟的豐富已是無可爭辯的事實,這也成為秦國一統天下的重要物質保障。
參考文獻:
[1]孫武.孫子兵法·軍行第四.孫子兵法[M].曹操注,郭化若,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 司馬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M].韓兆琦,譯.北京:中華書局,2008.
[3]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M].韓兆琦,譯.北京:中華書局,2008.
[4] 《商君書·農戰》.[M].石磊,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
[5]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田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6]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7]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倉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8]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雜抄》[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Thought of the Qin Dynasty Based on the Yunmeng Bamboo Slips
SUN Ming
(Museum of Emperor Qinshihuang’s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Xi’an 710600,China)
Abstract:In December 1975,a large number of Qin bamboo slips were unearthed from Shuihudi,Yunmeng,Hubei Province.The bulk of the content is the legislation and Chinese characters of the Qin Dynasty.Many of them describe the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ince the Shang Yang reform of the Qin Dynasty,which provide us a number of valuable materials to study the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e Qin Dynasty.In particularly,a number of norms and laws to protect food production were discovered.On this basis,by analyzing grain production process in the relevant legal provisions in the Qin Dynasty,in conjunction with agricultural thought, we can explore how the Qin’s law to protect agriculture in grain production that laid a strong material foundation of the Qin Dynasty ultimately.
Key words:Yunmeng bamboo slips;food production;thought of agriculture;supporting agriculture and restraining comme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