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闡述了科技期刊市場化的含義之后,明確了科技期刊市場化的途徑、目標和優勢,并對部分國外的辦刊模式做了分析。結合科技期刊在知識傳播體系中的作用,針對我國科技期刊市場化現狀、存在問題提出了對策:要轉變觀念,更新科技期刊辦刊思路;探索和更新工作方式,努力實現期刊現代化;要更新知識結構,適應知識經濟的挑戰。
關鍵詞:科技期刊;市場化;目標;辦刊思路
中圖分類號:H0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0)05-0151-04
一、科技期刊市場化的含義目標、途徑及優勢
(一)科技期刊市場化的含義
所謂科技期刊的市場化,是指在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發行以及相關的經營活動中,以市場需要為導向,按產業方式和規律組織各種活動的一種辦刊模式和管理模式。市場化體現了科技期刊辦刊的目的、效益、原則,顯示了科技期刊在知識經濟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在知識創新體系中的地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期刊的市場化是科技期刊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市場化則是將科技期刊納入知識經濟的框架中,將科技期刊作為知識體系的中心環節,引發知識創新和知識應用,通過對無形資產(信息和知識)的經營,獲得科技期刊的最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將是一種全面的、可持續發展的、開放的辦刊模式和期刊管理模式。[1]
(二)科技期刊市場化的目標
從提高科技期刊質量的角度看,質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命力。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觀念支配下,人們對科技期刊質量的要求也有所不同。隨著人們認識的發展,科技期刊的質量觀點也將不斷發展。但其中一點,即科技期刊服務于讀者、服務于科技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水平,永遠是評價科技期刊質量的基本指標;提高科技期刊質量,永遠是辦刊人員不變的追求。[2]科技期刊要達到這一目標,不僅要深入了解讀者需求,更要深入到知識創新的各個環節,捕捉和挖掘社會需要的信息,提高期刊服務水平。為了適應讀者需要,還有必要提前介入知識創新環節,發掘知識資源,促使和引導研究人員按市場需要、社會需要進行知識的生產和創新。根據市場需要組織科技期刊的出版工作,這既是提高期刊質量的需要,也是科技發展和期刊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科技期刊市場化的途徑及優勢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把物質生產和知識生產結合起來,大幅度提高了產品的知識含量,并為社會帶來巨大財富,從本質上講它仍然屬于經濟形式。構成知識經濟的三大要素是創新、傳播和應用。其中創新和傳播是社會發展的基礎,而推廣應用則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主要手段,并反過來促進知識的創新和傳播,進而在更高層次上提高知識的應用水平,三者構成一個自適應的循環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知識的創新是通過發展國家的科教事業,提高勞動者素質,并形成全社會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風氣實現的;而知識的應用則是通過知識的傳播環節,使社會創造的知識形態的成果推廣應用到生產中,借以形成社會生產力和發展的動力。連接知識創新和應用的紐帶是知識的傳播和推廣。在知識傳播環節,科技期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是直接地和系統地傳播科技知識和創新成果的載體。[3-5]
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人們對科技期刊在未來知識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關注,賦予的期望也越來越大。在知識傳播環節,科技期刊有幾個不可替代的優勢:其一,科技期刊直接聯系于科技界,其作者和讀者都是從事科學研究和推廣的科技人員,具有知識傳播的組織體系。其二,科技期刊一般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質量保證體系,編輯本身通常也都是學有專長的科技人員,又有同行專家審稿,對科技成果具有一定的篩選、鑒別能力,使科技期刊在及時反映科技領域的最新成果的同時保證了其傳播知識的權威性。其三,由于科技期刊系統地報道科技成果,因而它不同于一般的科技新聞和宣傳報道,具有可操作性強的特點,科技期刊具有特定的讀者和輻射范圍,在特定的領域能夠直接將創新成果應用于生產。[6]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人們迫切需要從各種渠道了解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了解科技發展中的創新成果,了解科技成果應用于社會生產的途徑、方法。[7]盡管知識傳播形式很多,如廣播、電視、報紙等,但科技期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二、國外科技期刊的辦刊模式
保證最重要的觀點和最正確的認識以最快的速度讓科學家了解,正是科技期刊首先需要完成的任務。基于這樣的認識,美國《科學》主編魯賓斯坦(Ellis Rubinstein)的話就是,科技期刊的作用不僅在于為科學家服務,更重要的是要引導科學家的科研活動和科研方向。美國科學促進會主辦的《科學》雜志是按市場化模式運作的。該刊創刊于1840年,目前已發展成為全世界最具權威和影響力的科技周刊之一。該刊工作人員共350人,其中本部人員250人,分20多個部門工作。該刊發行量1 615萬冊,其中個人訂戶1 415萬。年收入4 000萬美元,包括發行1 500萬,廣告2 000萬,其他收入500萬,年贏利1 000 萬美元。[8]在引導科研方面,他們已經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現在他們所考慮的是如何將這種引導持久地保持下去。從引導科研到投資科研,他們實質上是把科技期刊置于知識創新、知識推廣、知識應用的中心環節。從市場化的角度看,則是以市場需要(科學家和科研群體的信息需要)為導向,組織產品的生產(引導科研,投資科研項目,創造知識)、營銷(期刊發行、知識傳播、知識管理),最終實現為科學家服務,為人類服務的目標(推廣、應用),構成一個完整的知識創新體系和產業鏈。《科學》雜志在其15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優勢和規模效益。他們以期刊品牌和贏利用于新興科技領域的投資,從中獲得科技成果深度報道的題材和投資利潤,類似于我國的高新成果風險投資。這為我國科技期刊在未來知識經濟中的定位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三、我國科技期刊市場化的現狀
在未來的知識經濟中,科技期刊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科技期刊編輯人員大有可為。然而,從現實看,我國的科技期刊要真正實現產業化,還有存在很多問題。概括起來,就是市場化不夠,規模化不夠。
所謂市場化不夠,是指科技期刊在發展過程中對讀者需求關注不夠,更談不上按讀者需求組織科研。這是有其歷史原因的。在計劃經濟時代,科技期刊也是按計劃報道的,不需要照顧讀者“口味”。在傳統觀念中,科技期刊是被動反映科研成果的窗口,研究什么,就報道什么,至于讀者和社會需要則是科研管理部門的事,與己無關。[9]這種脫離讀者和社會需求的辦刊指導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期刊管理人員和辦刊人員的頭腦中,以至于很多編輯人員認為提高科技期刊編校質量就是辦刊的全部,科技期刊評比指標中過多地考慮編校質量而忽視期刊服務水平。
市場經濟改變了人們的觀念,使辦刊人員開始關注讀者的需要,但上升到知識創新體系的中心環節的高度來認識讀者和作者以及科技期刊的功能還不夠。市場化不夠,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對市場化的理解上的偏差。[10]許多人認為,科技期刊的市場化就是期刊走向市場,就是下海,就是通過自身有形的資源(載體、信息、不動產等) 優勢在市場中進行再分配,從而獲得預期的經濟效益,借以解決辦刊過程的各種問題。為了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經濟支配權,運用市場經濟理論和法則,謀求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一致。這種市場化沒有從科技期刊的本質來考察,而僅將辦刊理解為一種經濟行為,是不全面的。這種市場化的目標是建立法人制度,并期望通過這一制度的建立解決科技期刊出版過程中的全部問題(從實行情況看,與原先期望的目標相去太遠,卻是各刊社老總始料不及的)。[11]事實上,法人制度作為一種經濟法律制度,只可以解決科技期刊經營活動中有關的經濟法律關系,而辦刊過程涉及的關系并非僅僅是經濟關系(還有諸如勞動關系、組織人事關系、后勤關系、社會關系等等,遠非法人制度所能協調的)。例如,關于“保證期刊質量”這一涉及科技期刊生存的原則問題,不能指望通過市場調節建立起科技期刊自我發展和自我約束的質量保證體制,一方面刊社進入市場,另一方面業務主管部門和主辦單位又加強對期刊的管理,出現了與市場經濟不和諧的情況。法人制度建立后,刊社面臨的將是來自方方面面的經濟關系,經濟關系上升為刊社的主要關系,對期刊質量和社會效益的追求將受到極大的削弱。
所謂規模化不夠,是指科技期刊發展水平不夠,沒有形成自身的“品牌”優勢和輻射優勢。從我國科技成果管理體制看,國家重視科技成果的研究,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相對而言,成果的傳播和應用環節較為薄弱,科技期刊自然也在其中。科技期刊不是作為從社會發展對知識傳播的需要而創建的,而是主辦單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申辦的,如宣傳單位形象、提供本單位科研人員發表論文的園地等,期刊定位也大多沒有站在社會發展的角度,因此條塊分割,重復辦刊現象嚴重。從科技期刊自身看,由于重復辦刊,造成科技成果的分流,形成不了品牌優勢。從國家發展科技期刊的政策看,基本上也是外延發展,看起來規模龐大,卻很少能形成規模效益和品牌優勢。[12]由于讀者可選范圍擴大,爭奪讀者成為很多刊社無可奈何的競爭策略。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這種治標不治本的辦刊思路必將成為歷史。
為了生存和發展,爭奪科技成果的發表權,也就是爭奪信息資源,將成為科技期刊競爭的主要方面,科技期刊的兼并和集團化勢在必行。一旦形成自己獨特的品牌優勢和輻射優勢,科技期刊將延伸自己的服務范圍,如直接介入成果的推廣和應用。為了鞏固自己的品牌優勢和持續發展,也將直接介入成果的研究,如投資、控股,甚至按市場需要直接招標項目或建立自己的科研隊伍,從而,科技期刊的出版過程變成了對信息和知識經營、管理的過程。這時的科技期刊不再是傳統意義的科技期刊,而是一種信息分發形式;期刊主體工作不再僅僅是編輯出版,而是通過組織、分工、控制、聯絡、服務等形式囊括了科研、信息研究和處理、市場營銷和策劃、高新產業等各方面的內容;編輯人員也不再是傳統意義的編輯,而是集信息生產、信息收集、信息研究、信息管理、信息分發、信息應用于一身,科研管理人員、編輯人員、情報研究人員、管理人員四位一體。也只有在這種產業模式下,科技期刊才能得到更充分的發展,科技期刊編輯人員的才能得到更充分地展現。[13,14]
四、我國科技期刊產業化的對策
(一)轉變觀念,更新科技期刊辦刊思路
把提高科技期刊的服務水平主動適應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納入科技期刊發展的長遠目標,致力于建立期刊的品牌優勢和輻射優勢。當前,有關期刊實行的國際化戰略是提高科技期刊質量,建立自己的品牌優勢的重要方面,應該引起重視。應以更新觀念為突破口,深化改革,尤其是促進科技期刊管理體制的改革,積極穩妥地推進科技期刊的集團化,優化辦刊資源的配置,提高期刊輻射能力,為期刊發展進行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15]
(二)探索和更新工作方式,努力實現期刊現代化
科技期刊的市場化是以現代化為前提的。要提高期刊服務水平,就要致力于拓展科技期刊的服務范圍,現代化的科技傳播手段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惟一途徑。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社會對知識的需求,包括時間、空間、形式和內容上,都將呈現出多樣化趨勢,應針對讀者需求進行各式各樣的、隨時隨機的定題服務,從而突破了科技期刊現有的刊期、篇幅、欄目、發行方式、載體形式、出版方式、文本、出版管理等舊的模式。大量的信息收集、分發、研究工作將借助互聯網實現,工作方式也將隨之而改變。科技期刊工作者必須適應這些變化,并進行有關內容和管理工作的預研,為期刊發展奠定基礎。
(三)更新知識結構,適應知識經濟的挑戰
實現科技期刊的產業化必須有適應期刊發展的人才保證,而人才知識結構的更新尤為重要。科技期刊的產業化是一個龐大的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體系,科技期刊是維系這一體系運行的紐帶,期刊社和編輯人員都將是一個多功能節點。[16]從系統的觀點看,這一節點的功能必須能夠正常發揮,才有助于整體目標的實現。而要保證編輯這一節點功能的發揮,科技期刊工作者必須有與其所從事的工作和所聯系的方方面面相適應的知識結構。這是期刊產業化為編輯工作帶來的挑戰,又是充分展示自我、發揮自身優勢的機遇。知識經濟對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影響是深遠的,為各個行業帶來的話題也是數不勝數。但可以肯定的是,知識經濟必將改變科技期刊的辦刊思想、辦刊模式、辦刊方法和辦刊內容,也將同時改變科技期刊編輯人員和管理人員的觀念、職能、工作方式。我們應該正視知識經濟為科技期刊帶來的危機和機遇,勇于自我否定和更新,將一個全新的科技期刊事業帶入充滿希望的未來。
參考文獻:
[1]李玉琴,伊陶,段玉玲.企業科技期刊發展方向[J].安徽冶金,2003(4):29-31
[2] 王曉琪.科技期刊績效評價與政策扶持[J].編輯學報,2006(2):97-99.
[3] 游蘇寧.對科技期刊國際化有關問題的反思[J].編輯學報,2008(1):1-4.
[4] 李愛玲.我國科技期刊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研究現狀[J].編輯學報,2008(1):18-21.
[5] 李勝利.我國科技期刊邁向國際化進程的幾個步驟[J].新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5):127-128.
[6] 姜偉華.科技期刊如何面對市場經濟[J].商業經濟,2009(14):81-82.
[7] 杜大力.中國科技期刊改革開放30年[J].編輯學報,2009(1):1-4.
[8] 朱曉文,夏文正.美國化學會及其期刊的編輯出版[J].編輯學報,2006(3): 233-236.
[9] 張品純,蘇婧.我國科技期刊體制改革形勢分析[J].編輯學報,2009(2):129-132.
[10] 金旭丹.科技期刊廣告經營缺陷與優化策略[J].出版廣角,2009(5):52-53.
[11] 吳海濤.透視中國科技期刊的雙向發展[J].編輯之友,2009(10):84-85.
[12] 翟宇,鄭迦文.期刊評價體系與非高校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的生存現狀[J].貴州社會科學,2009(10):133-136.
[13] 周俊.水利行業科技期刊的經營發展思路與對策[J].湖南水利水電,2009(3):108-109.
[14] 王定興,李明喜,吳鴻霞,尹春霞.中國期刊業品牌戰略之探析[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5):32-37.
[15] 葉利榮.學術期刊的同質化及對策[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117-119.
[16] 吳薇薇.科普類期刊品牌經營的調查分析[J].科學咨詢(決策管理),2009(5):60-61.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iting Work of Scientific Journals
LIN Qing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Abstract: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editing work,and for the purpose of increasing the industry’s economic benefits,the paper makes a discussion on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ing and correctly grasping the basic concept and requiremen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several aspects.And with 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s the guideline,it proposes some measures for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editors to improve their theoretical accomplishments and methodological arts in dealing practical issues,particularly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 breadth and depth.The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specific requirements for handling properly the relationship among readers,editors and writers.
Key words:scientific journal;editing work;theory;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