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鼓勵和吸引更多大學生到農村扎根,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國家在大學生村官計劃實施中采取了多種優惠政策,為吸引大學生到農村任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也造成了大學生村官計劃的短效性,使大學生將去農村就業當成謀求自身利益的跳板,難以保證大學生村官計劃成為一項長效運行機制。政府部門應在加強對大學生村官政策及出路分析的基礎之上,探求大學生村官職業發展的長效運行機制,以解決大學生村官計劃的短效性和大學生村官自身職業發展的困境。
關鍵詞:大學生村官;職業發展路徑;長效性;運行機制
中圖分類號:F325.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0)05-0058-04
一 、大學生村官優惠政策解讀
經黨中央同意、中央組織部等有關部門決定:從2008年開始,用5年時間選聘10萬名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任職。同時中組部還規定,選聘的高校畢業生將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村委會助理或村團組織書記、副書記等職。中央財政按東、中、西部不同地區人均每年分別給予5 000元、10 000元、15 000元的補貼。關于大學生村官計劃中的各種優惠政策,國家只給出了指導性意見,各地根據當地情況在指導性意見的基礎之上做出具體安排。我們可以將其歸納為兩個方面來分析:
(一)待遇保障政策
中央有關部門規定“招錄的大學生村官比照本地鄉鎮從大學生中新錄用公務員試用期滿后工資收入水平確定其待遇”。[1]基于這一原則性規定,各地關于大學生村官待遇的具體實施明顯有差異。雖然如此,但我們還是可以看出各地對大學生村官的待遇給予了很大的政策支持。北京市在2007年招聘村官時規定,被聘任為村官的本科畢業生,第一年平均月工資2 000元,第二年平均月工資2 500元,第三年平均月工資3 000元。按照地域和學歷不同,可以參照此標準適當上下浮動,所需資金由市、區(縣)兩級財政按照1:1的比例分擔。陜西省在2009年大學生村官招聘中規定:到村任職高校畢業生每人每年領取工作、生活補貼2.1萬元(不再領取其他薪酬),其中到48個艱苦邊遠縣(市、區)農村任職的高校畢業生每人每年增發1 000元津貼,補貼原則上按月發放。同時,每名到村任職高校畢業生可領取一次性安置費2 000元。各縣(市、區)將為到村任職高校畢業生辦理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大額醫療費用統籌保險,并根據本地實際投保人身意外傷害商業保險和生育保險。符合國家助學貸款償還政策規定的、聘期考核合格的,其在校期間的國家助學貸款本息由國家代為償還。像陜西省這樣除了給予大學生村官比較優厚的生活補貼外還辦理各種社會保險和代其償還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在其他省份也有。在目前大學生就業形勢極其嚴峻的情況下,這樣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使“大學生村官”成為相對理想的職業選擇-穩定、待遇有保障。但同時它也導致了問題的出現,政策規定只要取得“大學生村官”的身份就可享受各種待遇,而不論其工作業績如何。加之各項政策都沒有對大學生村官未來發展的待遇保障做出預示性的說明,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學生對\"村官\"這一職業未來發展不能形成良好預期,使部分大學生將眼前的利益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而不是力求于長期發展和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考試加分政策
在各項政策里,最受廣大學生關注和看重的應該就是一系列的考試加分政策。政策規定:在村任職2年以上,具備“選調生”條件和資格的,經組織推薦,可參加選調生統一招考;在村任職2年后報考黨政機關公務員的,享受放寬報名條件、增加分數等優惠政策,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報考研究生的,享受增加分數等優惠政策,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各省根據這一規定,對于考公務員、考研等考試的加分都做了具體的規定。如北京市規定被聘任為村官的高校畢業生,工作滿兩年經考核合格報考研究生的,入學考試總分加10分,并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3年合同期滿并做出突出貢獻的,可推薦免試入學。浙江金華市規定選聘到村(社區)工作3年以上、且年度考核均為稱職以上仍在村(社區)工作的高校畢業生,在報考本省的省、市級機關公務員時實行筆試成績加5分,報考本省欠發達地區市級機關公務員的筆試成績加10分。四川省的規定是學生到村服務3年后,考公務員、研究生每年加2分,受到表彰加3分,1年最高可加5分,工作3年就是15分,工作6年可以擁有30分的優惠,干到十幾年后,可以直接報名成為當地公務員。各地關于考試加分的幅度雖然不完全一樣,但相對于近幾年我國公務員、研究生考試的激烈競爭程度來說,加分幅度的確不小,這正是“大學生村官”吸引廣大學子的地方。考試加分是可以暫時吸引大學生進入“村官”隊伍,但不能夠激勵大學生扎根農村,長期為農村發展貢獻自己的才智。2008年一份全國調查資料顯示:大學生村官中有40%的想考公務員,25%的想繼續在農村工作,14%的想在農村創業,5%的想考研,其余16%為不明朗。[2]此次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我國大學生村官計劃建設中要妥善解決大學生“村官”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思想“扎根”問題。
二、大學生村官在實踐中的出路選擇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目前的各種優惠政策并不利于大學生長期服務于農村,解決農村人才短缺問題。調查發現65%的大學生當村官是看中了政府提供的眾多優惠政策;14%的大學生認為擔任村官只是權宜之計——有機會就會跳槽,他們僅僅把擔任村官作為一個爭取向上發展的“跳板”。[3]而事實上在大學生村官網上有一項關于“2009年到期大學生村官去向”的調查顯示:考公務員占40%;考研占4%;自謀職業占 8%;政府推薦工作占18%;續簽,繼續留在原崗位的占19%”。[4]2009年5月,由中組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12個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建立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長效機制的意見》為大學生“村官”任期結束后提出了5點意見:一是鼓勵大學生“村官”擔任村干部;二是推薦大學生“村官”參加公務員考試;三是扶持大學生“村官”自主創業;四是引導大學生“村官”另行擇業;五是支持大學生“村官”繼續學習深造。同時,要求建立健全長效工作機制,確保大學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動,真正成長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骨干力量和黨政干部后備人才。所謂“長效工作機制”即應該是一種能夠保證大學生村官制度的長期正常運行并發揮預期功能的制度體系。因此將建立的大學生村官長效工作機制要能讓大學生村官對未來有良好的預期,能夠預見自己未來職業道路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并能夠達到長期激勵的目的,使大學生充滿激情和信心地扎根新農村建設。而在“意見”中所指出的五項出路中,只有第一條鼓勵其留在農村,是其長效工作機制的目標。為此就需要建立一套相互支持的制度,來實現這一目標。要實現長效工作機制的目標,關鍵是對大學生村官的職業發展路徑做出合理安排,就像公務員一樣有自己的職業發展通道。要讓當上村官的大學生也能夠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發展做出明確規劃,避免大學生將“村官”作為自己的過渡性職業選擇,防止大學生當上“村官”后失去職業發展目標,造成其茫然狀態。
三、大學生村官職業發展長效機制建設
在我國城鄉二元化的社會結構中,城鄉差距在短期內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城市以絕對優勢吸引著各種人才的聚集。大學生向往城市,追求城市便利的生活條件和廣闊的發展前景,這是符合“理性經濟人”假設的。而我們的大學生村官計劃就是要讓部分學子放棄城市,選擇農村。我們所要建立的長效工作機制就是要激勵他們長期致力于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社會發展。構建大學生村官職業發展長效機制對實現這一目標至關重要,對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明確定位大學生村官計劃的目標和宗旨
大學生村官計劃的宗旨應該是為新農村建設謀求人才。目標是把熱衷于農村事業,自愿獻身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優秀人才選拔出來,并為他們促進新農村建設提供各種便利條件和機會,而不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通過準確定位大學生村官計劃的宗旨和目標,結合廣泛的政策宣傳,讓廣大大學生、村民以及干部準確把握大學生村官計劃的政策內涵和目標。這將有助于我們把愿意長期扎根農村的大學生選入“村官”隊伍。
(二)明確大學生村官職業道路發展的方向和途徑
大學生村官職業道路發展方向應該是長期持續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為新農村建設貢獻才智,在農村廣闊的空間實現自己的職業發展和人生價值。在實踐過程中,部分地區實施大學生村官任職期滿后轉入公務員隊伍,不是長久之計,這會進一步加劇公務員隊伍“出口”不暢和人員膨脹問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村民委員會是自治組織,村委會成員要由村民集體選舉產生,大學生村官要進入村民委員會應該通過選舉。而現實中由政府部門“空降”大學生去農村顯然是于法不符。我們應該建立一種大學生進入農村,并可以進一步晉升職業地位的合法化、制度化的途徑,讓大學生不僅能順利合法進入農村任職,還有長期發展的空間和條件。大學生村官應該有自己的職業道路安排,不應一味地向公務員或選調生靠攏。
(三)建立有效的長期激勵機制
目前在大學生村官計劃中的各項優惠政策只能起到短暫的激勵作用,如年終考核合格者考公務員加分的政策。而它要真正起到激勵作用,還要以有效的績效考核機制為基礎。根據雙因素理論中將激勵人的工作積極性的因素分為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保健因素并不能達到激勵作用,只有激勵因素才可以達到激勵作用。剛畢業的大學生有抱負,充滿活力,勇于挑戰和創新,所以賦予他們更多的自由決策權,分派比較有挑戰性和創新性的工作才能激勵其工作積極性。長效的激勵機制應該注重挖掘大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貢獻社會的無私奉獻精神,從“公益人”的角度對其進行激勵,引導大學生追求利有利于個人目標實現而不是過分利己或追求物質利益,以便達到長期激勵的目的。長效的激勵機制還應該將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在地方政府財力允許的情況下,保障大學有較好的工作待遇,以滿足其基本物質需求。同時在工作中開展各種評優活動,增強大學生的榮譽感,激發其工作積極性。
(四)構建科學合理績效考評機制
要建立大學生村官工作長效機制,讓大學生村官朝著期望的職業發展道路前進,構建科學合理的績效考評機制刻不容緩,重點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考評主體,也就是有由誰來考評的問題,農村是大學生村官的“用人單位”,大學生的工作狀況村民最清楚,所以考評主體之一的村民或村委會最有發言權。又由于大學生村官計劃是我國家實施的一項重大人才工程,需要政府部門的各項政策支持,所以政府相關部門也是考核主體之一,這就需要政府和村委會合作,以村委會意見為核心實施考評。
其次,建立科學有效的考核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可以圍繞大學生村官的德、能、勤、績、廉、學、新七個方面,共同構建關鍵性指標和一般性指標來對大學生村官進行考評。[5]德:主要包括價值取向、政治傾向、思想品質等;能:主要包括創新工作思路、組織協調能力、維護村民合法權益以及心理素質狀況等;勤:主要包括敬業精神、工作作風等;績:主要包括促進生產經營情況、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村民的認可度和滿意度等;廉:主要指廉潔自律;學:主要包括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能力、知識轉換的能力等;新:主要包括創新能力。
再次,將“以結果為導向”的績效考評向“以過程和目標為導向”的績效考評轉變 。在“以過程和目標為導向”的考評中,更加注重對被考評者日常工作的評價和監督。同時,以目標為導向,明確了績效考評的總體方向,以實現工作目標為宗旨,對大學生村官的工作績效予以評價。
(五)建立健全大學生村官崗位培訓機制
對大學生村官實施崗位培訓直接關系到其能否勝任“村官”工作以及適應農村工作環境。建立大學生村官培訓機制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組建大學生村官培訓機構。建立政府、高校、培訓機構等通力合作機制,制定培訓規劃,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大學生村官教育培訓。[6]通過組建由政府、高校、職業培訓機構通力合作的培訓組織,對大學生進行農業知識、新農村建設各項政策、處理人際關系技能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培訓,幫助大學生適應農村生活環境。
其次,實施大學生村官基于“勝任力”的培訓。勝任力:是指在一個組織中績效優異的員工所具備的能夠勝任工作崗位要求的知識、技能、能力、自我概念、價值觀和特質。[7]基于勝任力的“大學生村官”培訓,是針對“大學生村官”進行特定職位的關鍵勝任力的培養,是提高“大學生村官”扎根農村、服務新農村建設能力的重要方法。[8]基于“勝任力”的大學生村官培訓,更加注重開發大學生村官內在資源和潛在能力,并且針對“村官”這一職業的特殊要求,有針對性地系統地培訓與開發,使大學生獲得從事“村官”這一職業的優秀素質,促使其更快更好勝任工作。
最后,將大學生村官職業培訓與績效考評和激勵機制結合。將大學生村官職業培訓納入其績效考核,能夠調動大學生參加職業培訓的積極性和熱情,在培訓過程中認真學習,深入思考,以提高大學生村官職業培訓的效果。
大學生村官職業發展長效機制建設能夠促使大學生長期扎根農村,安心服務于新農村建設。因此我們應該結合實踐不斷探索,進一步創新和完善大學村官職業發展長效機制,以保障我國大學生村官計劃的有效執行。
參考文獻:
[1]中組部負責人就制定下發《關于建立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長效機制的意見》答記者問[BE/OL].[20090505].http://www.gov.cn.
[2] 中國農業大學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2008年大學生“村官”發展研究報告[J]. 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10):31-33.
[3] 殷殷.大學生村官與農村基層組織建設[J].中國青年研究,2008(6):31-34.
[4] 2009年到期大學生村官去向調查[BE/OL].[20090505].http://kaoshi.54cunguan.cn/vote/show.php?voteid=19.
[5] 林潔.關于建立大學生村官長效工作機的思考[J].理論探索,2009(2):122-124.
[6] 張素玲.新農村建設與大學生村官教育培訓[J].職業技術教育,2009,30(19):67-69.
[7] SPENCER L. M.SPENCER S.M.Com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mance[M].John Wiley Sons, Inc,1993.
[8] 劉海鵬.基于勝任力的“大學生村官”培訓研究[J].福州黨校學報,2009(6):72-76.
Analysis of Longterm Career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Serving as Village Leaders
WANG Ruini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Science,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Weinan,Shaanxi 71400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encourage and attract more university graduates to work in the rural areas and support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the government has adopted a variety of preferential policies in the program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serving as village leaders.These policies laid a good foundation in attracting graduate to serve in rural areas;however,it brings about some shortacting effects.In this situation,the universtity graduates take the employment in the rural area as a springboard of seeking their own interests.Therefore,the program has not formed a good longterm operating mechanism ye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preferential policies and the future for graduates serving as village leaders,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explore the longacting mechanism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of the program and the dilemma of the graduates’ own career development.
Key words:university graduates serving as village leaders;road for career development;longacting effect;operational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