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時屆初夏,徐風送爽。閑來無事,偶翻藏書,欣喜中得一佳篇,即赫胥黎的《一盤棋》(A Game of Chess)。托馬斯·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 1825—1895)乃英國近代極負盛名的生物學家和教育家,在這篇題為《一盤棋》的文章中,赫氏對自然法則作出了極富哲理且又鞭辟入里的詮釋,請看如下一段精彩之言:“The chess-board is the world, the pieces are the phenomena of the universe, the rules of game are what we call the laws of Nature.” 其通用的譯文為:“棋盤就是世界,棋子就是宇宙中的各種現象,而游戲規則就是我們所謂的自然法則。”如若將其簡約,則可譯為:“世界如棋盤,萬象乃棋子。游戲有法則,遵守事功倍。”讀至此掩卷沉思,致而遐想蹁躚而不能自已。蓋一百多年以前,赫氏即已指出,各種游戲都要有規則,而規則就是自然法則。顯然,如將其最后一句的內涵加以延伸,則可領悟到此言的要津——自然法則是天賦的。緣于此且源于此,當世人面對客觀世界之際,其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必須嚴格遵守自然法則,而且是絕對不能違背的,如謂不然,定將付出慘痛的代價。然而,足令當今世人為之扼腕嘆息的是,面對當今世界諸多事務,不管是從自然現象上抑或社會現象上去審視評判,違背自然法則的各種事例可謂俯拾即是,不勝枚舉。實際上,世人早已明白,違背自然法則將會受到懲罰的,然而,利益驅動力之大,有時會大于自然法則的,又豈奈何之?!由此著眼或可斷言,這是當今人類社會最大的無奈和最大的隱患。眾所周知,我們如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去掃視,人類居住的地球環境,因受到人類自己的破壞而不時遭到大自然愈益顯著的報復之舉,早已屢見不鮮,對此,國際社會也傾以關注,去年歲末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的舉行,即為其行動之一。然而令世人為之不安的是,減排之愿景卻未能達成實質性協議,致使世人又一次領受到了某些發達國家視經濟利益至上而置自然法則于不顧這樣一個殘酷現實。我們不禁要試問,凡此種種,亦即全球氣候異常現象和自然災害緣何頻繁光顧我們的地球,難道還不值得人們深思嗎?!事實上在我國亦復如此,多年來,蓋因氣候異常所導致大范圍的自然災害,可謂此起彼伏,這不能不說是溫室效應所導致的亦即違背自然法則的結果,國人對此予以高度重視,那是必然的。如若從社會科學的范疇去透視,則也不難發現,人類社會在自然環境里生生息息的漫長過程中,其各種生存元素相互之間在長年累月里當會不斷地發生既有摩擦、碰撞,又有依附、交匯等現象,而這又早已成為人類社會的共識,其最終結果乃是各種生存元素之間的融合,致而形成了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等價值觀。顯然,這是符合自然法則的,從而體現了社會進步的規律。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這些價值觀在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卻不時遭到抨擊乃至扼殺。筆者一直認為,天地無私,江山多情,人類、社會、自然三者之間,向來是三位一體,相輔相成,而這正是人們公認的價值觀的核心。眾所周知,傾力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安定有序的和諧社會,使人與社會和大自然之間始終保持著和諧狀態,一直是人類的良好愿望與美好追求。或可作如是說,否定核心價值觀即乃否定自然法則。書至此,不由地低吟起楊萬里的《桂源鋪》:“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古人所言誠然,只要違背了自然法則,即便是萬山千嶺,也阻擋不了小小溪水浩浩蕩蕩流向前方。然而令人感到可嘆的是,時至今日,如果依然對這些價值觀大張撻伐,那只能從邏輯上去印證我們的體制可能存在著某種缺陷,從而在思想認識上導致了這樣的前因后果。
二
眾所周知,世界科技場上的風云人物比爾·蓋茨,在哈佛大學讀到三年級時主動休學離校,創辦了執當今世界IT業之牛耳的微軟公司,直至2007年才領到哈佛大學的畢業證書。是年6月7日,比爾·蓋茨在其母校畢業典禮上作了一場精彩的演講,其中有一段話,著實令筆者感悟良深。他說:“But humanity’s greatest advances are not in its discoveries—but in how those discoveries are applied to reduce inequity. Whether through democracy, strong public education, quality health care, or broad economic opportunity—reducing inequity is the highest human achievement. ”其譯文為:“但是,人類最大的進步并不來自于這些發現,而是來自于那些有助于減少人類不平等的發現。不管通過何種手段——民主制度、健全的公共教育體系、高質量的醫療保健、還是廣泛的經濟機會——減少不平等始終是人類最大的成就。”對此,我們應該注意到,比爾·蓋茨在演講中提出了一個足令當今世人必須賦予縝密思索的一個普世概念,那就是這段話的最后一句:減少不平等始終是人類最大的成就。顯而易見,這段話中運用了三個詞語,即一是發現,二是減少不平等,三是最大的成就。而將三個詞語連接起來那就是:人類發現不斷減少不平等就是最大的成就!我們知道,所謂“發現”,系指人類對遠至太空和深至地下的奧秘以及地球上新物種的探索成果,或概括為一句話,就是人類經過長期縝密的探索研究,終而能夠對人世間早已存在的客觀事物的潛在本質作出了最高概括之謂,它與“發明”堪稱為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兩大支柱;所謂“平等”,對民眾而言,除了政治權利上的平等應能做到外,而就其余范疇來說,則是相對的概念,所以演講者認為不斷地減少不平等,即乃人類社會的最大進步,也就是最大的成就。至于如何去發現那些有助于減少人類不平等并始終不渝地去做到這一點,比爾·蓋茨列舉了諸如民主制度、健全的公共教育體系、高質量的醫療保健、廣泛的經濟機會等手段(或稱之為措施、政策等等)的建立與實施,當然,演講者所列舉的只是一小部分而絕不是全部。由此沉思繼而審視,這是天降人類社會最崇高的也是永無止境的大任。中外古今典籍俾眾周知,人人生而平等,這是天賦的;我們自幼也時時經由長輩師輩們那里接受過如此這般的諄諄教導。然而真正實現這個人世間最偉大的理想,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及之事,但這并不等于說明,人類社會就不應該朝這個方向去努力奮斗。恰恰相反,人類社會傾其全力去減少這個世界上諸多不平等現象,則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早已進入老境的筆者之所以要抒發這樣一點內心感慨,無非是想告訴年輕人,我們要從現在開始,端正自己今后融入社會的角色位置,并逐步樹立乃至堅守比爾·蓋茨提出的上述觀念,俾在不斷成長以至獻身社會的時候,用自己的成功業績和道義行為,堅持不懈地為減少人世間不平等現象而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三
當筆者處于花季年齡之時,曾在家里藏書中看到過英國文學大師查爾斯·狄更斯的傳世名著《雙城記》的中譯本。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最早的中譯本,但譯者羅稷南這個名字卻是筆者第一次看到并且記住了。《雙城記》的開篇充滿一系列相互矛盾的描述,旨在巧妙地運用文字的潛在力量來刻畫當時法國大革命之前的社會屬性,從而影射了更是絕妙地表達了作者對當時英國所潛伏著的社會危機的困惑與擔憂。請看此段傳世經典的原文:“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in short, the period was so. far like the present period, that some of its noisiest authorities insisted on its being received, for good or for evil, in the superlative degree of comparison only.”如前所述,我首次接觸到《雙城記》的中譯本,還是解放前初中習讀時期,捧著它似懂非懂,至今差不多沒有什么印象了。解放后,中譯本因有多種版本,首段譯文也就各有少許的差異,而我所欣賞的則是如下譯文:“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現在非常相像,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級來形容它。說它好,是最高級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高級的。”這樣一段為后世耳熟能詳又無時限的生花妙筆,深刻揭示了當時英國社會所呈現出來的那種不同的人群有著不同的視角的迷茫現象,且已成為后世效仿的精典范句。所以人們常常懷著無限感慨而言道,一個偉大的作家,首先是一個思想家,他(她)們只是將人物作為化身,將故事作為背景,將文字作為載體,其最終形成的作品,實質上就是借此而將其哲學思想加以發揚光大,以求達到教育后人的目的。誠然,《雙城記》的開篇,就是一段通俗的哲學語言,對于那樣一個時代的精妙絕倫的描述,令人讀后難以忘卻,一經對照,即使到了現今,也是會被不同的人群所接受的。筆者之所以要引用狄更斯這段別具一格的開篇,意在不時告誡自己以及年輕人,絢麗多彩且又光怪陸離的大千世界,本來就充斥著無窮無盡的矛盾客體,而對每一客體的闡釋卻因人們的立場不同而互有差異。由此基點出發則可認為,了解人、了解由人組成的社會,以及了解充滿著多元變數和各種不同矛盾的社會現象,并進而認清世上諸多事物的表象及其本質,那是一輩子也學不完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