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幽默是課堂教學的藝術語言,以輕松、戲謔但又含有深意的“笑”為載體,引導學生對“笑”的對象進行關注,進行深入的思考,從而提高對學生的教育教學效率。在語文教學中巧妙地、適時適度地運用幽默,能化腐朽為神奇,創(chuàng)造教育的奇跡。總之,幽默是語文教學的催化劑,也是整個教學甚至是人生幸福的催化劑。
[關鍵詞]幽默語言;語文教學;課堂效率
在我們的高中實際教學中,學生似乎冷漠了語文。出現(xiàn)了一種怪現(xiàn)象:往往是教師在臺上滔滔不絕,而臺下學生卻是人在曹營心在漢。一堂課下來,學生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在重視語言的科學性、規(guī)范性的同時,卻忽視了它的藝術性,結果事倍功半。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素養(yǎng)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由此可見,教師的語言尤其是語文教師的語言,不僅要講求科學性、規(guī)范性、還要講求藝術性。幽默是課堂教學的藝術語言,它以輕松、戲謔但又含有深意的“笑”為載體,引導學生對“笑”的對象進行關注,進行深入的思考,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率。在語文教學中巧妙地、適時適度地運用幽默,能化腐朽為神奇,創(chuàng)造教育的奇跡。總之,幽默是語文教學的催化劑,也是整個教學甚至是人生幸福的催化劑。幽默語言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如下的作用:
一、幽默是一座橋梁,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每學期一開始領導總要強調老師必須備好第一堂課、第一周課,也就是說開頭至關重要。頭開得好,等于成功了一半,往下去的課就不難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有一位語文教師第一次和學生見面,他自我介紹道:“我是這個學校里最‘憂瘦’的語文老師。”學生們以為老師發(fā)音不準,馬上糾正:“老師,是‘優(yōu)秀’吧?”老師補充說:“是‘憂瘦’,因為我很瘦,擔憂自己會再瘦下去。”學生至此恍然大悟,笑起來了。這樣的幽默縮短師生之間距離,調節(jié)學生的緊張情緒,活躍了課堂的氣氛,達到潤物細無聲,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幽默是教學的催化劑,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幽默的語言運用在課堂上,就像投進學生腦海里的石子,能激起興奮的浪花,創(chuàng)設風趣情境,驅除學習疲勞,引起學習興趣,強化知識記憶,增強教學效果。在學習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二文時,為了讓學生對蘇軾的豁達和英雄本色有更深刻地了解,我們特別引出了蘇軾的幽默故事:元豐年間的烏臺詩案中,蘇軾因被人告發(fā)其詩中有誹謗朝廷之意而獲罪,關押于御史臺牢獄中等候裁決。入獄之前,蘇軾與長子蘇邁約定,如無異常情況,則送來的食物只需菜與肉即可,若有不測,則以魚代替二物。蘇邁自然遵命。一個多月后,蘇邁因故外出,便委托一位親戚代為送食,慌亂之間,卻忘了告訴親戚他和蘇軾的約定。巧的是,這位親戚剛好得到別人送與的魚,于是將之煮熟,送至牢中與蘇軾品嘗。蘇軾一見送來的是魚,著實大驚失色,以為殺身之禍將至,遂作二詩,以道心境。詩其實是凄涼無奈的,不過中間一句卻讓人忍俊不禁:「夢繞云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這蘇軾對自己彼時情境的敘述真是生動有趣得很。我們都知道,幽別人的默易,幽自己的默難;樂時幽默易,苦時幽默難。蘇軾他卻做到了。這樣精巧風趣的幽默,將語言點化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收到出奇制勝的效果,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走進蘇軾了解蘇軾的欲望。
三、幽默是一把金鑰匙,能開啟學生的智慧。傳統(tǒng)教學的最大弊端是重“灌”輕“啟”,因而造成學生思維僵化、膚淺。看事物,只信“自古華山一條路”,不曉“條條大路通羅馬”,所以常常陷于“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境,缺乏思維的靈活性。或者想問題浮光掠影、淺嘗輒止,缺乏思維的深刻性。幽默語言不僅可以將事物窮形盡相,而且能夠入木三分,它喚醒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有人講“歸謬法”這一論證方法時匠心獨運,他講了這樣一則幽默故事:加拿大人朗寧從小在中國長大,他參加競選州長時,對手攻擊他,說:“聽說你是吃中國奶媽的奶長大的,那你身上一定有中國血統(tǒng)。”朗寧回答說:“不錯,我是吃中國奶媽的奶長大。不過,有確鑿證據(jù)證明,你是吃牛奶長大的,可見你的身上有牛的血統(tǒng)。”學生們聽了哄堂大笑。這位老師趁此要求學生弄清朗寧是怎樣反駁對方的。學生們齊聲說:“由此及彼,以表入里。”這樣學生就輕松、牢固地掌握了“歸謬法”的論證特點。教師巧用幽默語言,有效地訓練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
四、幽默是一塊磁鐵石,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課堂突發(fā)事件是最令教師特別是初登講臺的青年教師頭痛的事。它打亂課堂秩序,分散學生注意力,影響教師情緒。然而有些經驗豐富的教師憑著深厚的知識底蘊,高超的語言技巧,靈活處理,巧妙引導,化消極為積極,其做法常常令人拍案叫絕,嘆為觀止。 一個夏日,有位教師正在上課,突然窗口飛進幾只蝴蝶。那幾只色彩斑斕的蝶兒在教室里翩翩起舞,久久不去,學生為之嘩然。這時教師突然機智發(fā)問:“你們誰知道蝶兒為什么不愿意離去?”學生默然。教師自答:“因為蝶戀花,你們是祖國的花朵,所以蝶兒才如此依戀你們。”一語拈來,學生恍然醒悟,急忙將注意力收回,集中到學習上。教師的幽默語言驅除了蝶兒對學生的誘惑,也集中了學生注意力。
培根說:“善言者必善幽默。”這就是說善于表達的教師總是具有幽默天賦的。 幽默能激起學生的愉悅感,使之輕松、愉快、爽心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幽默的這一美感特點主要是通過令人發(fā)笑的語言調遣而產生的。幽默之所以能夠令人發(fā)笑,是因為幽默含有喜劇美的因素,再現(xiàn)了美感的愉悅性特征。當代雜文作家徐懋庸精辟的指出:“非但可笑,并且令人深思,這是一種上品的幽默。”幽默的教學使學生所產生的愉悅情緒能顯著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感受性,從而提高其學習效率。
教學幽默是愛心和智慧的完善結合。一堂生動幽默富于磁力的好課,需要深厚的知識積累和充分準備,甚而需要教師花一輩子的心血。語文教師只有自覺地加強自身文化修養(yǎng),有目的地研討藝術化的教學方法,研討教學幽默的理論與做法,才能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產生磁力效應,讓幽默真正成為語文教學的催化劑。
作者簡介:楊曉利,女,學士學歷,中學一級教師,從事高中語文教學十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