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日常教學中,作為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多媒體的確給我們帶來了方便,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是由于教師在指導思想與教學實踐中存在著一些誤區(qū),于是造成了教師不能正確利用已有的多媒體資源,且在使用的過程中過于追求形式,忽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及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利于因材施教。再者,也忽視了培養(yǎng)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感情。
[關鍵詞]多媒體;思維;情感;主體地位
一、過于追求形式,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影響。
多媒體課件的一大優(yōu)勢就是它以能集聲音、圖像、文字等多種信息的長處于一身,極大程度地刺激了學生的視聽等感官,讓學生覺得可感可聞可視,從而興趣倍增,于是很多教師便在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課件中集中了大量聲音與圖像信息,并在課堂上充分運用。但是如此一來,勢必會導致學生對圖像和聲音的依賴,學生的思維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學生想象力的發(fā)揮,久而久之會培養(yǎng)思想的懶漢。再則大量豐富多彩的圖畫與抑揚頓挫的聲音雖然會有助于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但是也會吸引學生的大部分注意力,這樣就會影響學生的聽講,沒有時間去進行思考,有礙于對于知識的接受,這樣的多媒體課件就是不成功的,因為它偏離了教學目標,沖淡了教學主題。
二、忽視對于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
現代教育理念認為,教學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還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感情方面的培養(yǎng),而且這兩個方面的作用是相輔相成的,也就是說,如果老師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情感交流,比如說語言、神態(tài)、手勢以及一些肌體動作,不但會增強師生之間的感情,還會促進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但現在的許多課堂上,老師變得更加注重手中的鼠標,大部分時間只顧忙著放映課件,對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缺乏關注,也缺乏教師的熱情參與,而學生只忙著觀察應接不暇的課件,感官上的負擔已經很重,也沒有時間去關注作為主導地位的教師,也缺乏參與的熱情,成為缺乏活力的被動的學習機器,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都得不到體現,似乎雙方都被應該作為教學輔助作用的多媒體給控制了,許多教學的應有之義與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都在這個時候不是喪失,就是過分依賴媒體技術時被淡化了,僵化地使用現代化媒體的做法我們將都是對于多媒體使用的一個誤讀。
三、教師認識上的誤區(qū)與偏差
有部分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片面理解,認為只要使用了現代的教學設備,就是進行了現代多媒體教學,因此公開課一定要用多媒體。有的教師為了上一堂公開課,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制作課件上,為表現藝術美感,在課件中使用大量的音樂,有的甚至在學生思考問題時還配以背景音樂。沒有把媒體與教學內容充分整合,認真分析哪些內容用什么方式表現為好,利于學生學習。也有的教師忽視了多媒體技術只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一種輔助手段,在設計課件時內容涵蓋一節(jié)課的全部內容,包括激情導入、設疑、例題講解、練習題、課外知識等。這樣一來,教師只是多媒體的操作者,而且這樣大的信息量,勢必造成媒體對學生長時間的刺激,學生在這種環(huán)境中,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了不斷變化的屏幕上,忽視也無暇分析理解重要的知識點,造成學生對知識的消化不良,基礎薄弱的學生學習吃力,在這種情況下再長期使用多媒體教學,學生喪失新鮮感,若教師教學組織不當,學生感覺單調,視覺疲勞,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有些老師認為,認為只要是以使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教育思想就先進了,教學效益理所當然地就會高。既然自己的教學理念就是新的,那么在這種嶄新思想與手段配合下的教學效果肯定會很出色,所以在設計課件的時候,沒有意識到多媒體只是幫助學生解決教材的工具之一,不注意將媒體與教學內容充分整合,認真分析哪些內容用何種方式表現為好,利于學生學習。也有的教師忽視了多媒體技術只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一種輔助手段,在設計課件時內容涵蓋一節(jié)課的全部內容,包括激情導入、設疑、例題講解、練習題、課外知識等。對于這種對于教學理念與目標的誤讀,我不敢茍同。因為這里存在著一個邏輯推理的錯誤,此推理上不成立,也就是說多媒體只是對教學有所幫助的手段,并不是目的。再者,在這種思想的指導性,必然會產生對于多媒體的不正確使用,比如有的老師在設計課件的時候,沒有把課件作為能夠突破教學難點,解決教學重點的一個有效手段,而是把以前自己在黑板上的板書照搬照抄在課件上,這樣課教案就沒有發(fā)揮自己也有的作用,而在實質上,這樣的課堂穿新鞋但是走的是老路,就和以前的沒有什么突破與進步,教學效果可想而知。還有一點,就是多媒體只是一個輔助工具,我們要對它進行合理利用,不能為使用而使用,也就是說,電腦什么都可以做,但是我們不能什么都讓電腦做,要發(fā)揮它的作用但是有不能對他的功能過于夸大,在教學中,我們還要關注其他教學手段如教師的語言、粉筆、教鞭,以及有些必須的實驗,有的實驗可以在課件上演示,但是終究沒有親眼見到、親手實踐到來的真切,更能讓人接受。
四、教師不能正確利用已有的多媒體資源
從時間上來說,現在科技水平的提高與網絡的發(fā)達,讓我們可以非常迅速與方便地就可以找到一些經驗豐富的老師制作的課件,不可否認的是,這中間的確有許多精品,但是卻很難找到一個可以直接拿過來直接使用的,因為每一個教師都應該有自己不同的教學風格與思想,再者就是每個教師面對的學生也都是有差異的,所以,終究要求我們對于網上課件根據自己的設計需要進行相應處理再加工,進行相應的刪除、改動與增添。還有的老師不能正確對待網絡上的現有資源,放著現成的資源不用,而是自己去費周折再去重新制作,費時費力,效果也不一定就理想,這樣就不能做到取長補短。
五、多媒體教學易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利于因材施教。
課堂的一大特點就是它的不確定性,除了一些不可估量的不確定因素,學生也有很強的差異性,對于知識的理解與接受會有很大的差異,這樣一來,課堂上就要求老師能夠因材施教,根據不同的學生與實際情況來教學不同的教學,對于上課之前自己的教學設計來靈活的把握,隨時根據不同情況來進行處理,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這樣學生才會所收獲。而在這一點上,多媒體課件如果利用不慎,就會帶來弊端。對于這一點多媒體課件實際上是老師在上課前,根據教學大綱、教材以及本人經驗所設計出來的一個教學思路,一經形成,就已固定成型,上課的時候,老師就會根據早先設計好的思路,按部就班地演示課件,而學生也就按照課件上的思路,一步步地學習,實際上如此以來課件成了老師教學思路與教學內容的的具體化,如果通過現象看本質,就會發(fā)現這和以前教師的機械呆板的口頭強行灌輸實質上是一樣的,只不過方式變了而已,有以前的口頭灌輸變?yōu)榻裉斓碾娮庸噍敚n堂久變成了學生在老師的有意無意的暗示下被動機械的學習過程,不但不能照顧到學生的差異性,也不利于學生積極主動性的發(fā)揮。
六、多媒體不利于培養(yǎng)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感情。
多媒體教學課,會出現不分課程內容,過分依賴媒體技術,僵化地使用現代化媒體的現象。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除了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培養(yǎng)外,更重要的是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這種情感的交流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通常有語言手勢、肌體動作以及神態(tài)等等。而現在的有些多媒體教學缺少了教師的熱情參與,教師成為課件的放映員,學生成為缺乏活力的觀眾,課件成了一本供學生觀看的“課本”。既不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思考,又增加了學生視覺上的負擔,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很不利。我認為現代媒體只能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輔助手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是不應喪失的,現代教育技術是達到教學目的的手段之一。另外有些課件過于程式化,設計時未能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點和審美觀,這樣往往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也激發(fā)不了學生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