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Bloom提出的六個教育目標為指導,分析了英語課堂中教師該如何設置出讓旨在發展學習者的高級思維能力的問題,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認知層次;思維能力;問題設置
一、為什么要提問題
Bloom(1956)率眾多學者共同制訂教育目標分類系統的認知領域,分為知識(knowledge)、理解(comprehension)、應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綜合(synthesis)和評估(evaluation)等六個階層。這六個教育目標標志著不同的認知層次,而且難度是逐級上升的。
教師話語對學習者理解語言輸入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這種作用對二語習得是非常重要的(Ellis, 1994):有效的教師話語能為促進學習者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出提供關鍵的幫助。作為學生語言輸入的重要來源和誘發課堂互動的方式,教師的課堂提問會影響教育目標的實現,因此成為外語課堂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問題的分類
迄今為止,大多數的英語課堂提問主要分為兩大類:
1、展示性問題(display questions)這類問題的設計可以復習學習者前面習得的知識并檢查理解層次的知識,目的在于弄清語言結構或某個知識點的意義,而且這些問題都有非常明確的答案,如:
a)What does ..... mean?
b)When do we use .....?
c)What comes after .....?
d)What’s the opposite of .....?
e)Where’s the stress in .....?
2、 參考性問題(referential questions)這類問題要求學習者能提供信息、給出個人觀點或揭示疑難或爭論,目的不僅僅是語言更是對知識內容的理解,以及由該內容引發討論,提出新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沒有明顯的“正確”答案,如:
a)What do you think about .....?
b)Have you ever....when/where .....?
c)If you had .....wha t.....?
d)What kind of .....?
e)How do you .....? 凡是設計得好的單元問題都能起到激發學生思維的作用。這些問題通常把逆向直覺、思維激發和爭論作為吸引學習者投入持續探究的手段。這些問題應該是充分開放的(open-ended),能夠適應各種興趣和學習風格,使學習者可以得出連教師也未能考慮到的獨特答案和創造性方法。
三、根據不同的目的有效地設計課堂問題
隨著課程類型、進度的變遷,設計問題的目的應做相應的調整。
1、在課堂的導入部分(lead-in),教師使用參考性問題幫助學習者就相關的話題發表獨創性的見解(brainstorming a topic),拓展與該話題相關的詞匯,預測課文內容等,以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為他們理解和接受新的語言輸入做好準備。如:What do we know about…?
2、在語言呈現部分( presentation),問題的設計目的是幫助學習者復習以前的知識、引導他們認識句型、猜想目標語的使用方式。這時,教師使用喚起注意的問題(noticing questions)有助于學習者認清語境中的重點,如:
What language does he use to talk about his certainties?
How does she make a wish?
3、在語言操練部分(practice), 教師應在操練前檢查學習者是否已理解了相關概念,問題的答案必須是簡潔的并在課堂中使用頻率較高的,如教授時態時,教師可使用諸如以下的問題考察學習者 : “Is he talking about the past, present or future? ”“Has the action finished?”
4、在口語練習中,“提問-回答”(question-response)是常見的形式,但傳統的密集連鎖式的提問應盡量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學習者之間互相問答練習,該活動可在全班或小組范圍內開展。當學習者自己提名由某某來提出或回答問題時,他們的參與熱情更高,語言的習得將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問題的設置應與學習者的生活密切相關,并能激發學習者的積極性,如“How often do you brush your teeth?”不可能調動學習者積極配合教師,若改成“ How often do you argue with your parents?”則會引發更多的討論,從而起到練習目標語的作用。
5、在提高閱讀技能的課堂中,教師的問題設置應更偏重于策略,而不僅僅是語言本身。如:
Do you have to read everything to get the information?
Do you need to understand every word?
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next?
或者偏向于困難的解決過程,如:
How did you guess the meaning of that word?
Where in the passage did you find the information?
What helped you to understand what the speaker’s opinion was?
6、在信息反饋活動中,教師可通過下列問題獲得有效信息,并啟發學習者的思維,如:
What was difficult about that question?
Did you have enough information?
Did you enjoy that activity?
四、 設置問題時的注意事項
問題設計的好壞在于質量而不是數量,為了使課堂問題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在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參考下列清單以檢查是否注意了高級思維技能。
1、 確定明確的提問目的。
2、 除非核對單詞、句子意思的理解或為了鼓勵能力較弱的學習者,盡量少使用“yes/ no”之類的問題。
3、 為了達到持久性的理解,盡量使用更具有挑戰性的、深層次的開放性的問題,來揭示語言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但同時也要注意在展示性問題和參考性問題的設置上把握平衡。
4、 盡量避免有非常明顯答案的問題。
5、 問題面向全體學習者,盡可能地調動多的學習者參與。
6、 問題的設置要言簡意賅,確保聽者能夠理解。
7、 給學習者提供相對足夠的時間思考問題。
8、 對學習者的回答,教師做出恰當的反應,必要時,對其所犯錯誤進行糾正。
五、結束語
顯然,我們的問題不能簡單地分為 “information”“wh”“yes/no”之類,讓學習者在課本中找到現有的“專家”答案。當教師在課堂上問著 “Do you understand?”“Is that clear?”“Ok?”時,學習者的反應是機械的。我們更應該避免令人難堪的一些問題,如“Are you awake?” 好的問題應當能吸引學習者,幫助他們全神貫注地進行探究學習,主動地進行深層次的思考。Bloom為我們提供了理論指導,而廣大教師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設置問題的技巧。
參考文獻:
Bloom,B.S.,et al.1956.Taxonomy of Education Objectives. Handbook I:Cognitive Domain [M].New York:Longman.
Ellis,R.1994.The Studie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陳澤璇,何廣鏗.2007.課改前后高中英語教師課堂提問的對比 中小學外語教學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簡介:許春玲,順德容桂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