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與地壇》中,作家史鐵生敘述了他十五年里在地壇流連的所見所思所悟,展示了他走向成熟的心路歷程:史鐵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他想到了死,是地壇這一荒涼而不衰敗的地方啟示了他“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他作出了生與死的抉擇。而地壇中行走的人,他們不同的遭遇使史鐵生感悟出了個人對苦難的承受是為了保持世界的和諧。理性地解讀了苦難的史鐵生在愛的激勵下展開對生命的突圍,他用筆撞開了一條路。參悟了生死、苦難及生命的意義的史鐵生走出了一條感悟生命的路。這是一條對生命意義和終極價值的苦苦追尋的路。這條路洋溢著生命本色之美,使人清醒,催人奮進(jìn)!
[關(guān)鍵詞]生命;生死;苦難;歷程
史鐵生是當(dāng)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是一名殘疾作家,命運對于他來講近乎殘酷:他1951年生于北京,18歲赴陜西延安插隊,1972年21歲時因病雙腿癱瘓轉(zhuǎn)回北京,后因急性腎損傷,在家療養(yǎng)。身體的殘障,限制了他,也成全了他。只有初中文化的史鐵生自學(xué)寫作,1979年發(fā)表第一篇小說,以后陸續(xù)發(fā)表了多篇小說、散文等。他的作品反映了他對于社會與人生的某些帶有哲理性的思考。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那些質(zhì)樸而力透紙背的文字,感人至深,照亮了人們的心靈。
他在1990年創(chuàng)作的散文《我與地壇》使他獲得廣泛的聲譽,有人評論說因為有這篇作品,當(dāng)年的中國文學(xué)就是一個豐年,該作品對人生的逼視,對生命的思考都有很大的貢獻(xiàn)。《我與地壇》寫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歷時半年多的創(chuàng)作時間并不長,而這篇散文的內(nèi)容所涉及的卻是史鐵生十五年里在地壇流連的所見所思所悟,這十五年正是史鐵生經(jīng)歷癱瘓、失業(yè)、病情加重的時期,在這篇散文里有他的觀察、回顧和幾乎是對所有重大問題思索后的結(jié)果。《我與地壇》應(yīng)當(dāng)是我們讀史鐵生最應(yīng)當(dāng)關(guān)注的文字,它像是史鐵生作品集的核心,作品中史鐵生的心路歷程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他的思想,他的探索,他的人生觀。所以,追蹤《我與地壇》中史鐵生的心路歷程,對于理解史鐵生及其作品有重要意義。
一、對生死的抉擇
當(dāng)史鐵生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當(dāng)他無奈地接受自己將在輪椅上度過余生,且這是改變不了的事實,他想到了死。他在《我與地壇》中坦誠地寫道:“記不清都是在它的哪個角落里了,我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guān)于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么要出生。” 想到死,這是多么自然的事情,此時的史鐵生像世俗生活中的普通人一樣,面對命運的打擊悲觀絕望,精神受現(xiàn)實感情所支配,被現(xiàn)實的苦難所壓倒。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誰能那么容易接受一個突然而至的悲劇呢?這悲劇告訴他,從此,他將告別那個他本可以自由馳騁,盡情發(fā)揮自己的世界,從此不得不呆在一個他原本并不了解、甚至也是他一無所能的世界中。很多人遭遇沉重的一擊后幾乎完全地喪失了思考的能力,他們的心里多的就是對命運弄人的不甘的詛咒,對自己慘遭厄運深切的自憐自惜,對自己的未來茫然無望。這時候,死的問題就像幽靈一般跟著他,將他緊緊地裹住,于是掙扎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這個掙扎不僅僅是對生的留戀,或許也并非只是對死的恐懼,而更多的是來自于對眼前處境的無力承受,對生命和造化的困惑。
偶然地,史鐵生“走”進(jìn)了地壇。地壇這一明清兩朝皇帝祭地的場所,隨著時代的變遷,它于風(fēng)吹雨打中頹圮荒涼并趨于沉寂。這是古人對生與死祈禱和祝福的地方,最容易展開對生命的思考;這座廢棄的古園“無人看管,上下班時間有些抄近路的人們從園中穿過,園子里活躍一陣,過后便沉寂下來”。,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賜予史鐵生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于是,史鐵生總得到那古園里,去默坐,去呆想關(guān)于死的事。更重要的是,地壇那看似沉寂、荒涼中的樸素沉重,那超然博大的歷史滄桑感和喧囂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識,讓史鐵生做出了生與死的抉擇,完成了一次精神的飛躍。
地壇與史鐵生的命運有著相通之處:地壇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是被人遺棄的地方;史鐵生殘廢了雙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是被社會所遺棄。地壇與史鐵生同病相憐。然而地壇荒蕪卻不衰敗:“蜂兒如一朵小霧穩(wěn)穩(wěn)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么,轉(zhuǎn)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上留著一只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了萬道金光。滿園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史鐵生從地壇這座古園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原始狀態(tài),啟示著史鐵生遭遇殘疾而不應(yīng)頹廢!最后他終于明白“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jīng)順便保證了它的結(jié)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史鐵生經(jīng)歷了現(xiàn)實感情的暴風(fēng)驟雨之后,穿過了死亡的峽谷,終于走出了心靈的深淵。于是順理成章地,他坦然地面對命運的安排,他不再恐懼,于是他可以坦然地面對“死”,他比之為“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死”不再是一個可怕的東西了。
想明白了,仿佛戴上一副透視鏡,會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面前的世界是富有生氣、富有活力的:“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在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一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在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們猜想著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兒去了;譬如那蒼黑的古柏,你憂郁的時候它就鎮(zhèn)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有你的時候;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熱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shù)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fēng)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播撒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大自然的永恒讓史鐵生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諦。這滄桑的古園,仿佛是一個洞察了幾百年歷史滄桑的時間老人,他以循循善誘的悲慈之心,引領(lǐng)史鐵生去體悟更深層的生命意識。所以史鐵生用細(xì)膩的筆觸呈現(xiàn)地壇,因為這是他棲息的精神家園。
死是必然的,死是必須的,死是一個盛大的節(jié)日。這些理解使史鐵生的死亡觀超越出世俗的生命感受,從自然層面躍升到了哲理層面。這種突破在史鐵生的整個精神歷程中十分關(guān)鍵,它提升了史鐵生的人生境界,賦予他以哲人的智慧、寬容和達(dá)觀.使史鐵生對人生終極意義的探求變得現(xiàn)實而可能。
二、對苦難的解讀
史鐵生擺脫了死的糾纏,做出了生與死的抉擇,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即怎樣面對生活中的命運和苦難。在《我與地壇》中我們看到的史鐵生沒有怨天尤人地吶喊,而是在掙扎中的微笑與清醒,是冥思苦想時的頓悟,是對苦難的理性解讀!在這樣一種精神世界里,史鐵生眼里的地壇、地壇里行走的人,都自然而然地清晰起來!于是,作者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哲人的思想、普通人的情感,向我們講述了偶然中成就的必然。十五年中,那些與“我”處在同一場景里的人,都被“命運”這一張大手操縱著,都被“苦難”這一種力量剝蝕著!
一位不幸而堅忍的母親!一個承受著兒子加倍的不幸的母親!她唯一的兒子忽然癱瘓了,她情愿癱瘓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替代;每次“我”要動身時,她便無言地幫我準(zhǔn)備,幫我上了輪椅車;她失神地呆呆地站在門口目送殘疾的兒子出去;她時刻擔(dān)心、驚恐;她帶著一顆焦灼的心如何大海撈針去找尋她的兒子;她欲言又止;她從來沒有說過:“你為我想想。”她希望兒子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卻在兒子就快要碰撞開一條路的時候猝然去世了……
一個有天賦卻被埋沒的長跑家!他在文革中出言不慎而坐了幾年牢,出來后樣樣待遇都不能與人平等,苦練長跑,盼望以他的長跑成績來獲得政治上真正的解放,只盼望自己的照片能掛在長安街的新聞櫥窗里,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徹底絕望了……
一個漂亮而弱智的姑娘!她天真無邪,依戀自己的哥哥;她被幾個人戲耍,驚惶地東跑西躲;憑她的智力無法將這個世界想明白……
誠如史鐵生,誠如地壇中的這些人一樣,人的命運往往具有荒誕性和不可理喻性,是那么不可捉摸,包括生命中的幸運、如愿、殘酷、傷痛……都是不能選擇的。“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上帝是非常不公平的。人的生死,人的命運,人的一切,似乎都屬于無形的上帝的主宰,人沒有多少抵抗的余地,人顯然沒有任何力量去改變生命所設(shè)定的事實。確實該抱怨上帝的不公了。
好在理性的情感引領(lǐng)史鐵生再往深處想,即從本原存在、人生終極角度看,史鐵生發(fā)現(xiàn)人世間本來就是由幸運和苦難組成,幸運的存在具有本原性,苦難的存在亦具有本原性。他說“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說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諸多苦難給這人間,你也可以為消滅種種苦難而奮斗,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會墜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么?要是沒有愚鈍,機(jī)智還有什么光榮呢?要是沒有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維系自己的幸運?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就算我們連丑陋,連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們所不喜歡的事物和行為,也都可以統(tǒng)統(tǒng)消滅掉,所有的人都一樣健康、漂亮、聰慧、高尚,結(jié)果會怎樣呢?怕是人間的劇目就全要收場了,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潭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看來,上帝不公是對的,這就是一個因有差別而存在的世界,他不能讓一切都是一樣的,他必須要保持一些幸與不幸的差別才能維持這個世界的平衡。看來只好接受苦難。命運的造就也就決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擔(dān)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來就是為了承受苦難,在苦難中默默地忍受著命運的重壓。像史鐵生、母親、長跑家和那個弱智的小姑娘,全都是為了維持這個世界的和諧所做的犧牲,被安排充當(dāng)苦難的角色,被上帝安排在作對比的位置上。
“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是眾生度化了佛祖。”這是多么經(jīng)典的文字。至此,史鐵生對自己的命運的思考,對自己所承受的苦難的解讀得到了擴(kuò)容,升華,融入到了大千世界的生命的全部中去,個人對苦難的承受是為了保持世界的和諧,這是對人類的整體存在的擔(dān)當(dāng)。
史鐵生從個人的現(xiàn)實苦難中跳出來了,他看到了苦難存在的必然性和本原性,他的心態(tài)由憤激抱怨走向安詳平靜,從渾濁走向清澈。史鐵生透徹成熟地解讀了苦難,步入了精神的開闊地。
三、對生命的突圍
史鐵生理性地解讀了人生的苦難,心靈走向平靜與清澈。要是就此止步,則所謂的平靜、清澈就等同于無奈地消極認(rèn)命:反正苦難不可避免,反正命運不可捉摸,渺小的個人也只好聽天由命,于是成了命運的奴隸,在命運的操縱下被動地度過灰色的一生。難能可貴的是,史鐵生的探索并沒有止步,他知道苦難不可避免就坦然地接受,而坦然接受不等于逆來順受,而是去抗?fàn)?去突圍!什么是史鐵生抗?fàn)幍奈淦?幫助這個在輪椅上的人去突圍?
是愛!
首先是母親的愛!一種艱難、堅忍而毫不張揚的愛。
負(fù)荷著雙倍的苦難的母親擔(dān)心兒子一個人在地壇會不會干點傻事,兒子不在她視線范圍內(nèi)時她是何等痛苦和驚恐;可母親理解兒子,她知道兒子心中的苦悶,她知道不該阻止兒子出去走走,她知道兒子該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這條路一定要兒子自己去找去闖。于是她默默地送兒子出門,只能以最低限度的祈求等待兒子歸來,只能步履茫然又急促地來地壇找兒子且不讓兒子發(fā)覺┄┄母愛就像是磅礴的高山,每一塊山石都折射出無盡的關(guān)愛。正是這種沉默而深厚的愛使史鐵生有了好好兒活的精神支柱和經(jīng)驗儲備。母親從來沒有向命運乞求過、抱怨過什么,而是默默地面對著它,用接受來反抗,用反抗來顯示個人的尊嚴(yán)。母親在史鐵生的心中為生活者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而這一切是在母親猝然去世之后,史鐵生才明白。母親是他生命的創(chuàng)造者,帶他到這個世界上來的人是他母親,他至少對這個生他的人有活著的責(zé)任。他在《我與地壇》中反復(fù)強調(diào)“母親已經(jīng)不在了”,我們聽到史鐵生內(nèi)心對自己太遲理解母親的愛的自責(zé)與愧疚。所以,為了報答母親的愛他要精彩地活下去。他說:“在我的頭一篇小說發(fā)表的時候,在我的小說第一次獲獎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親還活著。”他又說:“兒子想使母親驕傲,這心情畢竟是太真實了。”這難道不是母親的愛給了史鐵生以力量?母親的愛在他心中成了永不褪色的回憶,成為他一生受用的不竭財富!
除了母親的愛,還有地壇中行走的人們對生活的愛。
那對相互依靠的中年夫婦,他們十五年如一日,風(fēng)雨無阻地在地壇中散步,相互扶持,他們有令人羨慕的愛情;那位熱愛唱歌的小伙子,每天到地壇中快樂地唱歌,一唱就是整整一上午,唱了好多年,他有著生命的激情;那位喝酒的老頭兒,悠閑地在園子中消磨時光,衣著過分隨便,喝酒的姿勢瀟灑,他有著從容的生命氣度;那個捕鳥的漢子,等待著一種奇特罕見的鳥,也許明天等到,也許永遠(yuǎn)都等不到,他有著一個目標(biāo),一份信念,一份執(zhí)著。這里,無論是愛情的堅貞,還是歌唱的激情,無論是悠閑自得的從容,還是等待的執(zhí)著,都是完整人生的組成部分,有了它們,人生才不會蒼白。而這些又在啟示著史鐵生:活著,就是一種幸福,就是要給世界一份精彩,生命的真諦就在這里。
人必須選擇一種東西作為生存意義的證明。史鐵生選擇了寫作,他覺得寫作“有利于世間一顆最為躁動的心走向?qū)庫o”。在《我與地壇》中,史鐵生寫到:“作家是兩個被人看重的字,這誰都知道。為了讓那個躲在園子深處坐輪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別人眼里也稍微有點光彩,在眾人眼里也能有個位置,哪怕那時再去死呢也就多少說得過去了。”這是追求虛榮?不!這是對生命價值的追求。“活著要有點價值,要干點什么”,寫作是體現(xiàn)史鐵生生命價值的最好方式。
從更深層來看,史鐵生的雙腿殘疾了,這多少限制了沖鋒陷陣的范圍。但他的思想沒有殘疾,相反地,史鐵生由于飽受了常人所不能體驗的苦難而潛入了人性之海的深處,有了靜心透視生命的可能,這一靜心透視使他的思考伸向了人性的極限——他拷問著生命的終極價值,他的一切閃光的哲思來自內(nèi)心的體味。在寫作中,他完全沉入自己的世界.以自己獨特的生命體驗,創(chuàng)造出獨持的文學(xué)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他回憶、反思、追求、探尋,他陷入困境,又向困境沖鋒.反反覆覆的較量,永不停息的探尋。正是在這樣的創(chuàng)造中史鐵生真切地感到了自已生命的存在價值,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他努力讀書,苦練寫作,終于成功,連連獲獎。他以自己原有的初中文化的底子而成為一名作家,創(chuàng)造出那么多啟人深思、深受好評的作品,事實證明史鐵生突圍了生命中出現(xiàn)的障礙。
史鐵生說:活著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是為了活著。確實,寫作對于他來說,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職業(yè)。寫作過程中的創(chuàng)造自然地應(yīng)和著生命的節(jié)拍。這樣的寫作,是將生命熔入作品,這樣的作品,又在更高層次上再現(xiàn)生命。由此,史鐵生在失去行動自由之后,又找到了生命運動的天地。
史鐵生用筆撞開了一條路,此時的他,精神從沉靜中奮起,向命運進(jìn)行不屈的挑戰(zhàn),他把寫作當(dāng)成超越苦難、征服困境的戰(zhàn)場,當(dāng)成實現(xiàn)人生價值,獲取人生歡樂的機(jī)會。史鐵生的探索更上一層樓,爬向了精神高峰。
現(xiàn)在,可以對史鐵生進(jìn)行小結(jié)了。史鐵生認(rèn)為,人的根本標(biāo)志是精神,所以人的生命過程根本是心路歷程(9)。他在地壇留連了十五年。在這十五年里,他同自然對話,他同自己對話,梳理自己的思緒,審視自己的心靈,探尋命運的玄機(jī)。史鐵生在地壇里默坐、沉思、閱讀和寫作的這十五年,在他生命過程中是不平常的十五年。從一定意義上講,《我與地壇》一文所呈現(xiàn)的史鐵生的心路歷程——對生死的抉擇、對苦難的解讀、對生命的突圍,代表了他的人生觀中對生命的感悟過程,呈現(xiàn)了他探尋生命意義和終極價值的足跡。命運把史鐵生逼上了絕境,他在一幕幕掙扎搏斗中超越絕境,參悟了生死、苦難及生命的意義,走出了一條艱苦卓絕的精神探索之路。史鐵生猶如一位赤足前進(jìn)的苦行僧,在鋪滿荊棘的道路上苦苦探索,一路辛酸一路歌,奏出充滿哲理性的交響樂曲。這支樂曲不僅對他自己有意義,而且對于整個人類的精神生活都有意義。因為雖然其他人未必同樣殘疾,但其他人一樣會面臨苦難,面臨人生困境。就這一點而言,《我與地壇》對于正在承受苦難的人們和享受幸運的人們都是心靈的凈滌!
參考文獻(xiàn):
[1]史鐵生:《讓寫作超越生命》,《北京娛樂信報》2004年3月31日
[2]史鐵生 《人生三件私人大事》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2003-12
[3]陳村《我看史鐵生》(《小說選刊》)2001年第3期陳思和 《中國當(dāng)代文學(xué)史教程》 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1999
[4]呂 方《世紀(jì)之交中國文藝的嬗變與走向——中國世俗化轉(zhuǎn)型中的感性訴求http://fzs.cupl.edu.cn
[5]許紀(jì)霖 《史鐵生:另一種理想主義》 《東方》雜志 2002-08
作者簡介:林翔(1969—),廣東省汕頭市人,大學(xué)本科畢業(yè),在汕頭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就任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