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欄目化紀錄片真實性的探討,并針對當前紀錄片普遍出現故事性弱化的現狀及其原因的分析,以期探求符合中國電視紀錄片欄目化生存境遇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紀錄片; 欄目化;困境;突破
一、精品意識
電視紀錄片欄目更要有長遠的戰略意識。首先,電視紀錄片是最具藝術品格的電視節目類型。對藝術的追求是人類作為高級生命的一種標志,只要堅守自身的藝術品格,堅持精品意識,紀錄片的生命力是不滅的。其次,隨著社會經濟與文化水平的提高,社會的精英階層將日益壯大,紀錄片精品欄目會是他們在電視中的最后關注點。因此,雖然保守一點卻是崇高而穩當的一條光明道就是:將紀錄片精品意識堅持到底,放長線釣大魚。
紀錄片精品,在制作上,要有質量指標,在內涵上,要有思想指標。要攝制這樣一部制作精良又有思想深度的紀錄片精品,短時間內是無能為力的;周期長不一定能出精品,要出精品卻一定要有周期前提,這是紀錄片創作中不成文的規律。
二、體制創新
首先,在欄目內變制片人中心制為分級責任制。在今天,完全的制作人中心制已經不存在也不能存在了,制作人只對單個的作品負責而不證單個作品的藝術獨創性。于是為了在欄目的統一性與作品的藝術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有了這樣的分級責任制。這其實是制作人中心制與制片人中心制的結合:欄目仍設制片人,對欄目的統一性負責;但下屬的編導在作品的創作問題上擁有很大的決策權,對作品的藝術性負責;因此制片人處于欄目的中心,而編導處于作品的中心。這種體制下的紀錄片欄目更多的是一個具有外圍統一性的紀錄片播出平臺,其欄目化特征主要表現在外圍的宏觀策劃、欄目標識、對作品的再包裝以及對某些底線(如意識形態)的控制上,而對具體的作品并不做太多的限制,主要由編導來決定創作上的問題。
其次,打破欄目體制的封閉性,積極利用體制外的社會力量進行創作,以形成互補的開放式創作體制。在中國體制外,一直都存在著大量的紀錄片創作者;近年DV在中國的推廣更是大大拓展了這股力量。他們有著很強的探索意識,極富創造力,也不乏精英者;卻苦于沒有播出平臺。因此如果體制內的紀錄片欄目向他們尋求合作,會是兩利。
三、模式創新
在紀錄片欄目中,如果欄目的意義只在于紀錄片的集中播出,那就單薄了。目前的紀錄片欄目卻大都止于如此,最多只是在正片的頭尾加上主持人說幾句,因此給人的感覺還是在看一個獨立的紀錄片而不是一個紀錄片欄目。這雖然保證了單個作品本身的獨立性和完整性,卻并不符合電視的傳播特點的——電視的家常化收視環境決定了收視行為本身就是斷裂的,基本上不具備行為的完整性。因此采用這樣的欄目播出模式也許會更合理:第一,正片是一個時空層面,欄目是另一個時空層面;將正片切割成若干片段,中間插入欄目的現場時空。第二,欄目的現場時空可以是主持人與編導或當事人或專家的演播室訪談,甚至可以是通過演播室引入的另一部作品的片段。第三,插入的時空必須具備這樣的條件,即能與正片時空區分開來,而且必須與正片段落正相關或負相關。在這樣的掛羊頭(欄目)賣狗肉(正片)中,欄目由于有多個時空層面的碰撞與互補,不但突顯了欄目的存在標示,而且能夠將氣氛做活。
當然,這只是一個例子,紀錄片欄目的模式創新空間還很大,存在著多種可能性。關鍵是我們得在遵循電視傳播規律與紀錄片的藝術規律的情況下,挽住觀眾的目光。
四、紀錄片頻道與本土化
由欄目化走向頻道化是電視發展的必然。但是中國的頻道專業化時代是否已經到來還存在著爭議,在現實的頻道專業化運作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著名傳媒學者喻國明是這樣認為的,“中國本身還沒有進入到頻道專業化的時代,誰要是率先走入,就會受到市場的懲罰,這是一定;因為所謂的市場成熟就是說要有相當的人群對某一類專業內容有不可或缺的感覺。”因此目前辦紀錄片頻道似乎真有點冒險,可紀錄片頻道化無疑是紀錄片欄目復興要走的方向。方向對了,先走一步,并非沒有價值,哪怕暫時做虧本生意。
而且我們也不能只從經濟的角度來看紀錄片,紀錄片的社會價值、歷史價值及文化價值不容忽視。這些也許暫時不能給一個電視臺帶來實際的經濟收益,卻可以因品質而形成品牌,賦予電視臺一種難得的精神品格。這種無形的品格資產是今天的電視臺所普遍缺乏的。其次,當前中國的電視紀錄片并非完全沒有市場,在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紀錄片培養了一批忠實觀眾。而且,這個收視群體基本上是社會上層精英,具有較高的消費能力,這對廣告商并非完全沒有吸引力。再次,紀錄片頻道應該爭取政府及社會公益基金的支持,這一點會逐漸得到廣泛認可;在國外,大部分紀錄片頻道沒有這樣的支持也是不可想象。
歸根結底,媒介內容的本土戶化是一個普遍真理,即使是美國探索頻道在進入日本市場后,其節目內容的“東瀛化”比例也是迅速提高,這并不是探索頻道致力于培養受眾市場的本土創作力量,而是有些本土化的選題只有本土的創作隊伍才能完成,例如某系些人類學題材的紀錄片。另一方面,探索頻道在自己頻道發展戰略的引導下,扶植本土創作隊伍,還可以打造頻道的公眾形象與品牌效應,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企業宣傳的炒作,這無疑是市場雙贏的好辦法。
參考文獻:
[1]李嶺濤,王建新.實戰中國電視——21世紀電視媒體的市場化經營.[M] 北京:中國工商出版社2003,(4).
[2]馬敬軍.紀錄片的欄目化生存——對中國紀錄片發展走向的一點思索.[M] 西部電視,2003,(6).
[3]曹 瑋.“電視臺制造”紀錄片的困境.[M] 當代傳播,2003,(4).
[4]李江.紀錄與再現.新視界,[J]2004,(6).
作者簡介:吉喆(1982—),女,吉林省長春市,長春師范學院傳媒科學學院教師,吉林電視臺都市頻道節目制片人,從事節目策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