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約從新世紀伊始,書本中冰冷的文字被配上熱鬧的插圖,讀書人重新回到了兒童時代的看圖識字。圖像取代文字成了“溝通之王”,現代人仿佛又過起了祖先象形指事的文化記錄生活。各種各樣的圖像如花海一樣淹沒了信息時代的人們,讀圖已經成為風尚,甚至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鋪天蓋地的圖像帶領人類進入“讀圖時代”。
[關鍵詞]讀圖時代;圖像;網絡
一、 什么是“讀圖時代”。
“讀圖時代”是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人自愿或被迫進入的一個時代。在這個時代里,文字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知識和信息的渴求,需要圖片不斷刺激我們的眼球,激發我們的求知欲、觸動我們麻木的神經。
讀圖時代最早是在報紙雜志等平面媒體上表現出它的特征。19世紀,由美國著名報人普利策和赫斯特發起的一輪報紙“黃色化傾向”競爭,可以當作是讀圖時代在報紙上高潮運動的到來。這次運動似乎顛覆了圖像在人們心中的美好形象。煽動性的大幅彩色照片、絢麗刺眼的色彩、滑稽膚淺的內容……都讓人們覺得圖像在“爆炸”,而文字從“王者”變成了“懦夫”。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張巨幅照片占據了幾乎整個報紙版面,而文字卻淪落成為“注釋”。多少年來我們向往的“圖文并茂”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圖像甚至已經有了喧賓奪主的想法。進入信息時代,網絡、電影、電視中的圖像就更多了,甚至廣告、漫畫、晚會等……可以說只要有人類的地方,就會留下“讀圖時代”的痕跡。
二、為什么會進入“讀圖時代”。
首先,科技的進步、網絡的普及促進了“讀圖時代”的到來。圖像采集、處理技術的進步使得平面媒體可以自由、準確地使用圖像。清晰、流暢的圖像帶給受眾前所未有的美感,媒體認識到了圖像對于受眾強大的吸引力,從而越來越廣泛地使用圖像。較之報紙雜志等平面媒體,網絡的普及帶給閱讀者的是更加廣闊的信息空間和更加便利的接觸途徑。網絡上提供給人們的信息量大大超過了報紙雜志所能提供的信息量,且價格更為低廉、用時更為節省、形式更為新穎、獲取更為簡便。網絡的普及使圖像的廣泛傳播提供了可能,可以說,網絡改變了圖像的命運。
其次,圖像本身具有直觀、便捷、形象生動的特點,這也是促使“讀圖時代”到來的重要原因。圖像中包含了豐富的信息量,能夠引起人們無窮的聯想。比如我們小時候參加看圖作文的比賽,面對圖像發揮想象力,這種作文形式利用的就是兒童喜歡看圖片的心理。一些探險和科普文章,如果缺少圖片的話,也總會使人覺得缺少些什么。再比如作者想傳達給讀者某種信息,但是用文字不能準確地表達出來,這時候一張圖片或許可以解決問題,這就是為什么人們會對于那些精心設計出的公益廣告圖片嘆為觀止的原因。
再次,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也使得“讀圖”大行其道。生活節奏加快,社會競爭激烈,奔波于快速轉變著的時間、地點中的人們希望用最少的時間獲得最大的信息量。 而“閱讀圖像”能幫助人們盡量節省時間、避免大腦疲勞,于是時尚感十足的“快餐讀物”越來越受歡迎。都市快節奏的生活造成整個社會浮躁的心理,而人們浮躁、無聊的情緒使他們沉不下心去讀書,對文字產生了排斥感。或許某一文本內容豐富,語言優美,思想深刻,蘊含哲理,但是沒有時間、沒有心情,再好的書也只是一堆廢紙。人們需要的只是滿足他們獵奇心理、改變他們無聊心情的“故事”,能讓他們笑一下或者皺一下眉頭,這就夠了。
最后,媒體、網絡刻意迎合讀者庸俗、獵奇的心理,使標題夸大其詞,使信息充斥眼球,這也是產生“讀圖時代”的不容忽視的原因。正如法國學者艾柯形容的,我們已被后現代的場景包圍,分不清什么是虛假什么是真實。電視報紙和雜志批量化生產了大批的明星,人們在這些產品面前被擊潰,不管你接不接受,他們就象活人一樣,也象沒有生命的物一樣,就在那兒,無法回避。所以雖然我們會對娛樂報道嗤之以鼻,但是當我們看到這樣的標題或者圖片的時候,還是會不自覺地打開。而且大量信息充斥媒體網絡,你無法分辨那些有價值那些無價值,更何況你也懶得去分辨,于是你會對自己說:“看張圖吧,就什么都知道了。”
三、進入“讀圖時代”的影響。
圖片的優點是生動形象,信息量大,進入“讀圖時代”,滿足了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對于知識、新聞、故事、娛樂等信息的需求。圖像的大量使用確實便利、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使我們享受了科技進步帶來的成果。圖像直觀、使人印象深刻的特點縮短了閱讀時間,在某些領域起到了積極作用。例如一份繁瑣的工作文件,如果加入一個樹狀圖,各項步驟立刻清晰地展現在我們眼前,可以縮短閱讀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然而,“讀圖時代”也會帶來種種負面影響。圖像的優點是形象生動,信息量大,但這些優點擴大后恰恰是它的缺點。由于圖像的淺顯易懂,使人們只能被動接受,而不像面對文字時還須主動思索。文字與其說是表達,不如說是一個人對自己思考和閱讀的歸納;圖像雖然直觀,但人們面對圖像往往缺乏深入的思索和品味。曾有專家憂心忡忡地指出,如果人們把大量的時間消耗在讀圖上,很容易造成全民閱讀水平的低下。
另外,一旦人們適應了圖片單純直接而忘記了文字的委婉深刻,就會慢慢不懂得婉轉,喜歡橫沖直撞,可以說對性格都有影響。比如一些人文字表達能力、組織語言能力慢慢退化,說話空洞蒼白,要不動輒就是大話套話空話,陳詞濫調沒有新意。一旦出現了新的聲音,就會遭到熱烈的追捧。比如在論壇的一些回復中,如果前幾樓出現了大段看著有些道理不容易被輕易反駁的內容,其后的跟帖便多是對其的附和與跟風,要么就是兩撥人各執一詞,不管對方說得正確與否只管聲明自己的觀點正確。圖片的簡單直白,讓一些人的思想也變得簡單了,習慣去接受與贊成,只會支持和反對,很少去思考更深入的層面。
此外,圖像有很強的沖擊力,對人的感官有著強烈的刺激,大量的圖片沖擊會使人造成感官麻木。設想一下,當你像翻書一樣翻閱成百上千的圖片,由于數量的原因,真正好的圖片很容易被淹沒,難以被你找到,就算發現了,由于習慣的問題,你會花時間作一些思索嗎?
最后,圖片充斥電視和網絡,現代人為之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我們的兒童是由電視“抱大”的,我們的青少年沉溺于網絡游戲和聊天中不能自拔。算一算,假如我們每人每天平均坐在電視和網絡前2小時,乘以365天再乘以13億得數會是多少?而這些時間,原本是我們用來讀書、和朋友聊天、與家人做游戲、出去旅游、鍛煉身體的時間啊!而且一個人天天與電視和網絡為伴,恐怕會被冷冰冰的機器思維所主宰。這些年因為沉溺于網絡中的色情、暴力、謊言所導致的悲劇還少嗎?
四、怎樣對待“讀圖時代”
在“讀圖時代”生活的我們,面對圖像的優點和缺點應該何去何從呢?我認為完全的摒棄或是完全的放任都是不可取的。圖像仍舊具有其不可取代的優點,它的缺點只是人們濫用的結果。
享受圖片帶來的視覺輕松、感受圖片傳來的濃濃情意、猜測圖片隱藏的深層秘密……這是我們在“讀圖時代”中所熱烈向往的。要想得到“讀圖時代”的這些優點就必須要把握圖像使用的“度”。用少量的圖片、用有內涵的圖片、用有感情的圖片,這就是“度”的體現。
當然,這些美好的愿望并不是能一下就能實現。而面對浮躁的“讀圖時代”,我們需要的是一雙睿智的眼睛和一個堅定的頭腦。
參考文獻:
《讀圖時代》 侯義寶《中國地市人報》2008第10期
《大眾文化與讀圖時代》 大門《中國攝影報》 2008.10
《讀圖時代,文學何去何從》Xenos新浪博客 2009.04
作者簡介:白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