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3年刮起的中國風給聽眾帶來了新的視聽感受,帶有濃郁的中國風的歌曲越刮越盛。但是由于商業運作市場化和大眾傳媒的炒作以及音樂人自身素質的局限這些原因,在中國風風起云涌時我們更要關注它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中國風;文化素質;詞曲分離
從2003年起,以周杰倫、陶喆、王力宏、后弦為代表的,采用新派的唱法和編曲,并在歌曲里融入中國傳統元素,從而引起聽眾的民族審美心理共鳴的流行音樂風潮和音樂作品在中國風行起來。也正是由于它處于上升時期,它還來不及對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因而它所暴露的問題也一覽無遺。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僅從以下兩點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析。
一、音樂人自身文化素質不高
流行歌手作為流行音樂的領軍人物,左右著流行音樂的浪潮。聽眾往往通過歌曲來認識流行歌手,在感興趣之后往往關注這個歌手的一舉一動。作為“中國風”音樂的領軍人物周杰倫、陶喆、王力宏等更是得到了眾多年輕人的追捧,時尚的RB曲風和動感十足的Hip-hop說唱點燃了年輕人彰顯自我的激情;融入古文化、古旋律和意境深遠的古詩詞賦這些中國元素喚醒了國人民族意識的覺醒。中國風來的如此迅猛,如此合乎國人的“胃口”,因而人們來不及細嚼慢咽、細細品嘗,一副囫圇吞棗模樣。放眼整個華語樂壇,當紅藝人沒有涉足中國風的可謂鳳毛麟角。除上面所述領軍人物外,林俊杰、南拳媽媽、周筆暢、S.H.E、羅志祥……都參與了進來,不斷地在中國風這塊大蛋糕上花樣翻新。讓受眾領略到中國風“風卷殘云”的魅力,然而這些歌手的本身素質卻值得我們擔憂,給具有古典文化的中國風蒙上了一層陰影。
雖然歌手的文化素質問題已成老生常談了,但是它在具有濃郁中國文化底蘊的音樂面前更加凸顯出來,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和批評。蔡依林不知道三國為哪三國。2004年吳克群推出首張個人原創專輯《先生你哪位》中,吳克群把“尷尬”唱成了“監介”(jian jie)。伊能靜的《念奴嬌》,引用古今名詩詞,由周杰倫作曲。其中一段引用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伊能靜把“綸”(gu€\"Dn)唱成了“倫”(l€鷑),這句話在整首歌曲中出現了兩次。
這些流行歌手引領者中國的時尚潮流,受到眾多青少年的追捧,對青少年有著巨大的影響。中國風本身就是向古文化和古詩詞賦的挖掘,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古詩詞賦的意境深遠,這都要歌手具有很高的文化素養。這些引領風潮的流行歌手更應以身作則,自覺的認真學習古文化、古辭賦,要吸收古代文化的精髓,不能生搬硬套的就往自己歌里塞。只有這樣才能正確的引導青少年對古代文化的向往,讓這些古文化源遠流長。
2008年的春晚,周杰倫的一曲《青花瓷》無疑是晚會的一個亮點。但是這首歌曲的歌詞中卻存在著錯誤———著名收藏家、鑒定家馬未都認為該歌詞中有兩處錯誤,其中一處錯誤堪稱“謬誤”,懂些鑒賞知識的人都會看得出。“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馬未都的解釋是:青花瓷自誕生之時迅速成為中國瓷器的霸主,七百年來無人撼動。可瓶底從未書寫過漢隸,僅在明崇禎一朝某些青花器身偶寫過隸書,顯然寫詞者并不太懂瓷器。另一處錯誤是“臨摹宋體落款時卻惦記著你”。馬未都說,這句歌詞的錯誤之處在于“宋體落款僅見康雍乾三朝琺瑯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見過。”雖然方文山通宵古今文化,但是他并非業內人士,出現這種錯誤也很正常。身為中國風的代名詞,責任也更為重大,這種謬誤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播卻有著不利的影響。中國風在大眾傳媒的炒作下,已經成為古代文化的代名詞——是一股濃得化不開的古代文化。聽中國風歌曲已經成為了解傳統詩詞文化的一重要來源,同時由于流行歌曲具有通俗易懂的特性,它更容易為廣大青少年甚至華人群體所接受。由于音樂人自身存在的文化謬誤,很有可能以訛傳訛,不利于中國文化的正常傳播。
二、 簡單粘合詞曲的做法
有人戲言,要想捧紅一個新人,不需要教他怎么唱歌,只要給他一件古裝,教他背幾首唐詩宋詞就綽綽有余了。可見中國風已經成為“中國瘋”了,已經引來無數音樂人的跟風,誰都想在這個大蛋糕上分紅得利,有些音樂創作人為了利益而盲目跟風了。
S.H.E有首中國風的歌名叫《長相思》,里面有一段Rap說唱完全是引用的李清照的詞《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這段說唱給人的感覺只有節奏,短短的十五秒就將這首詞念完,詞的意境已經全無。
這種例子還有很多,在歌曲中穿插一點古詩詞或者古旋律就成了中國風了。這些極富有韻味的古詩詞賦在一片嘻哈說唱中變得意境全無。忽視詞曲的協調,忽視了古詩詞本身的意義,忽視了這些古詩詞內在要求與之相適應得曲調。那或悠揚或激越或悲愴或豪邁的古詩詞賦在一段說唱中被壓縮成幾句干巴巴的句子。富有節奏和韻味,朗朗上口的詩句所附的并不是曲聲悠揚,最后組成的不是峰回百轉的天籟之音,而僅僅是一些含糊不清的話。
中國風吹來,有些上乘之作,給了國人很多的驚喜。中國風還能吹多久,風吹過后能留下什么?這是值得那些音樂人反思的,只有少點商業化,更深的扎根傳統文化,中國風才能吹的更久。
參考文獻:
[1]陳訸瑋:《“中國風”音樂引發的研究與社會文化思考》,《東南學術》2009年第4期
[2]黃曉亮《給“中國風歌曲”下一個定義》http://blog.sina.com.cn/S/blog49c5bfb a010006z7.html
作者簡介:徐亮,男,湖北荊門人,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