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中職學校普遍存在程度不一的教學質量下滑,畢業生人文素養降低等問題,本文從中職語文教與學的現狀切入,分別從重新確立語文學科的基礎地位和發揮語文教學的固有作用兩方面嘗試性地指出了中職語文教學改革的一些可行性途徑。
[關鍵詞]中職語文;語文教改;學科定位
伴隨著科教興國策略的實施,中等職業教育也逐漸成為了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一份子,并為國家經濟的發展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而當前我國正處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鍵時期,勞動力市場對綜合素質較高的中職畢業生的需求缺口越來越大。可現實中受諸多因素的影響,中職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不但沒有穩步提高,反而逐年呈現下滑的趨勢,畢業生的綜合素質也差強人意,尤其是在文化素養方面。綜觀國內中等職業學校的發展現狀,不難發現,近幾年各類學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專業技能,輕文化基礎”的問題。中職學校要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走上健康發展的正軌,就必須進行教學改革,改變現狀,培養出專業技能過硬,人文素質較高的,適應社會發展和勞動力市場所需的合格人才。要實現這一目標,中職學校必須摒棄“語文無用”的落后理念,重新確立語文的學科基礎地位,從而發揮語文教學在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語文教學是中職學生進行專業學習的必備基礎
眾所周知,語文教學作為基礎學科,其基礎性體現在它是學習母語,而母語恰恰是人們進行言語交際,思維活動和文化傳承的必備工具與語言媒介。語文教學就是進行母語教學,是一種生存教學,它會教給人們一種基本的生存技能,人唯有掌握了這一工具,才能生存和生活和獲得自我發展的空間,因此語文教學有助于提高人的可持續性發展能力。另外,語文作為中職學校重要的文化基礎課之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價值,學好語文對于專業課的學習和專業能力的提高不無裨益。
在中職學校,語文教學的工具性首先表現在它為其他專業學科服務并奠定基礎的功用。語文作為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必備文字性工具,具有其為專業學習服務的功能。一方面,各門專業知識是通過語言文字表達和體現出來的。就中國而言,漢語是各門專業知識傳播最重要的載體,而且對書本上各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必須建立在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基礎上。學生一旦缺乏語言閱讀能力,連專業課本的基本內容都無法看懂,那么專業教學肯定無法進行。另一方面,某些專業技能的操作與講解也必須借助語文這一語言媒介來完成,如計算機應用專業學生對信息的篩選、組合,化學工藝專業學生對具體操作規程的理解能力,機電類專業學生制圖時對圖紙進行闡釋的能力等,都離不開平常的語文學習。近年來中職學校由于生源質量下降的關系,部分新生原本的語言文字理解能力就很差,對于一般難度的文字篇章的理解都存在困難,如果面對專業課堂上大量的專業術語肯定是無所適從,更不說深入理解具體操作的整個流程了。所以語文學習和培養學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對中職學生的專業學習至關重要,是學好其他專業課的必備基礎,中職學校教育者應該充分意識到語文教學的這一奠基作用,改變以往擠壓語文基礎課課時的短視性行為,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語文課的相對獨立性和系統性,唯有如此,才能有望實現提高學校畢業生綜合素質,培養出合格人才,使學校擺脫就業難,招生難和發展難的生存困境。
二、語文教學是實現中職學校素質教育目標的重中之重
在國家現今大力倡導的素質教育這一大背景之下,語文學科的另一個更重要的特性:即人文性也得以凸現。其實教育的本質就是要全面培養和提高人的素質。簡言之,素質教育就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最終目的的教育,中等職業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系統中的重要一環,理應全面貫徹這一精神。“以人為本”的教育新理念也認為中等職業學校培養的首先是身心健康的人,其次才是具有實踐技能的實用型人才。而且這個“人”,必須是具有更高精神追求和人文素養的人。國家提高勞動者的綜合素質,不僅是現代社會對勞動者的要求,也是勞動者健康發展的需要。倘若一個人只會工作和學習,不去思想,也不懂審美,他就形同一部機器,失去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和意義。因此要成為適應社會發展和勞動力市場所需的勞動者,人不僅要利用專業技能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也要為創造精神財富做出貢獻,這樣的生活才不乏活力,這樣的人生才具有意義。有鑒于此,中職學生除了為就業之需刻苦學習專業技能之外,也有必要花費一定的時間與精力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而其所在的學校有義務和責任開設一定課時的人文類課程,尤其是語文課來為實現該目標而服務。
具體來說,語文課作為提高勞動者文化素養的重要科目,除了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讀寫能力外,關鍵在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受到健康向上的積極思想的熏陶、學會審美鑒賞和保持身心健康,從而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人才。學生專業技能的提高主要依靠專業課程的學習,但綜合素質的提高,還要依靠基礎課程的學習。語文教學活動會潛意識地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這是實現語文課程人文性的重要步驟,語文課的教與學對實現中職學校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三、中職學校語文教學現狀與應對策略
目前全國都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基礎教育在語文教學層面上也進行了相應的一系列改革,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語文教學的現代化,有助于提高的學生語文能力,也彰顯了不同以往的“以生為本”的全新教學理念。但相對于高中語文教學改革,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學不但未能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大的改革,反而使語文課在中職課程中的固有地位在被日漸削弱。出現該現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中職語文的教學在策略、模式和手段上仍沿襲傳統,因循守舊,一部分教師仍是照本宣科,填鴨式授課,忽視與學生的交流與互動,從而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致使課堂沒有活力,教學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中職學生多為未考上高中的分流生,語文基礎薄弱,也缺乏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這無形中加劇了該類問題的嚴重性。另外,某些學校的管理層秉承“重理輕文,語文無用”的落后理念,為短期內提高學校的就業率,通常會采取了加大實用技能培訓課時,擠壓削減語文課課時的做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學生的語文學習。因此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學要想改變現狀,走出困境,簡而言之,必須契合現代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應用性人才的大方向,引入“以生為本”先進教育理念,進行教學改革,并嘗試在保證語文課常規教學的前提下,使語文課與學生專業能力、職業能力的培養形成有效的對接,從而形成一股合力,實現中職學校人才培養的終極目標。
現行體制下,中職學生的學制一般為三年,前兩年為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學習,第三年為實習期和就業期。受人才市場就業導向的影響,為解決學生就業難的問題,用人單位只要有任何需求,學校便隨時按需輸出學生。因此一些學校通常很重視專業課教學和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把專業課與文化課的授課次序、授課比例進行調整,甚至大量削減語文課來加強專業課。這樣一來,語文課這門主要的文化基礎課通常淪落到類似“雞肋”的地位, 教之無味,棄之可惜。面對不斷被壓縮的語文課時,語文教師為了在有限的課時完成原有的教學計劃,通常不顧及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語文基礎的參差不齊,上課搞一言堂,滿堂灌,忽視與學生的互動與交流,這無疑會挫傷學生僅存無幾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如此一來,語文的教與學就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之中:學生學不動,跟不上,不愿學,教師教學自然是舉步維艱,沒有成就感,不愿教,教不動,從而致使學生學習沒有興趣,教師上課沒有熱情,課堂教學沒有活力,授課效率低下,教學質量一度下滑,最終使語文教學處境尷尬。
當然造成學生語文學科學習現狀的原因不一而足,但是學校作為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專門教育機構,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其管理措施對學生的學習狀態的好壞發揮著主導作用,尤其是學校倡導的辦學理念和宗旨,校風班風的形成,對學生提出的各種教育要求,均會對學生的學習和心理產生導向性的影響。中職學校在這方面做得尤其不夠,需要改進的地方的確不少。
(一)學校領導對語文課的學科定位缺乏認識
近年來,在市場經濟的導向下,中職生就業也唯市場需求是從,這無疑加劇了一些學校急功近利的行為。中職學校為爭得生源,擴大辦學規模,專業設置和課時比例總是極力迎合社會的短期需求,從而致使語文課這種實用性不強、盈利目的不明顯的文化基礎課屢遭冷遇。出現該現象的原因在于許多學校缺乏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只重視短期的經濟效應,且片面地認為職業教育僅指專業知識加技能的教育,忽視甚至無視了中等職業教育與一般的職業培訓的區分,也忽視了素質教育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職業教育日益轉變成謀生教育。在學校主要領導的影響下,教學管理層的管理理念也日趨功利化和市場化,進而影響到校風學風及學生的學習狀態。
(二)語文學科課時設置不合理
在課程設置上,不少中職學校對整個課程進行了調整:一是根據人才市場和用人單位的需求不斷開設新的專業技能課:二是不顧及文化基礎課與專業技能的比例均衡與相得益彰,大幅度增加專業課課時,強行縮減語文課已經少之又少的學時。這些做法往往使得語文教學地位低微,名存實亡,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也加劇了師生中“重理輕文”這一傾向,進而使得中等職業學校與中等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的終極目標漸行漸遠。
(三)教學理念太落后,教學改革難實施
目前,教師教學觀念的陳舊依然制約著中職學校語文教學的課堂效果和教學質量的改善。中職學校主要是為企業培養初級應用型技術人才,這就要求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師的教學應該不同于普通高中的語文教學,除了教授語文基礎知識外,必須結合學校的職業特色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可現實中,多數教師還在沿襲著應試教學的慣有思路,同時在在學生觀上認為中職生是不可教育的,對學生采取消極對待、放任自流的態度,不抱任何成功的期望,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不知不覺會在課堂上會傷及學生的感情和自尊,從而影響其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繼而影響中職語文教改的順利推行。
四、結語
綜上所述,面對中職學校普遍存在的問題,中職學校要想改變語文課目前的尷尬處境,首當其沖的就是在有限課時的語文教學中,實行“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服務學生的同時,加大對教師授課效果的監控督導與考核評優,從而調動起師生教與學的積極性,優化整合教與學的有效資源,從學生的本身需要和所在學校的職業特色出發,使學生在語文應用能力有所提高的基礎之上,發揮語文學科對專業能力形成的推動作用,使得中等職業學校能夠培養出更多的適合國家經濟發展所需的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馬慶發.當代職業教育新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潘新和.新課程語文教學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王世堪,中學語文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楊薇,陜西興平人,教育碩士,講師,任教于陜西省石油化工學校,主要研究方向為語文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