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于歷史電影在歷史教學中的價值,參考澳大利亞的《歷史教學指導綱要》強調了兩點:第一、促進歷史教學的生動化,比起歷史教科書,歷史題材的電影可以更有效、更生動、有趣的講述歷史故事。第二、通過歷史電影分析,可以提高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分析和鑒賞能力。
[關鍵字]歷史電影;歷史教科書;問題與分析
引子:上課的鈴聲響了,追隨著她的背影,走進了教室,同學們便嚷嚷著:老師不是給我們放電影嗎?這是歷史課,為什么學生要求放電影呢?原來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她在不斷的嘗試著開發和利用身邊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們更為直觀快樂的學習歷史知識。在與她的交流中,我也談到了自己的幾點嘗試和收獲。
一、歷史電影教學中的價值
在課程改革開展下,我從新版《歷史課程標準》了解到除了歷史教科書,歷史學科擁有豐富的課程資源。這些資源包括文字資料、影視資料、歷史文物、歷史遺址遺跡等,可以通過文化機構、傳播媒體、學校、社區、參觀訪問和網絡等多種渠道獲得。作為一種不斷趨于大眾化的教學資源,歷史電影越來越多出現在課堂中,對增強歷史課堂的生動性和趣味性,提高學生歷史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了顯著作用。
關于歷史電影在歷史教學中的價值,參考澳大利亞的《歷史教學指導綱要》強調了兩點:第一、促進歷史教學的生動化,比起歷史教科書,歷史題材的電影可以更有效、更生動、有趣的講述歷史故事。第二、通過歷史電影分析,可以提高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分析和鑒賞能力。最好的教學效果是在理性文字里如何調動孩子的情感,而電影的動畫效果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下面我用一部歷史記錄片和相關教科書的歷史內容來陳述我的實踐和體會。
二、教科書和電影類型的契合
(一)研讀教材,先在自己頭腦中形成畫面的方式播放。
走進抗戰時期,講到南京大屠殺,僅靠教材的文字和圖片,學生只是頭腦的認知,很難真切體驗到當時的殘酷和現實。生活在和平年代中國新生代,遠離那段歷史,怎樣才能讓他們更為直觀的體驗這段慘痛的歷史事件?我找來大量與南京事件有關的資料和影響作品,自己先來做前期的制作。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中國近代現代史下冊中的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文字資料:“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國民政府遷往重慶,重慶成為暫時陪都。日軍在南京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南京三十多萬人被害?!?講這段歷史,結合課本內容我就想怎樣讓學生更為直觀的聆聽、觀看、體驗,激發學生內在的愛國熱情?我有幸瀏覽到一則消息:1997年,一個名叫張純如的女記者,在美國出版一本名為《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的書,這是首部面向西方國家,完整記錄南京大屠殺真相的英文書籍,書中有大量她親自前往南京接受采訪受害者極其家屬的口述記錄,用最有力的事實揭示日本政府至今仍在否認的南京大屠殺罪行。該書出版后,有如一顆重磅炸彈,在西方引起巨大轟動,連續47周名列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而這位勇敢的女戰士,卻因長期接觸第一手慘痛史料,不堪抑郁癥困擾,在2004年11月9日美國加州自殺身亡,年僅36歲。2008年,為了紀念這位女作家,記錄片《張純如——南京大屠殺》于2008年面世,我決定給學生講述這個故事。循著教科書的內容,找到了影象資料,用自己的方式擺在學生的面前,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和思考。
(二)依據真實程度,認識電影類型,便于更好教學。
不同類型歷史電影,使用方法和策略是不同的。記錄片《張純如——南京大屠殺》描述了十一年前張純如深入南京采訪,創作《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的艱辛歷程。它屬于同時代的記錄片,也就是在觀察式記錄片的基礎上,制作人提供了不同程度的解釋。學生在觀看這類影片時,可能會受到制片人歷史認識和價值觀判斷的影響,所以要求教師在運用過程中,有義務指導學生學會分析。
給學生列出相關電影類型:觀察式記錄片、同時代膠片記錄片、事件后記錄片,重構歷史劇、歷史劇情片等。可讓學生自己來分類型,學生分類很簡單:歷史劇、紀錄片、歷史資料片、音樂劇、話劇等。和學生交流后,選擇更為科學的電影類型,并且針對具體有關歷史電影做出準確判斷,這需要一個學習和成長的過程。
展示整個電影,要用兩個課時,我讓學生在沉默中觀看,在觀看過程中,有情緒或想說些什么,讓學生寫下來,而不需要和旁邊的學生交流。在設計之初,可以想到學生們情緒會有波動,但很難設計出他們能夠表達什么。當然,那堂課讓我至今難忘,學生們在觀看的過程中,情緒比我想象的還要激烈,他們寫下了自己想說的話 :
“我恨死日本人了,我要殺了他們。
為什么我們要遭到這樣的待遇?今天中國強大了,再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給我一顆原子彈,我要炸了小日本。
氣死我了,為什么我們的百姓不反抗,任由日軍無辜殘殺。 我不服,到今天,日本人仍不承認這段侵華的歷史,那給他們看?!?/p>
白紙黑字是難以表達孩子的內心震動,如何把學生們的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的認知?這是觀后我要做的教學任務。
三、問題和分析
我們用一個課時討論和分析得到的啟發。我給學生以下幾個標準,針對南京大屠殺的知識和記錄片中反映的資料做出科學有效的引導。
(一)在鑒賞電影和分析電影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注意的問題:
第一、明確電影中歷史事件發生的時代背景,主要的及次要的歷史人物和歷史情節。
第二、確認電影制作的時間背景 ,電影是如何制作出來的 ,為什么制作,制作目的是什么?
第三、思考電影制作過程中,何種因素會影響電影對歷史的解釋。
第四、探究電影要向觀眾傳遞什么觀點,立場或態度。
第五、感悟電影中的事件、人物、故事、立場或觀點是怎樣理解的,哪個片斷最值得你注意?這個片斷是如何改變你對電影所涉及的事件和歷史人物的理解?
這個過程能解決前面的問題,也使學生感受到歷史的真實性和現實感。
(二)鑒賞電影后,師生互動
看完影片,給學生時間,在以上的五個問題中尋找自己的感興趣的問題和答案,寫出一個書面的報告,以便課堂討論。教師要全面地做好準備,與學生交流和碰橦。我講述為什么要用這種方式和同學們互動,怎樣讀到女記者張純如和她的故事?為什么南京大屠殺記錄片會走進我們的課堂?我的目的是什么?我要給學生做個簡要說明,這樣才有更好交流。
生:教科書上的內容僅僅概述南京大屠殺歷史事件的發生,具體是怎樣發生,當時發生了什么?文字是難以記述下來的。我通過紀錄片知道了這段歷史,三十萬人的屠殺是怎樣的一個畫面?做為一個中國人要銘記這段歷史。
師:是的,讓我們銘記這段歷史。
生:老師,透過一個女記者的視角來講述南京大屠殺,我知道歷史的真相,有些事情不一定發生在我身邊才是真實的。我也可以如這位記者一樣去還原歷史,我佩服她的勇氣。雖然我沒有親歷但是我感受到了,作為一個中國人,我要努力學習,讓國家更為強大,從此,再也不允許這樣的悲劇重演。
師:我要特別申明,在張純如對質日本駐美大使時說到:重申自己寫作《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浩劫》的兩個基本觀點:一是日本政府從未為南寧大屠殺做過認真道歉,二是過去幾十年中,日本政府在學校教科書中掩飾、淡化和歪曲南京大屠殺。所以同學們要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地在學習中成長。為了曾經苦難的國家,為了強大的國家,我們要想想自己能做些什么?
課堂里,我們討論激烈,這個話題使學生難忘。在整個抗戰中,為什么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到全民族的積極響應?為什么全民皆兵,眾志成城?我想一部試圖還原歷史的記錄片足以說明問題,也便于學生在學習抗戰歷史中,體會中國人抗戰的決心和必勝的信心。
四、探究與啟發
歷史電影不僅是一種教學技術輔助手段,也是一種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工具。要發揮歷史電影的教學價值,就要求教師在思想上超越局限性的認識,真正將其作為一種重要的需要進一步探究、質疑的學習資源。在多年教學中,我要改進的地方很多。
1、針對現今影視資料的繁雜,在選材方面,做到精選精講,更重要的是結合教學目標和教學難點、重點作為取舍的標準,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2、從歷史電影中汲取有效歷史信息,結合教科書,讓呆板文字還原為生動有趣畫面。
3、對于歷史電影,要挖掘學生思維能力提升的功能,提高學生鑒賞水平,深化對于歷史電影與現實之間關系的認識,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要求教師提高認知水平,有效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4、不斷關注歷史學科最前沿發展方向,也關注影視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這樣才能及時有效地把有時代感的資源運用到教學中。
歷史教師要不斷的學習新知識,更新觀念,才能在歷史教學中開辟新天地。
作者簡介:向玲(1972—)女 ,漢,四川金堂人,1995年畢業于兵團師范學校歷史專業,中學一級教師,現供職于烏魯木齊市體育運動學校從事歷史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