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荊棘鳥》是一部澳大利亞的家世小說,是以少女梅吉和英俊神父拉爾夫的愛情為主線,講述了克利里一家三代半個世紀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情經(jīng)歷。本文分析了作者考琳.麥卡洛的宗教觀念以及對其小說的影響。說明了在西方宗教文化的影響下,愛情往往充滿了悲劇色彩。
[關(guān)鍵詞]麥卡洛;宗教觀念;《荊棘鳥》;悲劇
《荊棘鳥》是一部傳奇家世小說,記述了克利里一家三代半個世紀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情經(jīng)歷,尤其是塑造了菲奧娜、梅吉、朱絲婷三個情感方面極具反叛精神的女性形象,在執(zhí)著的追求愛的過程中,體會著帶刺的荊棘帶來的巨大的傷痛,演繹著生命的完整意義。本書中作者所處時代的宗教觀念與她們的愛情悲劇密不可分,本文著重介紹了梅吉與拉爾夫的愛情悲劇。
一、考琳·麥卡洛的宗教觀念—批判與繼承
西方作家的文學構(gòu)思中常潛存著一定的宗教背景,其文學的悲劇性與宗教文化有著真實而又復(fù)雜的關(guān)系。
小說故事開始于20世紀初,結(jié)束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歷經(jīng)半個世紀。這一時期的西方人對宗教信仰上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變化。達爾文的進化論的提出引起了人們對傳統(tǒng)宗教觀念的質(zhì)疑,而后又由于人們對自身經(jīng)歷的一些苦難、悲劇的迷茫漸向基督教倫理回歸。與此同時,基督教的最大派系天主教教會在變革中日益向世俗接近,成為西方金錢世界里培植權(quán)欲與野心的沃土。生活在那個時代的麥卡洛由于時代、歷史文化的滋養(yǎng)不可避免地沾染了濃厚的基督教文化氣息。
首先,麥卡洛對宗教采取了批判的態(tài)度。麥卡洛通過小說主人公拉爾夫和梅吉的愛情悲劇控訴了天主教禁欲主義對人性的壓抑和摧殘,揭露了偽善、貪婪和罪惡的教會,梵蒂岡的世界是一個古老、酸腐、僵化的世界,直接表達了對宗教的不滿。小說借神職人員拉爾夫之口表達了對上帝大膽的咒罵與否定,他認為“上帝不過是一個騙局,一個幽靈,一個小丑。”“我是一個男人,永遠成不了神,生活在人世間去追求神性不過是一種幻覺。”經(jīng)過痛苦的靈與肉的搏斗而最終否定了上帝。通過女主人公梅吉之口對上帝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控訴,和對不合理宗教制度的抗議,她痛恨天主教規(guī)定神父不能結(jié)婚,痛恨上帝奪走了他心愛的人。她大聲疾呼:“你是個騙子,上帝,是個令人畏懼的惡神。”“你再也嚇不住我了。因為我應(yīng)該恨的不是拉爾夫,而是你。”她宣告與上帝決裂。她終于看清,在她心目中至高無上的上帝原來是一個扼殺人性的劊子手,表現(xiàn)了作者對上帝的理直氣壯的譴責和反抗。
另外,作者長時間生活在篤信天主教的澳大利亞,宗教文化的社會大環(huán)境肯定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作者的宗教觀念。比如,在對小說中人物命運的安排上,作者流露出了原罪、贖罪思想和宿命論的傾向,這說明了作者對傳統(tǒng)基督教信念與文化在批判的同時也有所繼承。書中的三位女性,菲奧娜、梅吉、朱絲婷,盡管她們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情歷程各不相同,但是她們身上都繼承了基督教文化的傳統(tǒng):要求女性做到的淡泊名利和為愛獻身。基督教的因果報應(yīng)、宿命論的觀點在小說中也表現(xiàn)出來。書中女主人公梅吉敢于沖破宗教的束縛,勇敢的與拉爾夫神父相愛了。愛的結(jié)果是什么?書中有段梅吉和她的好朋友安妮的一段對話中,說道:“希臘人說,眾神認為不可理喻地愛某個東西,是一種尤為常情的事。當有人這樣愛的時候,眾神就會變得嫉妒起來,而且會在這愛的對象開出怒放的花朵時,將他摧殘。”這也預(yù)示了作為拉爾夫和梅吉愛的結(jié)晶的戴恩的悲劇命運,因為他們的愛褻瀆了上帝的圣潔,“愛的太深,是褻瀆神明的”。作者透過戴恩命運的安排所表現(xiàn)出的罪惡與贖罪、苦難與宿命意識上,充分表達了作者對宗教的依賴,對其精神上的繼承。基督教作為西方世界之主要宗教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被認為是西方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它所傳播的思想滲透到西方各國的文化、思想和習俗等方面,而麥卡洛,生活在美國、澳大利亞多年,必定要受到她所處的時代的宗教觀念的影響。
在宗教大文化背景下,作者對宗教的態(tài)度是既批判又繼承,價值觀上似乎是一種似是而非的傾向,但是并不影響小說的精彩。作者將西方常見的愛情故事,展示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之下,賦予了宗教色彩,通過對愛情和命運的描寫,揭示了羅馬天主教的罪惡和對人性的摧殘。作者通過菲奧娜、梅吉、朱絲婷三個情感方面極具反叛精神的女性形象的描寫,摒棄了基督教傳統(tǒng)中逆來順受、安于命運的思想,盡管她們的命運充滿了悲劇色彩,并伴有宗教的宿命論觀念,但是她們并不消沉,堅忍而頑強,勇敢的與命運抗爭。她們的精神力量就是她們對愛的執(zhí)著追求,樹立自己心目中的上帝,找回自我,從而得到精神上的依托。作者用荊棘鳥的悲壯故事作為小說的開始,似乎就暗示著一種悲劇的色彩。但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們,尤其是梅吉就好像荊棘鳥一樣與命運抗爭,即使付出生命和血淚的代價也在所不惜。愛情在宗教的宿命面前那么脆弱又是那么堅韌。
二、宗教文化與愛情悲劇---人性與神性的抗爭
麥卡洛對宗教文化的批判與繼承的思想,滲透在小說《荊棘鳥》中,小說以20世紀半個世紀中一家三代人的滄桑變化作為背景,以牧場少女和神父拉爾夫之間的愛情糾葛為主線,描述了人性的愛情和宗教的信仰之間的對立。《荊棘鳥》中男主人公拉爾夫是一名神職人員,他無法擺脫天主教禁欲主義的束縛,但作為一個情感豐富的男人,他深愛著梅吉,他的靈魂長期處于“神性”與“人性”的尖銳對立之中。宗教對人性的禁錮與人的本能對情感的追求之間有著深深的、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因此他一生都與命運抗爭著,在“人性”和“神性”中徘徊著,在梅吉與上帝之間掙扎著。而這種抗爭與掙扎都帶有悲劇色彩。
天主教要求教士必須完全徹底的侍奉上帝、克制淫欲,獻身于天主教的教士是無法取妻生子的。表面上拉爾夫是一個“完美”的教士,對上帝虔誠,恪守著宗教的戒律,但是內(nèi)心深處卻充滿了對愛情、對女人的渴望。但是拉爾夫是個權(quán)力欲極強的教士,為了他的前程,他必須拋棄所有的欲望。為此,他毅然放棄對梅吉的愛情。因此當拉爾夫?qū)γ芳勺畛醯膽z愛發(fā)展成為一種男女之愛,他開始變得謹小慎微,因為對梅吉的愛的情感已經(jīng)危及到他名譽和前程時,最終拉爾夫離開了德羅海達。
從某種意義上說,作者通過對拉爾夫這一人物的刻畫及命運的描寫抨擊了虛偽、僵化的的基督教律令,及其對人性的鉗制,但是追求愛情是人的本能,是無法壓制的。另外作者也鞭笞了腐敗的天主教會,基督教本來是人們追求信仰的一方凈土,但是卻成了教士們爭權(quán)奪利、滋生腐敗的沃土。歌德曾明明白白的說,上帝是“純自然的和純理性的”它啟示的光輝是純潔的;而教會是“作為行善的中間人插足進來的”是對上帝的污染。在這樣的宗教文化中,拉爾夫只能在人性和神性之間游離,在權(quán)利和愛情之間徘徊,這給他內(nèi)心深處帶來了巨大的痛苦,也直接導(dǎo)致了他與梅吉的愛情悲劇。
三.結(jié)論
不可否認,在西方宗教文化觀念的影響下,在宗教禁欲主義的壓制下,梅吉與拉爾夫的愛情充滿了悲劇,但是他們對愛情的追求過程是美好的,世間最美好的東西,往往是用深痛巨創(chuàng)來換取。他們愛的執(zhí)著而熱烈,對愛的追求充滿了悲劇色彩。為了追求真愛,他們付出了令人難以想象的代價,表現(xiàn)出了的無所顧忌的勇氣和不屈不撓的精神,這種追求令人贊嘆、同情,也使他們的形象變得高大而美麗。他們追求美好愛情的本性與宗教禁錮人欲的“神性”之間的沖突,賦予了宗教下愛情悲劇之美的內(nèi)涵。
參考文獻:
[1]考琳·麥卡洛著.荊棘鳥(1998年7月第一版).曾胡,譯.譯林出版社,2000.2.
[2]陳秀敏.“人性”與“神性”的抗爭———從《巴黎圣母院》、《紅字》、《荊棘鳥》看西方宗教下的愛情悲劇審[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2,(5).
[3]葉繼宗.靈與肉的搏斗———談《荊棘鳥》中的拉爾夫神父[J].外國文學研究,1993,(2).
[4]洪常春.宗教桎梏下的愛情[J].安徽大學學報,2006.
[5]陳光先.淺談西方文學作品中的宗教愛情悲劇[J].昭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
作者簡介:宋玲玲(1973—),女,漢族,煙臺職業(yè)學院開放教育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yīng)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