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國際公民教育趨勢的發展,加拿大對其傳統公民教育進行改革,加拿大各省教育政策也積極促進主動公民教育方向的培養,然而現實中主動公民教育培養的課程和教師專業發展都存在難以克服的障礙,加拿大在主動公民發展目標上努力的方向值得探析。
[關鍵詞]主動公民;公民教育;加拿大
2000年加拿大聯邦大選期間,1960年后出生的合法選民中,只有22%的人沒嫌麻煩去投了票。相反年紀較大的人中,80%的人參加了投票。2004年聯邦大選期間,雖然全社會特地大張旗鼓地呼吁年輕選民行使選舉權,但青年投票率與2000年大致相當。這一事實直接指向了教育工作者,提出我們的責任是什么?作為教師和課程理論研究人員,我們應該怎樣重構公民權利和義務,以應對代表制民主出現的日益嚴重的危機局面?該從何處著手?
一、加拿大主動公民教育政策改革
(一)加拿大各省教育政策文件解析
加拿大各個省政策文件沒有明確的公民概念的出現,公民教育沒有作為一門有組織的課程清晰的寫進文件中。加拿大各個省文件中公民教育通常是與其它課程名稱的結合,如大科學與公民教育、社會科學與公民教育,技術與公民教育。
1、知識方面
公民教育政策強調公民的主動行為能力和參與能力的重要。能力的培養是以知識的理解為基礎的,它也是社會學習者參與的必備基礎,使學生從一個被動的知識學習者成為積極的知識獲得者和利用者。知識是公民教育的核心,通過國家的歷史、地理和其它的社會科學已達到更了解這個國家的目的。來曼尼托巴的文件包含了一個清晰的列表包含十個基本的知識要求,這是加拿大學生在高中畢業前需要掌握的。這個文件認為這些要求基本上描述了學生需要了解的加拿大的現狀,不只是關于他們自身的知識更要去理解相關的事件,要能夠構造關于自身的自我保護的觀點,要了解公民參加公共活動的進程。
2、技能方面
公民教育強調能讓學生成為參與社會的有效的決策者,阿爾伯達的文件表明以知識學習為主體的學習觀念應該進行改革,學習者應該是主動的、自我指導的問題解決者和決策者,而且要掌握一些相關的技能。在阿爾伯達的另一份文件中對這些技巧進行了表示:獲取和批判的運用信息能力,良好的交流能力并能主動地去解決差異和沖突。安大略的文件,把這種主動學習觀念進一步分解為一種詢問模式,即搜集、組織、定位、記錄、評價或評估、總結、應用和交流。各個省公民教育的目的也傾向于是對學生參與能力的培養。在安大略的公共文件中提倡學生的主動參與能力從低年級就開始培養,要從小事情開始,要求學生在學校或者家里主動地履行一定的義務;也要求他們主動地參與全球問題或環境問題相關的活動。
3、態度方面
休斯曾調查發現加拿大人在理想的好公民的性格描述存在普遍的一致,即愛國、尊重、愿意妥協、容忍、憐憫、慷慨和忠誠等,這些理想的描述大部分都賦予更關注集體利益的意愿。這種利他主義的品格或價值觀在各個國家的文件中不斷的出現。這些品格被視為一個多元文化國家的關鍵,這也被認為是社會的積極力量。
4、多元文化方面
安大略主張,過去學校的知識在強調白人歐洲社會成員的價值觀,經驗,成就和視角,這是對加拿大其它文化的否認。在學校,社區,加拿大,甚至整個世界,一個好公民是了解重視來自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宗教,社會經濟背景,以及能力的人的貢獻。
在整個加拿大都在發展和貫徹一種觀念,即尊重和欣賞多樣性,尊重人權,多元文化教育等價值觀。在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就體現了這樣的原則:性別平等;積極的多元文化和民族關系;滿足少數民族學習者的特殊需求;滿足英語是第二語言的學習者的需求;服務于具有特殊需求的青年人。
5、世界公民的培養方面
在各種文件中,公民觀念大范圍的被認為是擴大了外延,超過了社區,省,甚至是國家,包括重要的世界元素。大部分的省和地區都開展一些具體的項目或課程,統稱為全球教育的項目,旨在培養有責任的世界公民。如新斯科舍的12年級的世界歷史和世界地理;西北地區的七個海濱城市的社會學習課程,這些全球教育項目傾向于世界公民的培養。
(二)政府和志愿組織的援助
1、聯邦政府
聯邦政府多元文化和公民部幫助加拿大的新來者成為加拿大社會的一份子,其中包括努力消除歧視和種族主義、教育公眾作為加拿大公民的權力和義務、鼓勵志愿者活動和提倡人權。加拿大國家秘書部,聯邦政府鼓勵學生學習加拿大的兩種官方語言。聯邦政府為促進這一措施的達成,主要通過政府之間的合作以及兩個國家項目即暑期語言助學金項目和官方語言監督項目。加拿大就業和移民部主要提供綜合和安置性的服務,包括新移民的接待、咨詢和語言培訓。聯邦安置項目主旨重在促進這些新移民能夠全面的參與加拿大生活的各個方面——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
2、志愿組織
培養好公民的具體項目志愿組織很多,其中主要有婦女聯合研究所、加拿大聯合大學婦女組織、和國家婦女理事會。一些志愿組織主要是促進成人對加拿大公民的了解并參與公共生活,還有一些志愿組織推進兒童和青年人對加拿大社會及其機構的了解,并推行好公民的價值觀。如扶輪社每年都會從各個省中選取有代表性的高中生送去渥太華,去了解加拿大的議會機構及其它們的運作。
三、加拿大公民教育課程
加拿大各個學校的公民教育主要是通過社會學領域內的學科來實施的,歷史、地理、科學和STSE(科學技術社會環境教育)都具有公民教育特征。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各個省都以社會研究科作為加拿大公民教育的主要途徑。
(一)社會研究課程
加拿大公民方面的課程主要通過社會研究課程實現的,這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開始學習歷史和地理,然后是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都有涉及。加拿大阿爾伯達省中學社會研究課程,教材包括十章主要內容如下,價值、政治和經濟制度;政府;民主理想;政府的權威形式;政治體制和世界發展;經濟體制導論;公民和社會。社會研究科意在使學生能夠審視和理解從地方到全球的各種共同體、共同體的傳統以及各共同體中公民的本質。學生從中應獲得關鍵性的社會科學概念,包括變化、文化、環境、權力和市場機制;了解有關加拿大的知識,尤其是在文化多元化且依賴性增強的世界背景下重新認識公民在民主社會中的作用;通過實地研究和其他研究項目,獲得探究和交流的技能。這樣可以使學生將這些技能運用于對加拿大認同和民主價值觀的理解中,能批判地接受信息、解決問題和作出決定。
(二)歷史和地理課程
歷史課為學生提供有關加拿大發展概況的知識,以及它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從中學生可以理解過去的經驗和教訓是怎樣影響未來的決策的。此外,通過對各種觀點的探究和對各種歷史事件的評價,學生還應形成一種全面的觀點。歷史學習的主要目的要把學生培養成為為社會盡責盡力的公民。地理學習涉及地球的物理體系和地球上的人,還有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學生通過實地調查、模型、模擬實驗、航空照片、衛星成像、地圖、計算機等途徑學習如何收集、組織、分析、總結信息。地理課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整合有關場所的各方面知識,使學生有機會了解身邊的世界。
(三)其他隱性課程
加拿大還通過體育、藝術教育、課外活動進行公民教育。加拿大學校對學生也進行很多隱性文化的教育,比如學校門前都懸掛國旗,學生每天早上都要集體唱國歌,學生舉行重大活動也要唱國歌。學校每年都要祖師學生參觀博物館、名人故居、歷史名跡等。學校每年都有張貼有關非洲孩子喝不上水、上不了學的宣傳畫。培養了學生的人類博愛精神。加拿大大學在錄取新生時,特別注重考察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志愿服務情況,所有加拿大的高中生都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來參與志愿者活動。加拿大各個學校旨在通過學生參與志愿者活動,能接觸現實世界并進行直接經驗學習,把抽象的道德教育轉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來深刻的影響著學生良好道德品格的養成。
四、 加拿大主動公民培養質疑
(一)加拿大公民教育課程地位
加拿大主動公民的目標在加拿大具體實踐中出現很多阻礙,在很多學校課程和教學中,數學、科學和技術科目相對于社會研究課程占據更重要地位。部分省份(安大略為例)的高中教育課程中,社會研究課程是選修課程,很多學生都可以不選這門課程,而11年級和12年級的學生選修數學課程的人數要比選修歷史人數要多一倍。公民教育相關科目所占比例無法保證學生對加拿大政治和憲法歷史以及政府體制的了解,也無法達到總體目標。
(二)加拿大公民教育課程講授方式
培養適應新時代的發展主動參與性公民,要更加強調政治的動態性和辯論的作用以及政治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而實際上加拿大教學方式更多的是采取傳統的方式進行學習而且比較關注與記憶性知識。凱斯、奧斯本和斯考認為,加拿大學校教授加拿大歷史時取法激情和贊賞;教學往往較為分散,也較學術化。大量證據表明,教師對公共問題的討論懷有抵觸情緒。教師經常是勉強的處理課堂上的有爭論的問題,特別是當這個問題時當時代的或當地的。
(三)加拿大公民教育課程意識形態
加拿大課程政策文件更強調多元文化意識的培養,對少數民族和移民文化的尊重,而實際上加拿大社會學教材中仍然注重對學生進行西方主流意識形態的培養和灌輸,就是培養學生對西方意識形態的認同,課程內容更多的體系西方尤其是加拿大的政治理念和社會制度具有很大的優越性。教材的編寫者于西方的價值觀和政治理念來評價其中的內容,這種帶有西方意識形態的必然帶來學生認識上的偏見,莫爾寫到歷史大部分是經常從男人的視角進行的講述,這也部分的解釋了女人一直在歷史記載中沒有地位的原因。
五、結語
當今加拿大的官方政策表示加拿大公民教育傾向于最高限度的解釋,即主動公民觀,強調公民的參與、有責任的主動公民。然而實際的公民教育與官方所提倡的積極主動公民觀念存在很多的差異。公民教育核心課程社會研究教學仍然是傳統方式,避免對時事問題的爭論。而且各個省更傾向于把公民教育相關的課程列為選修課程,加拿大公民教育中西方主流意向隘的國民文化的傾向難以動搖。根據西爾斯和休斯的觀點,加拿大公民教育與公民教育的精英主義觀點更為接近。
參考文獻:
[1]Sears, A.M.Hughes, A. S.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current educational reform[J].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996,21(2):123-142.
[2]Russell ,D.Citizenship norms and the expansion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J].Political Studies,2008,56:76-98.
[3](加)喬治·理查森,郭洋生譯. 質疑公民教育的準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4](加)沃爾特·懷特,劉經美譯.加拿大政府與政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09YJA880050)“中小學公民教育評價的國際比較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王建梁(1970—),男,漢族,山東陽谷人,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湖北省基礎教育研究中心、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比較教育研究;宋雪敏(1984—),女,漢族,吉林松原人,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湖北省基礎教育研究中心、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當代各國教育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