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今轟轟烈烈的課改浪潮中,小學語文古詩歌教學取得了不錯的進展,改變了以往“老師講,學生聽和背”的單一模式,注重學生的經驗和體會。但是,有些學生仍然只會背詩,不會品詩,只會死記硬背,不會創造性的理解,這說明,我們的古詩歌教學還有待進一步的改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古代傳統詩歌語言具有音韻美,簡約美,意境美,藝術美等特點,老師可以抓住這些特點,從古詩歌的語言這一角度切入,大膽放手,適度引導,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古詩歌鑒賞的愉悅境界中,增強學習古詩歌的興趣,提高品評古詩歌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歌;教學藝術
一、“解放小孩子的嘴”——品味語言
課標中要求:“教師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和培養語感。”古詩具有音韻美。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是一首流傳千年、膾炙人口的唐詩,為什么它具有如此大的魅力,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的音韻美。詩中一二四句的“光、霜、鄉”三個字韻腳響亮,而且句內平仄交錯,句間平仄對應,充分顯示了語言的音樂美。教師正是要抓住這一點,讓學生反復吟唱,反復朗誦,在吟誦中反復體味作者的獨特用心,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解和死記硬背的層面上。詩歌是個性化的語言,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是詩人反復琢磨的成果。如王安石寫《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時,其間的“綠”字曾被他寫成“到”、“入”“滿”等字,但這些字都不如“綠”字來得有春意,通過他再三斟酌,最后才確定了“綠”字。從這個小事例中,可以看出,古詩歌教學無法被簡單地解詩、讀詩、背詩的教學模式所代替。
二、“解放小孩子的頭腦”——挖掘語言
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是當今社會對人的素質的基本要求。想象力是創造力的核心,如果沒有想象,繽紛多彩的世界將會是一片荒蕪之地。古詩具有簡約美,詩人可以用寥寥數筆包含人類幾千年的情感。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在前后的一瞬間,人類已過千年,而“我”卻依然獨立于人世間,一個人在浩瀚宇宙中凄然落淚。詩歌鑒賞需要個性,很多老師為了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往往采取多媒體教學,通過詩歌畫面的再現來喚醒學生。結果就是:“求同”取代了“存異”,學生腦中出現的是同一個詩人的形象,同一種顏色的物質,同一種故事的情節。現代心理學認為,除弱智者和病患者外,每個人一生中,包括兒童時期,都有創造的可能,只是個體間和個體不同的階段,創造的水平和層次不同而已。老師完全可以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側面,多方向去挖掘詩的語言。如汪秀梅老師執教《憶江南》的片段就是很好的一個挖掘詩歌語言的例子。
師:古典詩詞語言精美,我們學習古詩詞不僅僅要知道它的意思,還要懂得通過語言來品味、欣賞。那么你認為這首詞哪里寫得好?
生:“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句寫得好。江南處處是美景,詩人抓住江花、江水這一江南美景,讓我們看到了江南的又一個如詩如畫的意境。
師:請你讀出這種意境。(生讀)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現在我們來想像一下,這是何等的一種境界啊!誰能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生:春天百花盛開,紅日普照,使鮮艷的紅花紅得更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綠,而紅艷艷的陽光灑滿了江岸,更顯得綠波粼粼。這紅與綠相互映襯,于是紅的更紅,“紅勝火”;綠的更綠,“綠如藍”。
師:好一個紅的更紅,綠的更綠啊!請你讀出花紅勝火,水綠如藍的美!(生讀)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跟老師到這開滿鮮花的江邊走走。(配樂誦讀“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江邊盛開著大片大片的紅花,太陽出來了,朝霞滿天,映照得花兒更加紅艷,那紅艷光彩奪目,勝過燃燒的火;再看那一江的春水,碧綠如藍草,就像晶瑩的翡翠。
師:多美啊!你就是站在這江邊的詩人,請你讀——
生:“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聲情并茂地誦讀)
師:你怎么讀得這么好啊?
生:因為我在讀的時候眼前出現了我想像中的畫面。
師:很好,想像畫面朗讀,聲情并茂,讓聽眾也和你產生了共鳴。這就讀出情,讀出了味。
三、“解放小孩子的雙手”——再生語言
語言是解讀詩歌的媒介,詩歌語言中的意境美,正是詩人通過語言的再生性讓讀者體會到的時間和空間的美。生理、心理和社會環境等因素會造成學生思維的局限性,但是,學生的雙手,同樣可以幫助他們進入詩歌鑒賞的美妙境界。陶行知先生在創辦育才學校時就寫下了著名的《頭腦相長歌》,意在強調手腦并用的好處。古詩具有強烈的意境美,何不讓這些瑯瑯上口的古詩變成學生手中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呢?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其中就包含離別的情景,有滔滔不絕的江水,兩岸的猿猴,一葉扁舟等意境,可以讓學生把這些意境在各自的頭腦中組合起來,畫成一幅幅不同的畫面,再現詩歌的意境美。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而且為學生想象力發展提供了舞臺,也為培養學生的個性提供了平臺。
海德格爾曾說過:“人,應該詩意的生活在這世界上”,面對古詩歌這一幅幅優美動人的畫面,老師應以詩意的情懷,引導學生進入這一優美動人的境界中,讓學生身臨其境,領略古詩歌的獨特之美。
參考文獻:
[1] 徐明聰.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M].安徽: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
[2]周謙.學習心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
[3]楊茹.淺談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的意義[J].中國教育發展研究雜志.2009,9(7).
作者簡介:張惠瓊,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鳳浦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