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美的唐卡不僅僅是藏區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一種極美的宗教藝術表達。視覺藝術作為宗教思想的一種情感形象,在宗教的結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以一種明顯清晰的形式來實現宗教的功能。它反映了世界的各種形式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可以與宗教意識的形象性并存。唐卡的這些圖式滿足了人們的藝術審美需要,起到了更為直觀的宣傳教義的作用。
[關鍵詞]唐卡;藏傳佛教;宗教審美
一、唐卡的淵源
藏族唐卡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歷史大體可以追溯到吐蕃時代。公元七世紀初,贊普松贊干布(公元617-650年)統一全藏,翻開了西藏歷史新的一頁。松贊干布先后與尼泊爾赤尊公主、唐文成公主聯姻,加強了與其他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聯系。兩位公主進藏時,分別從尼泊爾和中原內地帶去大量的佛教經典、營造工藝、歷法星算、醫藥書籍以及大批工匠等,為西藏文化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外部活力。此后,吐蕃王朝相繼修建了雍布拉康宮、布達拉宮、帕崩卡宮、強巴明久林宮、龐塘宮等華麗的宮殿。在裝飾這些宏偉壯麗的宮室時,王室招集和培養了大量的畫師和畫匠,這無疑促進了西藏繪畫藝術的快速發展。據五世達賴所著《大昭寺目錄》一書記載:“法王(松贊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繪畫了一幅吉祥天姆護法神像,后來蔡巴萬戶長時期果竹西活佛在塑吉祥天姆護法神像時,作為核心將其藏在神像腹內。”這幅相傳由松贊干布親自繪制的唐卡雖已不復傳世,但從西藏繪畫藝術發展的過程來看,唐卡是在松贊干布時期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因為這個時期不但有長期發展積累起來的壁畫藝術作為基礎,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由于佛教的傳入,佛教藝術也隨之發展起來了。這時,僅有的壁畫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于是一種能隨意作畫、便于懸掛、易于攜帶和收藏、有利于宗教宣傳的新型畫種——唐卡,也就應運而生。直到第三十六代吐蕃王赤德祖丹時,唐中宗將金城公主遠嫁吐蕃王,吐蕃再次掀起佛教文化熱。從此,在佛教昌盛的西藏,唐卡和壁畫并駕齊驅,成為西藏繪畫史上兩顆璀璨的明珠。
二、區域差異和風格迥異形成多種畫派
明清兩代,中央政府為了加強對西藏地方的統治,采取敕封西藏首領的辦法,明封的八王、清封的達賴、班禪及各呼圖克圖即是這種管理辦法的具體實施。這些措施對西藏社會的安定和經濟、文化的發展都是有利的,所以,西藏的唐卡藝術也隨之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這個時期的唐卡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唐卡的數量明顯增多;二是形成了不同風格的畫派;三是出現了繪畫組織。從現存的唐卡來看,絕大部分都是明清時期的作品。西藏不同畫派的出現,是西藏繪畫長期發展的結果,也是西藏繪畫藝術更趨成熟的表現。這個時期,先后出現了山南的滿拉頓珠嘉措為首的滿唐畫派;藝術家朱古南喀扎西為代表的噶瑪噶智畫派;后藏藝術家群英嘉措自行創立的新滿唐畫派;倩澤欽姆為首的倩澤畫派;康區德格地區祖拉卻吉朗娃為首的德格畫派;安多熱貢地區嘎賽拉智巴香曲熱賽為首的熱貢畫派等,這些都是藏區繪畫史上著名的畫派。這些不同風格的畫派,促進了唐卡藝術的蓬勃發展,形成了百花齊放、競相斗艷的局面。大體說來,前藏的唐卡構圖嚴謹,筆力精細,善于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后藏的唐卡用筆細膩,風格華麗,構圖講究,筆力飽滿,例如佛祖釋迦牟尼像,畫面豐富,著色濃艷,線條精細,幾乎不見毫跡。這種濃艷細密的畫風屬于工筆重彩之類。安多熱貢畫派是介于前藏畫派與漢風畫派之間的一種畫派。例如第一世夏日倉應身像即屬于這一畫派的風格,其畫面復雜,以精練的構圖,精細的筆法,勾畫出第一世夏日倉講法的風姿。在西藏唐卡藝術中,這種精細風格的出現標志著藏族唐卡藝術達到頂峰。
3、唐卡制作過程——與神明的虔誠對話
西藏人把唐卡畫師統稱為“拉日巴”,意思是畫佛或神的人,他們手中都有一份世代相傳的范本,須得遵循。這范本往往隱匿于密存的經典中,記載著至少八種成套的造像尺度,無論是姿態莊嚴的靜相神佛,還是神情威猛的怒相神佛,所有的造像都有相應的比例,不得修改。
因為作為宗教繪畫,具有感染力是最基本的一個要求,所以唐卡藝術家在制作唐卡的過程中必須將佛教理義,經典或是思想觀念注入唐卡的形式因素,并與觀者造成相應的心里感應。唐卡繪畫師以唐卡繪畫為其修行法門,以圖象之度量為法本。早期的繪畫唐卡的大師們都是喇嘛,以虔誠的信仰將生命力完全貫注于其中,選擇黃道吉日作畫,要在安靜的場所,方位也很重要,沐浴焚香,口誦詩文始可作畫。在其修行過程中必須徹底實現無我境界,完完全全融入整體宗教美觀中,一位堅持傳統的畫師說,自己當年學畫時,“每天晚上都要背誦佛經和比例。”作畫時還邊畫唐卡邊念經。一個真正的唐卡繪畫師在繪制一幅唐卡時不可以隨意自我創作,須遵循既定之程序。唐卡畫家的成就,可以從兩方面來判定,一方面是他對宗教精神領悟的程度,一方面是表現繪畫的領悟力和震撼力。西藏的許多藝人,為了畫唐卡,付出了一生的心血。他們將自己對佛祖的敬仰發揮到了極至。在他們的作品里既有表現佛境彼岸的情景,也有表現人生的苦難。這些都是在抒發內心的情感,并融合樂觀主義精神,而向觀者呈現出積極美好光明的境地。使觀者在觀想當中產生“佛我一體”的美好境界。
作者簡介:張璐(1987—),女,專業:藝術評論及鑒賞,單位:四川永和文化藝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