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Vygotsky的社會文化理論強調社會文化因素在人類獨特的認知功能發展中的核心作用,其主要思想是交際活動中的語言運用在心智功能發展中起著核心作用,這對二語習得領域有著巨大的指導意義。本文首先概括講述社會文化理論,理解該理論并探討其指導的語言教學方法。
[關鍵詞]社會文化理論;語言;文化
一、引言
二語習得領域長期占據主導的兩大心理學理論基礎是行為主義(Behaviorism和認知心理學(Cognitivism)。這兩種理論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習者所處的社會環境對學習過程的影響。隨著研究者逐步認識到學習者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尤其是學習者的母語社會文化及語言背景,20世紀90年代在前蘇聯發展心理學家Lev S. Vygotsky的心智發展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社會文化理論(Sociocultural Theory),不僅對當代心理學研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對二語習得領域的研究與外語教學也產生了巨大的指導意義(Lantolf,2000b; Arnold,2004)。本文主要從社會文化的角度討論外語課堂中的語言與文化教學。
二、社會文化理論
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Lev S. Vygotsky及其同事于1920至1930年間共同提出了社會文化理論,其核心觀點為社會文化、歷史是影響個體發展的首要因素,認為發展或學習是先發生于社會而后通過語言和其他符號系統為中介的活動逐步內化于個人的過程。中介(mediation)、最近發展區(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活動論(activity theory)、調節(regulation)、支架(scaffolding)是社會文化論的重要概念。
社會文化理論的中心且獨特的概念是人腦的高級認知活動(如記憶、注意和理性思維等)受到中介的調節,人們通過各種中介來聯系世界;中介包括物理工具,如桌椅和電腦等,和符號工具,如音樂、藝術和最重要的語言(Lantolf,2000, p.80)。根據Vygotsky,我們研究的對象不應該是語言系統本身,比如語法和詞匯等,而應該研究人類借助語言的調節機制所進行的社會人際交流。在個體發展過程中,社會文化與個體心理活動緊密相關,人們通過參與外部的社會文化活動,將外界的社會言語(social speech)通過語言這一中介內化為個體內部的心理機能(Vygotsky,1978)。
通過協同對話——中介,兒童或初學者能被誘導著培養成一種共享的意識,直至最后吸收新的知識和技能于他們自己個體意識中,因此成功地完成從協同的個體間的活動向個人內在的自主活動轉變。這種協同對話過程就是支架( scaffolding)。 Vygotsky關于學習和發展之間關系的最廣為人知的最充分的闡述就是他的最近發展區概念。他(1978,p.85)將最近發展區定義為:“實際的發展水平與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前者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定;后者則是指在成人的指導下或是與能力較強的同伴合作時,兒童能夠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最近發展區內,需要大量的指導性參與活動,教學應走在發展的前面并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潛能。
三、社會文化理論指導的語言與文化教學方法
社會文化理論指導下的外語教學不僅關注在相關情境中合理、靈活使用語言的知識和技能,而且發展學習者分析、評判、識別課堂內外的不同行為方式。接下來我們主要分析外語課堂中常見的幾種教學方法,這些方法的總體目標相似,但在課堂中創設的各種教學情境有些不一樣。有些多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習者的生活環境是課程設計和教學內容的基礎;還有些以學習者和知識為中心,其設計的學習環境不僅要幫助學習者理解課堂內外的生活環境,也要開闊他們的交流視野并融入其他的環境中去。
(一)提問法(problem-posing approach)
這是一種通常用于移民成人以社區為基礎的語言學習(adult immigrant community-based language programmes)。這種方法始于學習者的經驗,尤其是他們在教室外的社區內面臨的問題或復雜事件等。該方法的目標是幫助認清學習者生活的社會、政治和文化基礎,提高學習者認識這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習者通過他們認為有益的方式獲得必要的交流技巧和知識。提問法的三個基本成分是:聽(listening),教師通過在課堂內外觀察學習者,并界定其所關心的問題;對話(dialogue),將以上的關心的問題作為起點,教師和學習者以關注或問題及其看法和反應為內容相互對話;行為(action),這些探討幫助學習者將他們的所學用于課堂外。
(二)課堂學習者共同體(communities of learners in the classroom)
課堂活動與學習者的發展有著內在的聯系,因此我們要做的就是創造有效的課堂學習者共同體。在社會情境的協同的互利的過程中學習者通過參與課堂活動獲得新的理解、學得新的技能,最終發展新的社會文化認識。在此共同體中學與教密切聯系不可分割。
學習者共同體視課堂為探究社區(communities of inquiry),在此探究(inquiry)不是為承擔特定課題而使用的特定教學方法。在探究社區中,課堂活動是開放式地探索性地研究,來自群體的真實經歷,也是該群體真正感興趣的問題和話題。這些開放式的話題和問題允許更多的可能性,使得學生彼此協作構建他們的理解和視角。教學活動是在情境中的,有特定時間地點的,需要特定的人在特定的場合完成。教學是手段而非結果。
四、結語
社會文化理論的語言與文化學習與教學的總目標不是語言與文化本身,而是幫助學習者理解活動的建構方式和許多與文化相關聯的語言使用方式。當然這不是忽視語言形式的重要性,在這些教學中語言形式是理解和創造口筆語篇的工具和來源而非學習的終點。本文只是對社會文化理論指導的外語教育方法做了簡要闡述,本文的后續研究應是將其與我國外語課堂相結合,創出適合我國外語課堂的學習與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Arnold, H. (2004)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y[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Hall, J. K. (2005)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Language and Culture[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3]Johnson, D. W. and Johnson, F. (1991) Joining Together: Group Theory and Group Skills(6th ed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4]Lantolf,J.P.(2000)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s a Mediated Process[J]. Language Teaching 33,79-69.
[5]Vygotsky,L.S.(1978)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Vygotsky,L.S.(1986)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簡介:趙磊,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課程與教學論專業英語教育方向;趙慶惠,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英語文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