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旨在闡明原型理論中基本的概念,追溯原型理論的生成根源及發展歷程,以求對原型理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把握。
[關鍵詞]榮格;原型;集體無意識
一、原型理論的生成
英語“Archetype”即“原型”一詞,最早源于希臘文,arche(原初)和type(形式)它的本意是“原始模型”或“某事物的典型”。原型在古希臘起初指模子或人工制品的最初形式,印刷術發明后指排版用的字模(后來的鉛字),屬實用范疇的詞語。“原型”概念的出現及其嬗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柏拉圖最早用此詞于哲學,他說,宇宙間的萬物都是理念世界中的原型創造出來的。20世紀榮格建立分析心理學將其重新激活并賦予原型更為深刻的內涵。關于原型的古老性質,榮格解釋說:
原型一詞最早是在猶太人斐洛談到人身上的“上帝形象”時使用的。他也曾在伊里奈烏的著作中出現,如:“世界的創造者并沒有按照自身來直接造物,而是按照自身以外的原型仿造的。”在《煉金術》大全中把上帝稱為原型之光,這個詞多次在狄奧尼修法官的著作中出現。…原型這個詞就是柏拉圖哲學中的形式(榮格:40)。
榮格又說“在柏拉圖那里原型被賦予了極高的價值,它被視為形而上的理念,視為理式和范型,而真實的東西卻被認為僅僅是這些理式的摹本。”(榮格:8)
柏拉圖的理念論與原型的深層聯系在于:原形或理念,都涉及事物的“本原”、“始基”。柏拉圖的天賦觀念論認為人在出生前已獲得關于真立即理念的的知識,但是人在降生后忘記了先前已獲得的知識,要靠感覺提供回憶的刺激以喚醒思想。學習就是回憶,回憶起理念世界中已經獲得的知識。
榮格認為原型是種類似于本能的行為模式,它是難以描述的,也不是人后天獲得的。對于原型的意識,需要借助于原始意象,在特定的情境下瞬間再現。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柏拉圖這種認為人的知識是天賦的、先天的觀念與后來榮格的理論中關于原始意象是祖先的精神遺留物的論點有一定的相通之處。榮格在弗洛伊德理論基礎上重新闡釋了“原型”概念并形成了以集體無意識為核心的原型理論。近一個多世紀以來,也就是在現代原型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演變過程中,原型理論受到現代人文科學的直接影響。這一切研究成果都為原型理論的生成和豐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催生著現代原型理論的生成。
柏拉圖哲學與原型理論還有一個重要聯系就是他的著名的“迷狂說”。柏拉圖曾說過:
迷狂是上天的恩賜,德爾斐的女預言家和多多那圣地的女祭司在迷狂的時候為希臘國家和個人獲取了那么多福澤,但若她們在清醒的狀態,那么她們就會所獲甚少或一無所獲。…迷狂還有第三種形式,源于詩神。若是沒有這種繆斯的迷狂,無論誰去敲詩歌的大門,追求使他能成為一名好詩人的技藝,都是不可能的。與那些迷狂的詩人和詩歌相比,他和她清醒時的作品都黯然無光。(柏拉圖:157)
而榮格認為“那些反復出現的原始意象,實際上是原型的自畫像。它在富有創造性的人身上顯得富有生氣,它在藝術家的幻覺中,在思想家的靈感中,在神秘主義者的內心深處昭示著自己。這種超個人的無意識……恰似一種到處蔓延、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的精神。”(榮格:306)
柏拉圖的“迷狂說”認為靈感是神秘的神靈憑附到詩人或藝術家身上使他們創造出偉大的文學作品。而靈感則是靈魂從前生帶來的回憶。這與榮格認為作家的創作是激活無意識的觀點是一致的。
需要指出的是,榮格在借用“原型”概念時,對以往的“原型”理論進行過梳理和分析。“在柏拉圖哲學中,原型作為形而上學的理念,作為樣板和范型,被賦予了很高的形而上的價值……中世紀哲學從圣· 奧古斯丁的時代一直到馬勒伯朗士和培根,在這方面一直立足于柏拉圖哲學的基礎。”爾后“從笛卡爾到馬勒伯朗士以來,‘理念’或原型的形而上價值逐漸被破壞了。它變成了‘思想’,變成了認識的內在條件……最后,康德把原型還原為有限的幾個知識范疇。……它把本能掩蓋在理性的斗篷下并把原型轉變為理念。在這樣的偽裝下,原型基本上已經無法辨認了。”(榮格:73)“我們是如此慣于運用傳統的、自名的概念,以致我們已經認識不到他們在多大程度上建立在知覺模式上。”(榮格:73)
榮格反對將原型過度的理性化、簡單化。他十分重視原型的感性內容,他的目的是要恢復知覺的原始意象,進而從原型角度解釋人的非理性。
二、原型概念
20世紀人文科學的重大發現之一是弗洛伊德對于無意識的發現。弗洛伊德在對精神病癥狀的長期觀察中發現,人的精神現象中,意識不但不是精神的全部,而且不是最主要的,在精神的深層,還有大量的或更重要的無意識領域。他認為無意識是來自個人早期經歷特別是童年生活中遭到壓抑的被遺忘了的心理內容,是人的創傷性經驗郁結的病理情結。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與個人的經歷有關,它屬于個人的,是具體的,是可以描述和分析的。
作為弗洛伊德的學生,榮格的早期思想受到弗洛伊德的直接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及對病例的長期觀察分析,榮格轉變了觀點,認為人性中存在某種比童年經驗更深邃的東西。他說:“這種個人無意識依賴于更深的一層,它并非來源于個體經驗,也不是從后天獲得的,而是先天就存在的。它應定名為集體無意識。選擇‘集體’一詞,是因為這部分無意識不是個別的,而是普遍的,它與個體心理相反,具備了所有地方和所有個人都有的、大體相似的內容和行為方式的。換句話說,由于他在所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在所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組成了一種超個體的共同的心理基礎,并且普遍地存在于我們每個人的身上。”(榮格:40)
榮格又解釋說:“集體無意識不是從個人那里發展來的,而是通過繼承和遺傳而來的,是由原型這種先存的形式構成的,原型只有通過后天的途徑才有可能為意識所知,它賦予一定的精神內容以明確的形式。”(榮格:40)在榮格看來,原型是集體無意識的重要內容,它始終是集體的而不是個人的,是種族的記憶而不是個人的經驗。這樣,從“無意識”到“集體無意識”,再到原型概念的運用,榮格至此已與弗洛伊德學說分道揚鑣,開創了現代原型理論較為完整的理論框架結構。
作為原型批評的扛鼎人物,加拿大學者諾斯羅普· 弗萊在的代表作《批評的剖析》中說:“原型是一種聯想群,與符號不同,它們是復雜可變的。在既定的語境之中,它們常常有大量特別的已知聯想物,這些聯想物都是可交際傳播的,因為特定文化中的大多數人都很熟悉它們。……某些原型深深地植根于傳統的聯想之中,幾乎無法將它們與那些聯想分開。”(弗萊:151)弗萊認為原型是“典型的即反復出現的意象”、“具有約定性的聯想群”(弗萊:291)最基本的文學原型就是神話,神話是一種形式結構的模型,各種文學類型無不是神化的延續和演變。
弗萊的原型概念主要是從文學作品中抽象得出的,他的貢獻在于他成功的把原型理論運用到了文學領域,對整個西方的文學經驗和批評實踐做出了獨特的、富有啟迪性的分類。
四、結語
榮格以“集體無意識”概念和心理原型理論奠定了他在20世紀人文科學中的杰出地位,其理論概念和觀點已被廣泛利用,且影響極大。一方面,榮格提出的“集體無意識”概念和“原型”術語被廣泛接受,運用于心理學、文學批評、宗教等領域;但另一方面,人們對何謂“集體無意識”和“原型”仍存在許多不明之處和理解上的差異。本文旨在闡明原型理論中基本的概念,追溯原型理論的生成根源及發展歷程,以求對原型理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把握。
參考文獻:
[1]程金武.《原型批判與重釋》,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2]榮格.《集體無意識的原型》,《榮格文集》馮川、蘇克譯. 改革出版社,1997
[3]柏拉圖.《柏拉圖全集》王曉朝譯,人民出版社,2003
[4]卡爾文·S·霍爾沃農·J·諾德拜.《榮格心理學綱要》張月譯,黃河文藝出版社,1987
[5]諾斯羅普·弗萊.《批評的剖析》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6 ]列維-斯特勞斯.《野性的思維》,商務印書館,1987
[7]理查德·諾爾.《榮格崇拜 一種有超凡魅力的運動的起源》,曾林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陳華,鄭州大學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