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余秋雨在散文中闡釋文化內涵的時候抓住了文化人格這個關鍵點,而更為重要的是他選取了一批失意文人來展示文化人格,在他們身上看到了華夏文明的精髓與核心
[關鍵詞]余秋雨;文化散文;失意文人
一、流放文人
余秋雨把他的目光與感情更多的投向了那些政治上失意的落難者與那片荒涼的土地。我覺得這些流放文人是最能代表中國文化中的悲劇情懷,這種悲劇已經超過了他們可以忍受的限度,試想一下,那是怎樣一個場景:前一刻還是錦衣玉食,斯文儒雅,后一刻卻因為講錯了哪句話或者是連自己也搞不清案情的“文字獄”成了犯人,與一大群株連者一起被發配。在這過程中,種種不幸都要用心靈去一點點消受,流放意味著政治、文化上的拋棄。余秋雨在文中說的好:“災難,對常人來說也就是災難而已,但對知識分子來說就不一樣了。當災難初臨時,他們比一般人更緊張,更痛苦,更缺少應付的能耐”。這個時候我們的文人怎么辦?關鍵時刻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我們的文人沒有讓整個民族失望。當這個關口度過之后,他們沒有選擇被文化所流放,而是更深刻的去探索人生與文化的內涵。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中,這些流放文人仍然沒有忘記作為知識分子的職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用自己平生所學、眼淚以及汗水把文明、開放灑向了這塊荒涼而原始的土地。可以這樣說,流放創造了一個獨特的精神世界,原本“政治意義上的流放者,卻成了文化意義上的占領者”。 余秋雨明晰地知道強權暴力將對手無寸鐵的文人施行什么樣的肉體攻擊,他必須讓這些流放文人以一種剛健、百折不撓的作為來與這種攻擊對抗。“天下之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在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從來被公眾認為是只會舞文弄墨的懦弱者,英雄不屬于文人,文人只有寫英雄的份。而余秋雨《流放者土地》卻終于以其滄桑悲憤的筆調,將歷史上真正的文人精神、文化精神給翻了個案,在這群人身上他看到了中國文人人格當中難得的“英雄精神”和錚錚鐵骨。
二、貶官文人
中國文化中極其奪目的一個部位可稱為“貶官文化”,貶官文化的造就來自一大批貶官文人。同時,中國文學的高峰也在貶官的過程中產生,屈原的被放逐有了《離騷》,柳宗元被貶永州,有了著名的《永州八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白居易的《琵琶行》都是產生于被貶途中,我們現在很多的文化遺跡也就是貶官行跡,貶官失了寵,孤零零的,悲劇意識就爬上了心頭。這些剛好跟余秋雨的散文模式相符,于是他再也不吝嗇自己的筆墨,不僅筆下貶官文人數量多,而且對他們的心理分析很到位。在眾多文人中,余秋雨重點選取了柳宗元和蘇軾。這些被貶文人是痛苦的,滿身的傷痛和失望,但不絕望,他們期盼著高高在上君主的一紙詔書,希望朝廷能有人力保自己,但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所謂“九五之尊”,他做出的決定豈容別人來加以干涉和改動。既然所有的希望都落空了,那剩下的就是反省和思考,這個時候才有心情和精力來關注自我,而文學精品也就在這樣的自我關注中產生。這是一種很矛盾的心態,從開始的“想做奴隸而不得”,到后來的“做真正的自己”。
三、隱逸文人
中國文人對于隱逸有著某種特殊的情結,失意是導致隱逸的重要原因,中國歷史上,除了魏晉南北朝那樣一個特殊的朝代,很少有文人會在自己政治上得勢時選擇隱逸。所以它對于中國文人人格的構建有著正面的作用,也帶來了許多負面的影響。在余秋雨的散文當中,他對隱逸文人有著自己的分類,所持態度截然不同。他所肯定的是這樣一種隱逸,因為失意,不得不逃離這樣一個政治場合,但是并沒有放棄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只不過依著自己的性情和才華去文學藝術的天地尋找一種理想的實現,比如李白。余秋雨偏愛李白,他把李白放在了中國最鼎盛時代的中心地位,從他寫作這些文化散文最原始的目的來看,他似乎在李白身上找到了歸宿點。李白身上具有中國文人傾羨的浪漫主義情懷,政治上的失意并沒有使他變得沉悶,而是帶著一腔詩情與殘山剩水一起去尋找大自然更廣闊的天地,這給文化人格注入不少的積極因素。對于這種隱逸者,余秋雨看重的并不是隱逸本身,而是隱逸背后旺盛的生命力。與之相對照的是那些隱逸文人在逍遙中的安逸,余秋雨持一種批評的態度。余秋雨對于文人有著比較高的要求,他把這樣的隱逸看作是對文化一種無目的的浪費。在《西湖夢》中,余秋雨對于這樣一個風景如畫,不知被古今多少文人稱頌的地方卻怎么也提不起贊嘆之情,因為這秀麗的山水埋葬了過多的才子、隱士。就連那歷來被無數文人引以自豪的白堤,蘇堤,他認為也只是兩道物化了的長堤而已。白居易,蘇東坡,作為那個時代的精神領袖,余秋雨認為他們本該在更大意義上去統領民族精神。
四、結論
在這群失意文人身上,余秋雨不斷反思出中國文人的文化人格和生命意識,真正健全的文化人格是個體精神上的堅毅與強大,這種強大是在任何困難都壓不跨的,同時也是不屈服的,但這并不是個人主義,必須有著一種為大多數人的幸福而付出和犧牲的情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參考文獻:
[1]倪華強.余秋雨散文散論[M].北京:知識出版社,1990
[2]王堯.知識分子話語轉換與余秋雨散文[J].當代作家評論,2000,(1)
[3]章培恒.中國文學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4]林非.散文的使命[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 李小芳(1985—),女,湖南邵陽人,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現當代文學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作家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