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空間批評主要涉及文學作品中的景觀和空間、空間的社會屬性、空間的文化屬性和空間的身份屬性,文本中的空間是一種多維意義的指涉系統。司各特在其作品《艾梵赫》中通過景觀空間、社會空間和個體空間的描寫表達對猶太人所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憐憫以及對猶太人在以基督教為主流宗教信仰下生存的憂慮。
[關鍵詞]空間批評;《艾梵赫》;猶太觀;景觀空間;社會空間;個體空間
一、引言
《艾梵赫》是一部中世紀恢弘的歷史畫卷,畫卷中的人物“總是負載著深刻的歷史內涵,他們的活動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時代的本質特征。(劉文榮 2007:38)” 《艾梵赫》這部作品通過對猶太商人艾薩克及女兒蕊貝卡不幸遭遇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猶太人所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憐憫以及對猶太人在以基督教為主流宗教信仰下生存的憂慮。
二、空間批評的基本理論
空間批評是20世紀80年代逐步形成的批評理論。空間批評源于文化地理學的發展,吸收了后現代的文化研究、身份認同等眾多的文藝理論,介入諸如身份、權利、話語、歷史、種族等眾多研究論題。空間批評還吸收了后現代主義的許多理論精髓。詹姆遜指出:“后現代主義現象最終的、最一般的特征,那就是,仿佛把一切都徹底空間化了,把思維、存在的經驗和文化的產品都空間化了(陳清橋等譯 1997:293)。”由此可見,空間批評將空間看做多種文化因素的集合,因此,在批評的過程中,將空間所蘊含的意義、象征、指涉系統所表達的國家權力、民族意識和文化歷史都挖掘出來是關鍵所在。
三、空間批評視角下司各特的猶太觀
(一) 猶太人的景觀空間
空間批評認為,在從景觀空間上挖掘文本的內涵時,不僅注重物質景觀,而且還要關注非物質景觀。非物質景觀包括人們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克郎指出:“任何一部小說均可能提供形式不同,甚至相左的感性認識對某一地區和某一國家的地理知識系統的了解。(楊淑華 宋慧敏譯 2003:55)”因此,在分析文學作品的過程中,不單是欣賞對物質景觀繪聲繪色的描寫,而且應該透過這些景觀的外貌,深入物質景觀的內部,去發現深層的思想內涵。
司各特在其作品《艾梵赫》中,為了表現猶太人地位低下以及對猶太人命運的同情,展現了猶太人被施舍、被救、被敲詐、被審判等不同的場景和畫面。在小說的第五章,為了表現基督教人眼中的“被厭棄的民族人”,作者花了不少筆墨去描寫艾薩克的出場:“……他披著一件樸素的打著許多褶子的赤色大氅……腳上穿的是一雙……他頭上戴的是一頂高高的四方形黃便帽……是當時規定給猶太人戴的……(劉尊祺,章益譯 2004:37)”這和對艾梅方丈的描寫截然不同:“……他的手指上……還違背了教規,戴著許多貴重的寶石……(劉尊祺,章益譯 2004:29)” 從上述描寫中我們不難發現,雖然猶太人艾薩克帶上“規定給猶太人戴的帽子”,還是要“哈著腰”,這和艾梅和尚是不能比的, 他不但“違背了教規”,還敢戴著“許多貴重的寶石”。
空間批評把景觀看作是一種空間隱喻,強調景觀的文化屬性,因此作品中眾多描寫猶太人出場的場景大都是為表現太人卑躬屈膝和顛沛流離。猶太人只能穿自己的服裝,甚至連帽子都是特有的,他們點頭哈腰、衣衫襤褸、林中遇盜、獄中被敲詐,這是猶太人獨有的景觀空間。
(二)猶太人的社會空間
社會空間是小說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物總是要走進社會,同社會進行交流,不同人物在社會交流中形成一部作品的社會空間(趙炎秋 2007:426)。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社會空間更主要的是各種信仰和思維的相互碰撞以及人們在交往過程中的距離標簽文化。基督教和猶太教有著不同的教義和產生的不同文化背景,自然猶太人和基督教徒在溝通的過程當中是有困難的
在小說的第五章,描寫了塞得利克在客廳接待客人的情形:“……只冷冷的點了點頭……相反當他投著羞澀和懇求的眼光挨著人們的座位走去,把坐在條案下首的每個人都瞥視一眼的時候……”(劉尊祺,章益譯 2004:37)。在第三十五章,作者還描寫了艾薩克來找總樞機救女兒的場景:“……當他來到離總樞機還有三碼遠的地方,波猛諾亞用他的禪杖擺動一下,示意給他不準前進……然后,他爬了起來,……表現出東方奴隸式的恭順……(劉尊祺,章益譯 2004:348)”
從上述引文中,不難發現,艾薩克和其他民族的人生活在兩個“世界”里。塞得利克雖然好客,但一遇到猶太人,只能“示意給他坐在條案的下端”;總樞機雖然大談特談維護教義,一看是猶太人來了,卻不屑與之交談:“波猛諾亞用他的禪杖擺動一下,示意給他不準前進”。 “條案的下端” 、“三碼遠的地方”這些空間距離栩栩如生地表現了猶太人的社會地位,在以基督教為主流文化的背景下,猶太人只能“鞠躬” 、“爬起來” 、“低著腦袋” 、“表現出奴隸式的恭順”,可以看得出猶太人和其他民族的“距離”被標簽化了,基督教徒是高高在上享有特權的,而猶太族只能奴顏婢膝,附庸他族。
(三)猶太人的個體空間
《艾梵赫》里猶太人的個體空間是指猶太人活動的場所及其個人處事的思維方式。
在第十章,是這樣描寫艾薩克和他的女兒及仆人暫住的富裕的猶太人別墅的一間房里的活動的:“……艾薩克這時在地板上踱來踱去……五十塊采荊一下就從我手里搶去了,而且是讓一個暴君的爪子搶去!” (劉尊祺,章益譯 2004:348)”從上文可以看出,艾薩克即便是在自己的“家里”,也是憂心忡忡,不是為自己的生意憂慮,而是時時刻刻為自己的財產提心掉膽,艾薩克的擔心的原因是自己的財產和安全無法得到保障,自己的財產即便連國王這樣一位有身份的人也可以采取手段“去搶”,更不用提其他良民了。
出:“……文化主體須將一種文化視為集體文化自我,將另一種文化為他者。……(陶家俊2006:465)”在基督教徒眼里,猶太人被“他者”化了,這一點可以從人們對艾薩克的稱呼得到證實:最客氣的要算“猶太人”,人們更多地當眾罵他“惡棍”、“不信上帝的狗”、“大肚子蜘蛛”等等。而“套話是形象的一個最小單位,它濃縮了一定時間內一個民族對異國的‘總的看法’??(林豐民 2004:123)”筆者認為,“他者”與“自我”在交往過程中,如果得不到有效調和,必然會發生碰撞,基督教徒由于長期對猶太存有偏見,不愿與猶太人平等往來:“……自然以后者(基督徒)對待猶太人的態度來說,他們本來就不值得猶太人的款待(劉尊祺,章益譯 2004:93)”,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艾薩克在和非猶太人交往時要小心謹慎,甚至和國王交往時都是半信半疑的態度。
四、結語
司各特在小說《艾梵赫》中,分別從景觀空間、社會空間和個人空間三個層次上描寫了猶太人生存的處境,表達了對猶太人所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憐憫以及對猶太人在以基督教為主流宗教信仰下生存的憂慮。景觀空間讓讀者可以窺見猶太人生存的外貌;社會空間讓讀者想象猶太人生存的現狀;個體空間讓讀者反思造成猶太人生存現狀的原因。總的來講,司各特在創作過程中將人物、自然、思想和空間有機地結合起來,挖掘景觀空間、社會空間和個人空間的文化屬性,使這三者互為補充,共同為表達主題服務。
參考文獻:
[1] 劉文榮.19 世紀英國小說史[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 38.
[2] 華特?司各特著,劉尊祺,章益譯.艾凡赫[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3] 趙炎秋 主編. 文學批評與實踐教程[G].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7.
[4]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遜. 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G] .張旭東編 陳清橋譯.上海:三聯書店,1997.
[5] [英]邁克·克朗. 文化地理學[G] . 楊淑華 宋慧敏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6] 陶家俊. 身份認同[G] . 趙一凡等編:《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7] 林豐民.一千零一夜中的東方形象與對他者的想象[J]. 外國文學研究,2004(2).
作者簡介:孟令維,男,鄭州大學2009級外語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