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舒婷崛起于20世紀70年代末的中國詩壇,她和同代人北島、顧城、梁小斌等以迥異于前人的詩風,在中國詩壇上掀起了一股“朦朧詩”大潮。
[關鍵詞] 舒婷;詩歌
她的詩復活了中國新詩中表達個人內心情感的那一條線索,或借助內心來映照外部世界的音影,或捕捉生活現象所激起的情感反應,而其中最優美的表現是傷感與激情情調的共鳴。正是由于這種“共鳴”,舒婷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她那個時代的青年從迷惘到沉思到沸騰的心理歷程,并能夠超越對一代人生活軌跡的記載,折射出一代又一代人生活的苦悶和歡樂,正如同她的詩中所寫到的:“深入所有心靈/進入所有年代。”
一、 鮮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一) 悲歡交融的自我
在舒婷的詩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常以充滿對立的形態出現,展示著悲歡交融的自我。從最初的《致大海》,到社會意識不斷增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再到帶有明顯自白色彩的《會唱歌的鳶尾花》,舒婷詩歌的抒情情調強烈地表現著傷感與激情共鳴的特點。當她對社會現實作出反應時,她既是“迷惘的我”,又是“沉思的我”和“沸騰的我”。迷惘,是因為悲壯。多少詩人懷想多少英雄贊嘆的大海曾把無數“沙灘上留下的足跡”和“向天邊揚起的風帆”埋葬,但作為“海的忠實的女兒”,她在狂濤中不會后退,而是感奮、歡樂和沸騰。“這個世界,有沉淪的痛苦,也有蘇醒的歡欣。”當思考自己的人生位置時,她的內心交織著孤寂的痛苦和驕傲:“多么寂寞我的影”、“多么驕傲我的心”。在《落葉》中,作者寫道:“我突然覺得:我是一片落葉/躺在黑暗的泥土里/風在為我舉行葬儀/我安詳地等待/那綠茸茸的夢/從我身上取得了第一線生機”,作者抓住了瞬間的感受,把落葉的傷感最終轉化成了“生機”,顯示了心理矛盾的激越斗爭。
(二)痛苦并快樂的身心
舒婷熱愛生活,但又能正視和思考生活中的種種苦痛。她長于自我情感律動的內省,善于在一些常常被人們漠視的常規現象中發現尖銳深刻的詩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這種發現寫得既富有思辯力量,又楚楚動人,體現了身心的痛苦和快樂。《船》寫一種“擱淺”的感覺,凝聚了作者很多的體驗,作者以船自喻,飛翔的靈魂被禁錮在自由的門檻。舒婷經常把意象成對地放在一起,這可以說是她矛盾情感的表面體現。在《雙桅船》中,成對出現的意象有:左翼/右翼,風暴/燈盞,你/我,航程/視線;霧/風,昨天/今天,岸/船,告別/相遇等等。我們也可以在別的詩里很容易地找出“雙桅”模式:大海/小船,橡樹/木棉,老松/岸柳,火/炭,樹/土等等。雙桅不是表示內心矛盾或感情復雜,而是渴望交流,期待友情,祈求溝通與理解,相信心靈的來往,說到底,是舒婷種種感情牽掛的流露與外化。雙桅很好地說明了舒婷詩對那種情感“共鳴”的特殊追求。
二、情景交融的立體畫面
(一)憂傷而執著的意象
朱光潛在《詩論》中說,“詩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舒婷詩的意象,大多與詩人生活的地域的自然景物有關。南方的海、島嶼、潮汐……,是詩的意象,是愛、憂傷的寄托。舒婷通過這些意象,表達了一種具體而震顫,一種帶著憂傷的熱愛。艾治平在《詩美》中說,“意象作為一個美學范疇,它融入了人的思想感情,經過了‘詩人感物’的過程。”這一特點,在舒婷的詩中表現得最為強烈的,便是《會唱歌的鳶尾花》。舒婷在這首詩的題記中寫道:“我的憂傷因為你的照耀/升起一圈淡淡的光輪。”她所要表達的對生活的那種憂傷的歌唱由此可見一斑。在詩中,作者“變”成了鳶尾花,在童年的街上“奔跑”、“嗚咽”,“走了很長一段歲月”。作者敘述的時間在成長,表達的感情也在成長。“靈魂像一片畫展中的田野/一渦兒一渦兒陽光/吸引我們向更深處走去/寂靜、充實、和諧。”然而,那種種的限制,“十字架”、“環形山”似乎不可御的重負和不可逾越的障礙。幸而有“燈”有“三角梅”,而且“我”有“你”舉起的“燈”,不怕流血,最終,“在那旗幟下/理想使痛苦光輝”,作者那種熱切而憂傷的愛,幽幽地生發開來,這種自由的意象和自由的色彩,是作者憂傷而執著地追求生活的真實寫照。
(二)含著幽怨的謳歌
舒婷的詩,給我們展示的是這樣一個神奇的詩與美的圖景:處處飄溢著人世間最優美、芳醇的情思,但出現你眼前的,卻又是在現實之中未曾領略的風光,它們有的來自并無光線與色彩的心靈世界,有的又似取自大自然的某一圖景。這些畫面,看似是一種單純的謳歌,但深深的蘊涵在她的詩歌中的,是一種浸透詩面的幽怨。《船》營造了一種無奈的、失敗的景象:荒涼的海灘上,一只破敗腐爛的小船。舒婷借以表達了自己的一種在苦難現實中疑慮憂憤的心理。“一只小船/不知什么緣故/傾斜的擱淺在/荒涼的礁岸上”,船的“油漆還沒有褪盡”,昭示著那曾經的夢依稀地存在著,可惜現實無情,“風帆已被折斷”,然而,在這種嚴酷的現實下,她也沒有放棄自己的信念,雖然“真摯的愛”,“將隨著船板一起腐爛”,“飛翔著的靈魂”,“將終身監禁在自由的門檻”,但她依然凝望“愛情穿過生死的界限/世紀的空間/交織著萬古常新的目光”。愛情在此得到升華,作者賦予其更廣闊的含義,顯現了一種對生活的詰問。這種思考,是每一個熱愛生活并真正在生活中作出努力的人都應該具備的。
總之,讀舒婷,我們總不愿將其與那種簡單的朦朧聯系起來,因為舒婷的詩歌往往帶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在她的作品中,我們能更多感受到的,是她忠于生活,在對生活的真切感受的基礎上洋溢出來的感徹人心,而又催人上進的感傷和激越。
作者簡介:張玉鳳,河南省開封市東京大道開封人民警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