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破除“假象”,求取真理,是認識的永恒目標,是實踐成功的前提。在哲學史上,不同的哲學家對假象的解釋是不同的。德國古典哲學的杰出代表黑格爾和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馬克思都對“假象”作過系統而深刻的論述。對兩位哲學大師的“假象”作一下比較,是件饒有興味的事情。本文對此作了粗淺嘗試。
[主題詞]假象;黑格爾;馬克思;比較
破除“假象”,求取真理,是認識的永恒目標,是實踐成功的前提。在哲學史上,不同的哲學家對假象的解釋是不同的。德國古典哲學的杰出代表黑格爾和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馬克思都對“假象”作過系統而深刻的論述。比較兩位哲學大師“假象”的異同,是件饒有興味的事情。
一、黑格爾的“假象”
黑格爾的“假象”,有以下三層涵義:(1)指非本質的東西。“假象”這一范疇是黑格爾本質論中最初的范疇,來自于其存在論中的存在。黑格爾認為,不可膚淺地把存在與本質抽象地對立起來,本質并非“單純的自身等同”,并非對存在的單純否定,而是揚棄,因而高于存在。而假象是什么呢?是存在被揚棄后的余留,是與本質相對立的范疇,是非本質的東西。黑格爾說:“從有發生出來的本質映現為與有對立;變個直接的有首先是非本質的。”(2)指無本質的存在。假象是非本質的東西,非本質也即無本質。在黑格爾看來,這并非同語反復,這里側重強調“存在”二字。假象是本質的最初階段。在這個階段,本質還沒有表現出來,只是在其自身中的“反映”,所以此時存在呈現為無本質的東西。也就是說,在映象階段,存在沒有反映本質,是“非本質的和不真實的”。它是虛幻的,但又與本質緊密聯系,不能脫離本質,因而它又是存在的。所以假象具有本質的否定的本性。假象作為本質的他物,并不是不依賴于本質,它沒有完全脫離本質,雖然有其獨立的一面,也隱藏著本質,這樣或那樣地表現著本質。但是,它又與本質不一致,甚至與本質相反,從否定的方面去表現本質。(3)指“直接的反思”或“反思的直接性”。假象與本質緊密相聯,二者又怎樣聯系?黑格爾認為:假象是“反思的直接性”,“反思”是指有“中介”的,即通過對立面來映現自己,而“直接性”卻是無中介的。“反思的直接性”就是有中介的直接性,這似乎又是矛盾的,有中介卻又無中介,假象卻恰恰包含了這樣的矛盾。假象是一種直接性,然而這種直接性是有“中介”的,這個中介是什么?筆者認為就是本質,假象是本質的表現,盡管這種表現是膚淺的、虛假的。
二、馬克思的“假象”
馬克思認為,假象是一種與本質對立最為明顯、最為突出的現象,是事物本質的顛倒的表現形式。假象作為一種特殊的現象,自然為本質所決定,是事物本質的表現。也就是說,假象與決定著、支配著它的本質,相互對立、相互矛盾。馬克思在某些地方還稱這種顛倒的形式為“無概念的形式”,即言其與反映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概念相矛盾,背離了概念。但假象又是本質的特殊的表現形式,就實質而言,它不是事物本質直接的,也不是本質的原初的表現形式,而是經過了若干層次的變換、轉化的形式。一般來說,事物本質最直接、最原初的表現形式,與本質基本上是一致的。隨著事物的不斷發展,此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隨之,這種原初形態也變得多樣化、復雜化,經過多環節、多層次的轉換之后,它與本質的關系變得越來越模糊,甚至差與本質大相徑庭。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轉化形式都形成假象了呢?也不是,關鍵在于轉化的過程。若轉化得不露痕跡,中介過程消失在轉化的結果之中,就并非假象;若轉化結果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似乎超離了形成它的本質性過程,就會形成假象。任何假象,它必定是本質的、經過曲折的中介過程的轉化形式。所以馬克思認為:人們不能因主觀上的認識具有片面性和偏差,就把假象推入到主觀世界。假象是事物發展到一定階段上的產物,其產生具有客觀必然性,盡管它是不合理的表現,但卻是客觀的存在,而不是主觀想像和主觀錯覺造成的。在此基礎上,馬克思還論述了假象與本質的關系,他認為,假象與本質“似乎”相矛盾,但從根本上來看,卻是一致的。這種一致性埋藏在表面的矛盾下面,經過了許多中介環節,但仍能表現出來。假象與本質的一致性在于:(1)假象是由本質的原初形式轉化而來的,它與原初形式盡管有相當大的不同,但卻存在一貫的邏輯聯系;(2)假象是本質的必然表現。在一定條件下,它還是本質規律的主要的正常的表現形式;(3)本質歸根到底規定著假象存在和變動的界限。不管假象如何相對獨立地游離于本質之外,但無論如何也超不出本質規定的界限。馬克思認為,經驗不能識別假象,打通由假象到本質的正確認識方法,就是馬克思所倡導和運用的科學抽象和歷史主義的方法。應對大量復雜的現象進行科學概括,找出事物規律的“純粹形態”,以此去說明、解釋和理解那些偏離規律的現象,不能反過來用背離規律的現象去直接說明規律。
三、對黑格爾“假象”與馬克思“假象”的評價
黑格爾對假象的論述包含有深刻的辯證法思想,列寧對黑格爾的這一思想給予了高度重視。關于假象是本質的表現這一點,列寧曾舉了一個例子,他說:“非本質的東西,假象的東西,表面的東西常常消失,不像‘本質’那樣‘扎實’,那樣‘穩固’。例如:河水的流動就是泡沫在上面,深流在下面。然而就連泡沫也是本質的表現。”這是對黑格爾思想的肯定。他又說:“假象的東西是本質的一個規定,本質的一個方面,本質的一個環節。本質具有某種假象。假象是本質自身在自身中的表現。”尤其黑格爾對于假象本身的兩個環節的論述,說明了假象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這一思想列寧是很重視的。他說:“假象是(1)存在著的無、非存在的東西。(2)作為環節的存在。”假象本身既是非存在,又是存在。它是虛幻的,但又是本質的映現,依賴于本質。假象存在著,但終究要被識破,發展到現象這個本質的另一個環節上,成為非存在。所以說,假象是非存在的存在,非本質的本質。關于假象是客觀的,列寧對此觀點以肯定的態度。他說:“是不是這樣的意思:假象也是客觀的,因為在假象中有客觀世界的一個方面?不僅本質是客觀的,而且假象也是客觀的。主觀的東西和客觀的東西的差別是存在的,可是這個差別也有自己的界限。”由此看來,列寧對黑格爾的思想給予了高度評價。
但是,黑格爾作為客觀唯心主義的代表和集大成者,創立的是一套純概念的體系,他把自己的體系建立在客觀唯心主義基礎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唯物主義基礎之上。他的體系是一系列的概念推演,而不是對現存事物或現實世界的概括、總結,但在這樣的概念推演中卻包含有深刻的辯證法思想。列寧在肯定和吸收黑格爾的合理思想的同時,并沒有忘記對黑格爾的批判和改造,把假象學說建立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形成了科學的假象學說。列寧認為,假象是事物本質的表現,是事物本質的一個方面、一個環節、和一個規定,假象是客觀的,假象一旦造成人們的錯覺后,也會具有主觀的一面,但是這個主觀性并不是假象本身所固有的,而是人們在沒有認識事物本質,未能識破假象之前成為主體認識,造成主體錯覺的一個因素。假象不是一個純概念,而在現實世界中存在。列寧關于假象學說是對黑格爾的繼承和發展,又是對黑格爾的批判和改造。
馬克思的假象概念是對黑格爾的批判繼承和新的發揮,但又不是黑格爾意義上的假象概念。馬克思的假象概念從其本質來看,指的實際上是與真現象相對立而存在的特殊現象。現象有真現象和假現象兩個部分,這兩個部分是互相對立、相互依賴的。假現象從否定的方面反映本質,真現象則從肯定的方面去映現本質。正由于假現象從否定的方面反映本質,所以給人往往以錯覺,造成錯誤。但是這個假現象不是主觀的,而是客觀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現象本身也不例外。真現象和假現象二者互相斗爭,從而使得事物的現象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變化發展的,但它的變化發展是依賴于事物本質發展的,不管它如何變化都不能超出其本質所規定的界限。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西方哲學原著宣讀[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寧.哲學筆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簡介:張麗桃(1966—),女,河北張北人,張家口廣播電視大學辦公室主任,講師,主要從事馬列主義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