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粹主義是一種廣泛存在的社會政治現象和思潮,但其概念本身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歧義性。本文對馬克思主義語境下的民粹主義的概念、理論進行梳理,特別是對民粹主義同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關系進行研究,以期對當代中國的政治研究能夠有參考和借鑒的意義。
[關鍵詞]民粹主義;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
“在尋求對民粹主義有一個完美恰當的解釋的過程中,充滿著各種錯覺和許多不盡如人意的東西,其結果并非總是令人滿意的。”①(保羅·塔格特語)作為一個概念,民粹主義已經被討論和研究了一個多世紀,卻至今難以形成一個較為清晰和統一的理論框架和基本定義,一代代學者和政治家們都試圖給民粹主義一個明確的界定,然而至今民粹主義仍然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甚至連一個嚴格意義上統一的稱謂也并不存在。我們看到的更多是世界各地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實踐,進而拼湊出了我們今天面對的民粹主義。
一、關于民粹主義的概念
由于歷史的原因,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的學者在完成這種從現象到概念的理論提煉時,就有著迥異的結果。總的來說,“民粹主義”的概念存在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上的民粹主義指的是一種社會思潮,其核心特征包括以下幾點:首先是對人民的“崇拜”。在廣義上的民粹主義者看來,“人民”一詞象征著某種高尚的群體道德,而民粹主義也有一種鮮明的特征,即對人民、民眾的極大推崇,“人民崇拜”成為了民粹主義的一個重要標簽。其次,很多時候民粹主義思潮的產生可以看作是一種對現代化危機的反映,因而民粹主義中包含了很多對現存政治體制的反抗,這種批判性和反抗性賦予了民粹主義很大的動力。再次,民粹主義作為一種政治策略,體現出一種以動員平民大眾參與政治進程為主要形式的特征。并且,在平民直接參與政治的過程中,往往容易滋生出大眾非理性的狂熱情緒,甚至產生了某種破壞性和反智主義傾向。
受政治實踐的具體情況差異決定,民粹主義的概念具有很強的復雜性和歧義性,因此對其進行范疇層面的界定就尤為重要,特別是在馬克思主義語境下的民粹主義概念。在馬克思主義的語境之中,民粹主義來源于俄國民粹派的政治運動:19世紀60年代,俄國精英知識分子發起了一場“到人民中去”的運動,從那以后,民粹主義以及民粹派的術語在世界范圍內得以傳播。同廣義上的民粹主義思想不同的是,俄國民粹主義在思想主張著重強調了在以村社農業為主體的俄國,存在一種繞過資本主義直接到達社會主義的可能性,這也就與美國的人民黨運動等民粹主義政治實踐有著很大不同。馬克思、列寧和毛澤東等馬克思主義者都針對這個意義上的民粹主義有過專門的論述,特別是列寧,對這種結合了俄國具體國情的民粹主義思潮有著深入的研究,并且經歷了一個從批判到肯定其中積極因素的過程,也為我們在馬克思主義語境中探討民粹主義提供了理論框架。在這個經過限定的概念中,民粹主義思想有以下幾種特征:
首先,在人民性上,俄國民粹主義同廣義上的民粹主義一樣信仰和崇拜人民。并且“人民”的概念在民粹派看來,基本上是指俄國社會中低層的農民和一部分的工人無產者。“到人民中去”的口號就是對這種人民崇拜的反映。其次,俄國民粹主義者把村社理想化,企圖通過利用村社中存在的某種社會主義精神,達到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目標。在民粹派看來,因此,俄國需要村社,在這種所有制下,能合理進行農業合作生產,而這,正是社會主義可能存在的基石。
更為重要的是,民粹主義在社會政治綱領方面特別強調俄國可以繞過資本主義道路,“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這一主張是以視村社為社會主義的天然土壤這一觀念出發的。俄國民粹派因其農民和小資產階級的階級屬性而對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社會有著天然的敵視,在這種主張的背后,俄國的落后反而被表述成為它的優勢。
二、民粹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關系
(一) 馬克思對民粹主義思想的認識
馬克思本人對于民粹主義的研究雖然在著作中少有提及,但其晚年正值俄國民粹派實踐的高潮,其對民粹主義的思考當是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的。依照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統一性概念的“人民”是不存在的,因為歷史是由各階級間的斗爭推動的,并且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每一種形式都是由“歷史必然性”決定的,是不可避免的。不過事實上,在晚年對俄國村社制度和民粹派實踐進行了認真的考察后,馬克思本人的態度變得謹慎,在價值層面上也希望俄國能夠避免“遭受資本主義制度所帶來的一切極端不幸的災難”②,以及“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切可怕的波折”③。馬克思甚至一度不再否定俄國村社具備向社會主義形態過渡的可能性,這體現在馬克思對米海洛夫斯基對其質疑的某些回應,以及后來回復查蘇利奇的信之中。在這一階段,馬克思基本上明確了《資本論》是針對西歐各國,而俄國的情況并不能片面套用,并且承認俄國的村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內在先進性。
當然,馬克思只是“走近”了民粹主義,而他不會“走進”民粹主義,更不會消失在民粹主義之中④。遺憾的是馬克思對經濟落后國家政治發展不同路徑的可能性的考察最終并沒有完成,但其晚年對民粹主義的關注為列寧主義和毛澤東主義中各自不同的革命模式埋下了種子。
(二) 列寧對民粹主義的批判
相對于馬克思,列寧作為俄國革命的領導者,對俄國民粹主義的研究更為深入。列寧在登上政治舞臺后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問題,他早年堅持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以必須要在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基礎上通過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斗爭來實現社會主義的角度對民粹主義進行了多次批判,即“俄國是個落后國家,不可能直接發動社會主義革命。”⑤總的來說,早年的列寧堅持正統馬克思主義(不包括馬克思晚年某些觀點的馬克思主義),加之政治斗爭的需要,他在俄國發展道路問題上與包括米海洛夫斯基在內的民粹派知識分子針鋒相對,但在文化傳承上又深受赫爾岑、車爾尼雪夫斯基等民粹派導師的影響。
1905年以后,隨著對俄國國情的重新認識,列寧開始重視和借鑒民粹主義思想,認為民粹主義理論包含著那個時代所能允許的最大限度的反農奴制斗爭的真諦,即“民粹主義的民主主義作為社會主義烏托邦是錯誤的,但是作為農民群眾的特殊的,有歷史局限性的民主主義斗爭的表現,卻是正確的,因為這種斗爭是資產階級改革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時是這一改革獲得全勝的條件”⑥。列寧還認識到社會主義可能會從落后的國家率先取得突破,也就是為俄國發展提供了另一種可能:跨越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階段,率先進入社會主義。這樣的觀點在當時受到了普列漢諾夫等馬克思主義者的批判,但列寧對此的解釋是他運用了馬克思主義中“更為具有決定意義東西,即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辯證法”⑦。列寧回避了俄國民粹派對民眾和知識分子對立關系的觀點,但在俄國社會發展道路的問題上批判地借鑒了民粹主義的某些觀點,并將之融入到了自己的學說之中,為俄國的社會主義革命提供了理論基礎。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在十月革命成功后極端復雜的歷史條件下,蘇俄實行了激進的戰時共產主義經濟政策,然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雖對戰爭勝利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本質上是冒進的,違背了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規律,忽略了社會主義過渡階段的長期性。因此,列寧制定了新經濟政策,應該說新經濟政策是列寧對俄國發展道路的一次正確修正,列寧主義根據俄國國情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進行了辯證的發展,這一點也對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理論的提出影響頗深。
(三)民粹主義對中國民主革命的影響以及同毛澤東思想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是與自由民主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等思想混雜在一起實現的,李大釗的早期思想就很受民粹主義影響,其著名的《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勝利》兩篇文章中就有體現,這兩篇文章在當時傳播甚廣,吸引了一大批青年學子,并且對很多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這其中也包括毛澤東。可以說,民粹主義確實滋養了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并且作為源頭深遠地影響了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過程。
毛澤東在抗日戰爭初期的1939年12月發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又在1940年1月發表《新民主主義論》,提出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取得勝利,包括抗日戰爭勝利后,不能變成資產階級專政的資本主義社會,但也不能馬上變成社會主義社會。關于毛澤東所創建的新民主主義理論同民粹主義是否產生瓜葛的問題,則是另一個值得深思的范疇。在這個問題上,胡繩的觀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依照胡繩的論述,至少從俄國民粹派試圖繞過資本主義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的維度考量,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非民粹主義的,是科學地結合了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這具體體現在毛澤東對民粹主義的幾次批判,包括毛澤東關于七大所講的“我們這樣肯定要廣泛地發展資本主義,是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對于這個問題,在我們黨內有些人相當長的時間里搞不清楚,存在一種民粹派的思想”⑧,還有1944年寫給博古的信中提到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礎是工廠(社會生產,公營的與私營的)與合作社,不是分散的個體經濟。分散的個體經濟——家庭農業與家庭手工業是封建社會的基礎,不是民主社會(舊民主,新民主,社會主義,一概在內)的基礎,這是馬克思主義區別于民粹主義的地方”⑨等論述。可見毛澤東本人在當時是警惕這種民粹主義思想的,認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本質在于在中國的國情下利用資本主義以發展社會主義,避免的是資產階級專政,而非資本主義經濟。可以說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列寧主義中具體國情具體分析的革命辯證法,為中國革命指出了一條新路,并且成功地按照這條道路奪取了革命的勝利。
三、結語
當前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和改革的關鍵時期,各種社會矛盾愈發凸顯,底層民眾積聚的不滿情緒得不到釋放和宣泄,各階層群體的訴求沒有制度性的表達空間,這樣的環境正是民粹主義滋生的溫床。因此,從引導和規避民粹主義思潮泛濫、選擇理性的發展道路這個維度上,執政者和民間力量如何在制度上繼續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革將顯得尤為重要,也是我們最終能否構建起政治文明、能否在這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道路上走穩走好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簡介:王馨偉(1989—),女,黑龍江大慶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從事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