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占茹
(廊坊師范學院圖書館,河北 廊坊 065000)
信息素養是一種高級的認知技能與能力,它同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一起,構成大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知識創新的基礎,它將成為評價人才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指標。因此,信息素養教育關系到大學生如何立足于信息化社會這一基本點。
美國是世界上較早研究和開展信息素養教育的國家,其對信息素養的關注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日本是亞洲較早重視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國家,對信息素養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處于歐洲的英國,致力于信息素養教育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我國對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起步較早但是發展緩慢,教育部于1984年就提出各高校應開設文獻檢索課,教授大學生如何利用圖書館,培養文獻檢索的能力。然而由于受“重技術輕素養”以及缺乏科學系統的培養模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使我國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遠不能滿足新的教育發展目標的需求,與國外發達國家的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亦有很大差距。本課題通過對河北省大學生信息素養的調查研究,分析查找存在的問題,提出符合我國國情的建設性意見,為新一輪的大學生教育課程改革提供信息。
本項目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形式來掌握河北省高校大學生信息素養狀況的原始數據和資料。調查方法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方式是發送郵件和面對面發放問卷,發放對象是本省具有代表性的12所高校在校本科生,共發放問卷1350份,歷時兩個月,回收有效問卷1290份,回收有效率是95.6%。絕大部分被調查對象對此調研工作給予理解和支持,對問卷問題認真作答,因此所得數據比較客觀、真實、可靠。
通過調查得知,由于目前大部分高校所開設的文獻檢索課為選修課,其中有個別高校停開此課,未選修過此課的學生對文獻檢索課聞所未聞。這種局面勢必造成學生的信息檢索能力較低,甚至有的同學連基本的檢索技能都不具備(見表1、表2),對于所在院校圖書館的館藏結構甚至也不了解。通過數據分析還可看出,對于所學文獻檢索課感興趣的學生只占19%,因此文獻檢索課的形式應不斷改進,以實踐為主,提高學生們的興趣。
由于文獻檢索課的未普及,導致能夠熟練使用文獻檢索的學生很少,只占9%。隨著知識的增長,在不斷地摸索中,高年級學生較低年級學生在文獻檢索方面的熟練程度有所提高。信息能力不足也造成獲取所需資料的效率下降,能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資料的學生只有10%,基本能找到所需資料的學生占76%,而14%的學生竟然無法滿足自己的信息需求。而實際上目前高校圖書館的館藏資源建設豐富,完全能滿足大學生學習及教師科研的需求。正是由于學生們信息檢索知識缺乏、信息能力較低以及不善于利用圖書館等原因,使得圖書館的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表3)。

表1 你對所學文獻檢索課是否感興趣

表2 你是否會文獻檢索

表3 你獲取信息最主要的障礙是什么
經調查分析,大學生有較強的信息自覺心理反應,能充分意識到自身潛在的信息需求,信息意識很強。在調查“信息在你的學習、生活中的作用”時,答“非常重要”的占92%,在問及“你是否贊成掌握信息是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時,答“非常贊成”的有95%。非常贊同將文獻檢索課設為必修課的占80%,從而看出學生們對于信息能力的自我提高意識是很強的。在問卷學生意見一欄里也可見他們的迫切心聲,要求“開設信息素養專門課程,開展圖書館培訓,提高信息能力”。
通過調查得知,大學生信息素養能力的提高多是依靠個人在學習實踐中的摸索,或是請教同學、老師。在查找信息遇到困難時,大多數學生采用的辦法是與同學討論,一部分同學是主觀判斷,求助咨詢圖書館員的學生只占19%。在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過程中,高校圖書館理應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調查結果顯示,圖書館所發揮的作用似乎是微不足道的。
大學生的信息道德主要看其在從事信息活動過程中能否遵循相關的信息道德行為規范。對于信息獲取和利用(知識產權)的相關政策、法律、法規的了解調查情況如下:36%的學生不了解,62%的學生了解一些,肯定回答“了解”的學生只占2%。正因為信息安全法律知識的缺乏,導致相當比例的學生在引用或轉載他人思想或成果時,不知如何標引以及規范標引,正因不知道引用他人著作超過多少屬于剽竊,故此常常大段“引用”。對于整個社會而言,普及信息法律知識的工作任重而道遠。“你對盜版信息資源的看法”一題,72%的學生認為“目前可以接受,如條件允許,我會支持正版”,如果國民收入水平提高,或是正版價格降至用戶可以接受的范圍,大多數人會支持正版,目前看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如有學生在備注里所注:“這是根據社會發展而定,不是個人所能決定的。”信息法律意識的淡薄成為一個社會問題,盜版信息產品在諸多集體、單位的泛濫使用足以說明此問題。大學生信息道德的提升應從教育入手,在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中逐步得到提高。
問卷調查中附帶一小部分關于校園信息化建設情況的問題,如:校內上網網速如何?答案中68%回答是很慢,32%是時快時慢,回答網速很快的幾乎為零。“使用校內電子閱覽室機位是否寬松?”其中認為較寬松的占56%,認為擁擠需排隊進入的占44%。可見,目前高校校園網的網速實在令人堪憂,高校校園信息化建設硬件情況亟待提高。在問及“你平時去何處上網”時,有相當比例的學生是去校外或校內網吧上網。網吧的環境安全系數較低,不宜大學生進入。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科協相繼進行了5次公眾科學素養調查,并與美國進行了比較,中美兩國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分別為0.3%和6.9%;2003年中美兩國公眾科學素養的比例分別上升至1.98%和17%,絕對差距還在繼續擴大。[1]信息素養教育在美國的順利開展,主要得益于一些國家級信息素養協會、權威機構和其他各級相關圖書館協會的統籌規劃與協調管理。信息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在國際范圍內已經形成共識,但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個全國性的組織出面牽頭,相關信息素養教育的全國性學術組織與各專業分會間缺乏交流與協作。
我國高校教育管理者及相關主管部門要將信息素養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一個更高層面,將信息素養教育納入到學科建設的總體戰略規劃中,站在更高層次來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很多信息素養課程需要專業學科教師和圖書館員的通力合作,共同來設計和規劃課程內容和方法,因此這需要高校管理者制定明確的權責規定,提高教師及圖書館員的信息素養與教學能力,并使相應硬件軟件設施得以充足運行。
高校圖書館依托文獻資源、設施等優勢,應成為全校師生提高信息素養的主要教育陣地,為將信息素養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一個更高層面,以更加有效地推進信息素養教育,建議高校圖書館應增設信息素養培訓中心,由信息素養較高的館員專職或兼職組成。負責設計開發信息素養教學方案,制定培訓計劃,講授專門的信息素養課程,及適合不同用戶層次的專題講座或培訓班。采取現場授課與遠程教育相結合、團體培訓及個別輔導相結合的多元方式,并與學科教師合作,參與課程建設、信息素養評估等活動。高校圖書館要加強人力資源建設,吸引相關專業的博士、碩士來圖書館工作,定期對全體館員進行培訓,提高整體信息素養水平,為高校信息素質教育提供根本的保障。
高等院校將文獻檢索課列入教學課程體系已有近20年的歷史,但如今將之作為必修課開設的學校卻不多,大部分高校將之僅作為選修課,甚至有的高校竟未開設此課。由于缺乏必要的宣傳及對信息重要性的認識,選修此課的學生為數不多,這種蜻蜓點水式的信息教育起不到實質性作用,很難保證人才培養目標中對信息能力規定的落實。因此應將信息素養教育設為大一學生必修課程,由具有教師資格證的圖書館員來完成授課。通過此種教育模式,可使學生具備一些基礎的信息素養知識與技能。
由于大學生數量的龐大,可采用網絡信息素養教學模式。目前,利用網絡進行信息素養教學已成為很多國家大學圖書館用戶教育的主要方式,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方面都形成了特色。[2]大學生通過網絡信息素養課程進行自學,學習結束時經過專門測試系統進行網上測試,成績合格方可通過。這種信息素養教育方式可以達到很好的普及性。網絡信息素養教學模式也必將成為我國信息素養教學的發展趨勢。
信息素養教育與大學生的專業學科教育相互滲透融合的教學模式,有學者稱之為課程整合模式,或合作教學模式。國外教學實踐證明,最理想的信息素養教學方式是信息素養教育與大學生的專業學科教育相互滲透融合式教學,使學生既學到了專業知識又提高了信息素養,同時較高的信息素養又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學業。[3]
經過大學一年級文獻檢索必修課的教育,使學生具備基本的信息檢索技術與能力,進入高年級后,要結合專業特點來進行信息素養的培養。在各門專業課的學習過程中,信息素養教育應由淺入深地滲透到各個教學環節中,它不是任何一門獨立學科的學習目標或學習結果,而是一種累積式的結果。信息素養與大學生專業學科教育相互滲透融合的教學模式,一方面可以利用信息技能幫助大學生形成關于學科知識體系的整體性認識,養成深刻理解和靈活運用學科知識的能力,促進自學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又可以讓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信息檢索、評價、利用與交流的技能,增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合作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
國際圖聯IFLA《信息素養評估指南》指出:最重要的問題是要明確評估學生學到了什么,或者參與者對學習的感受。2000年美國ACRL(高等教育圖書研究協會)通過“美國高等教育信息素養能力標準”,其各項指標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系統性,澳大利亞以此標準作為本國的信息素養標準,英國也部分采用。我國圖工委信息素質教育工作組于2008年4月提出了“高校大學生信息素質指標體系”(討論稿),這為高校實施信息素質教育和評價人才綜合素質提供了重要指標和依據。
依據高校信息素養能力指標評估體系,將評估指標轉化為易于操作的測試問題,設計量化的評分體系,實施信息素養認證考試,以此來加強學生的信息素養教育。認證考試對提高教與學的效果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通過考試可了解學生的收獲是否達到預期目標,所采用的教學方式是否有效。
筆者雖以河北省大學生為調查研究樣本,但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目前我國大學生的信息素養狀況,因為存在的這些問題帶有普遍性、共通性。大學期間良好信息素養的養成,對大學生形成持久學習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大學生下一階段的深造、就業、創業等都能奠定有力基礎。大學生是信息時代國家信息能力的骨干力量,他們的信息素養程度直接關系到我國信息社會發展的潛力和后勁,因此,在推行素質教育改革進程中,對高校信息素養教育的改革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意義,有待專家學者在此領域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與實踐。
[1] 張厚生,袁曦臨.信息素養[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
[2] 張靜波等.信息素養能力與教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3] 王曉力.國外信息素養教育.大學圖書館學報[J].2009(1):92-96.
[4] 徐曉琳,熊建萍.高校信息素養課程設計[J].圖書館學研究,2008(1):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