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光 ,李 菲
(1.武漢大學 經管學院,武漢 430072;2.華中農業大學 經管學院,武漢 430070;3.湖北第二師范學院 經管學院,武漢 430205)
作為產業空間集聚的表現形式,行業專業化是指行業在不同地理空間之間的集聚與分散。對產業空間分布不平衡現象的解釋一直以來都是經濟學界所關注的核心問題,隨著20世紀90年代新經濟地理學的興起,對產業空間分布測度的文獻不斷涌現。Krugman(1991)首次采用空間基尼系數對美國3位數制造業行業的專業化程度進行了測度[1]。這之后,國內很多學者都借鑒空間基尼系數,并輔以集中度、Hoover系數、地理集中指數等指標,對制造業行業專業化進行分析[2]~[5]。但基尼系數對行業專業化進行測度時,抽象掉了不同區域間的距離這一重要因素,其測度結果與現實存在著一定的誤差。因此,一種納入了空間維度,考慮到不同區域歐式距離的新的測度方法——SP指數法,開始在相關文獻中出現,被用來對產業的空間不平衡性進行測度[6]。
本文將以武漢城市圈為研究對象,以城市圈地級市和省轄市為研究的基本單元,采用SP指數,結合集中度指標,對2000~2007年間武漢城市圈制造業行業專業化水平進行詳細的分析。
本文采用SP指數對武漢城市圈制造業行業的空間不平衡性進行測度。同時,為判斷行業不平衡的區位特征,引入集中度指標,全方位考察制造業行業空間分布及變化情況。
相對于基尼系數等指標,SP指數值不僅決定于兩個地區各自的市場份額大小,更取決于兩個地區間的距離。該指數彌補了行業空間基尼系數等指標忽視行業空間距離的缺陷。SP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行業集中度指標是借鑒產業組織理論中企業市場集中度的指標CRn來衡量行業在空間的集中程度,即用某行業規模最大的幾個地區的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數占整個區域該行業的從業人員份額對集中度進行衡量,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n為某行業規模最大的前幾個城市數,在本文中,選擇規模最大的前3位城市行業的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數(X)。
本文對武漢城市圈各城市2000~200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制造業行業專業化水平進行測度,研究的數據來自武漢城市圈各城市歷年的統計年鑒(2000~2008年),對于個別城市的統計年鑒中缺失的數據,采取內插值法等統計學方法進行處理①所缺失的數據有咸寧市2000年缺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數,2003年缺企業單位數和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數;孝感市缺2002、2003年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數;黃石市缺2006、2007年企業單位數。。
由于統計局從2003年開始采用新的行業分類并用于2002年的數據統計中,即《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GB/T 4754~2002),本文為了保持前后年份行業的一致性,將通用設備制造業和專用設備制造業合并為機械制造業,將食品加工業和食品制造業合并為食品加工與制造業。同時,根據武漢城市圈制造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并結合各城市現有統計年鑒數據統計的完整性和可得性,選取了另外17個行業,這些行業的分類標準在修訂后前后基本沒有改動。所選取的行業及代碼見表1。
無論是采用SP指數,還是集中度指標,由于行業集聚而導致的行業專業化實際上是生產與人口分布在特定地區集聚的反映,因此既可以使用就業數據,也可以使用產出數據。本文參照國內外大多數學者的相關研究,結合武漢城市圈制造業發展的實際,采用各城市規模以上企業的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數這一指標,對武漢城市圈制造業行業專業化程度進行研究。
在對SP指數進行計算時,各城市間的歐式直線距離,使用武漢市勘測設計研究院2008年編制的比例尺為1:950000的武漢城市圈地圖,并采用Mapinfo軟件計算整理而得。
根據SP指數的計算公式(1),對武漢城市圈2000~2007年間制造業19個行業的SP指數進行了測算,其結果見表2。
從表2中可以看出武漢城市圈制造業行業具有如下特點:
(1)從2000~2007年間SP指數變化來看,行業均值從2000年的0.5619下降到 2007年的0.5501,年均下降了0.3027%,而19個行業中年均增長率上升的有9個,下降的則有10個。這就表明,考察期間,制造業行業整體上在空間是趨于集中的,但空間集聚和發散的行業個數基本相當。
(2)從各行業來看,空間趨于分散的9個行業中(即SP指數值年均增長率為正),除醫藥制造業屬于高技術型行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延壓和機械制造業屬于中技術行業外,其它都屬于資源型和低技術行業②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在《工業發展報告2002/2003》中,從技術含量高低的角度將制造業各行業分為四類,分別是資源型產業、低技術產業、中技術產業和高技術產業。。而與之相對,在空間布局中趨于集聚的10個行業中(即SP指數值年均增長率為負),除造紙及紙制品業屬于資源型行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和金屬制品業屬于低技術行業外,其它7個行業都屬于中、高技術行業。這表明武漢城市圈資源型和低技術行業在空間總體上趨于分散,而中高技術行業在空間分布中是趨于集聚的。
(3)與大多數中高技術型行業在空間的集聚度較高,且集聚程度在不斷加強不同,屬于高技術行業的醫藥制造業,沒有表現出集聚的特性,而且在空間是趨于分散的。這一現象的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各市政府在該行業上的地方保護和重復建設,多個城市都將醫藥制造業作為城市的支柱產業而大力發展,因此行業的集聚度低。
(4)從2007年19個行業SP指數值大小的排序來看,指數值最小、行業集聚程度最高的行業依次為:通訊設備、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延壓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和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這些都是中高技術行業。表明中高技術行業的空間集聚程度高,集聚現象明顯。相反,指數值較大,行業空間分布較為分散的行業為: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紡織業,橡膠制品業和食品加工和制造業,都屬于資源型或低技術行業,表明資源型和低技術行業在空間分布較為分散,集聚程度較低。
為了更加詳細地分析武漢城市圈制造業在各城市空間分布及其變動情況,首先對2000~2007年期間19個行業的集中度CR3進行計算,結果見表3。
從表3中可以看出,武漢城市圈制造業19個行業集中度CR3具有如下幾個特征:
(1)整體上,19個行業的集中度 CR3都較高,歷年 CR3的算術平均值,均超過了74%。考察期間,CR3最高值達到了98.40%(2003年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最小值也達到了50.14%(2000年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
(2)考察期間,總體上集中度CR3年均增長率的算術平均值為正(0.0055%),這與SP指數值的總體變動趨勢相同,說明了該城市圈制造業前3位城市的空間集中度也是增加的。而從19個行業來看,期間集中度CR3年均增長率增加的有9個,而減少的則有10個,集中度增加和減少的行業基本相當,也與前面對19行業SP指數值的計算結果基本相同,兩者之間有較強的相關性。
(3)從2007年19個行業集中度CR3值的大小排名來看,集中度較高的行業,如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通訊設備、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等等,都是屬于中高技術行業。而與之相對,處于最后幾位、集中度較小的行業,如紡織服裝,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橡膠制品業,紡織業以及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等等,都是屬于資源型或者低技術的行業。這和SP指數值分析得出的結論完全一致,制造業行業空間集中度同樣也表現出了中高技術行業在空間向少數城市集中,而低技術和資源型行業則相對分散的特征。
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給出了2000年、2004年和2007年各制造業行業規模排在前3位的城市分布情況,進一步對各城市制造業行業空間布局和變化進行分析,結果見表4。
表4中可以看出制造業19個行業在空間分布具有如下特征:
(1)除少數行業外,絕大多數制造行業集聚地的前3位都集中在武漢市、黃石市、孝感市、黃岡市四個地區③這4市中,武漢市和黃石市制造業相對集中,經濟也比較發達。而孝感市和黃岡市則因為區域面積較大,其制造業企業數也就相應地較多。。以2007年為例,上述四個城市的上榜次數分別為19、7、11、8,占到總上榜次數的78.95%。
(2)武漢市、黃石市、孝感市、黃岡市4個城市的上榜次數,盡管所占比重在3個年份中都較大,但其累計上榜的次數有所減少,并趨于穩定,表明制造業盡管在這4個城市的集中度較高,但所占比重有所減少。4市累計上榜次數,從2000年的50次,到2004年的44次,再到2007年的45次。相應地,另外5個城市其上榜次數則大多有所增加。如鄂州市,從2000年的1次,增加到2007年的4次,潛江市從0次增加到2次,咸寧市從1次增加到3次。但仙桃市從2000年的5次減少到2007年的3次,而天門市在所考察的3個年份中,均沒有上榜。

表1 樣本選取的19個制造業二位數行業及代碼

表2 2000~2007年武漢城市圈各城市制造業行業SP指數

表3 武漢城市圈制造業19個行業CR3值(2000~2007) (單位:%)

表4 武漢城市圈19個制造行業規模排名前3位的城市分布
(3)從上榜次數較少的5個城市2007年的規模排名來看(其中,天門市沒有上榜),這些城市上榜的通常是資源型行業和中低技術行業。如鄂州市的橡膠制品業、金屬制品業等,潛江市的紡織服裝、鞋、帽制品業、有色金屬等,仙桃市的食品加工及制造業、紡織業等,咸寧市的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等。但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仙桃市的醫藥制造業榜上有名,同時鄂州市的機械制造業等也開始上榜,說明一些中高技術的行業也開始向制造業相對落后的城市轉移。
本文采用SP指數,結合集中度指標,對武漢城市圈制造業行業專業化程度進行了測度。結果表明:在2000年到2007年間,無論是SP指數值,還是集中度指標的測度都證明了城市圈制造業行業整體上趨于集中。但從所考察的19個行業看,趨于集中和分散的行業數大體相當。進一步分析發現,趨于分散的行業大多為資源型和低技術行業,而絕大多數中高技術行業在空間上的集聚現象明顯。同時,從2007年的橫截面SP指數和集中度值都可以發現,中高技術行業的在空間上更為集中,而資源型和低技術行業則更為分散。而從行業在各城市的分布可以發現,整體上武漢、黃石、黃岡和孝感4市產業集聚較多,并且從行業的技術含量看,整個城市圈空間形成了以上述4市為 “中心”,另外5市為“外圍”的制造業行業“中心—外圍”結構。
由此看來,盡管武漢城市圈制造業行業的集聚程度較高,產業集聚現象明顯,但這種集聚的分工和專業化程度不高,整個城市圈還沒有形成科學完善的分工體系。要加快武漢城市圈制造業一體化的步伐,必須優化制造業資源配置,在優勢地區集聚式發展優勢產業,推動行業向最具有發展優勢的地區流動、集聚,逐步在城市圈內形成若干優勢產業的主要集聚區。同時,在空間上,建設以武漢為中心的制造業地區高地,帶動地區產業發展,大力發展高新技術行業,不斷加快制造業行業升級的步伐,并將一般性的制造業向周邊轉移延伸,與周邊形成分工配套體系。周邊城市則要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推進資源整合與產業發展,在發揮各自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加大和武漢市制造業對接的力度,并加強區內各城市間的產業合作,推動地區創新體系建設,強化動態制造業競爭優勢。
[1]Krugman P.Increasing Ru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3).
[2]梁琦.中國工業的區位基尼系數——兼論外商直接投資對制造業集聚的影響[J].統計研究,2003,(9).
[3]白重恩,杜穎娟,陶志剛.地方保護主義及產業地區集中度的決定因素與變動趨勢[J].經濟研究,2004,(4).
[4]文玫.中國工業在地區上的重新定位和集聚[J].經濟研究,2004,(2).
[5]張同升,梁進社,送金平.中國制造業省區分布的集中與分散研究[J].經濟地理,2005,(3).
[6]范劍勇.市場一體化、地區專業化與產業集聚趨勢——兼談對地區差距的影響[J].中國社會科學,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