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珍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重慶 400050)
史旗凱(2007)在其發表的《工業企業診斷的三角模型》中曾經提出:
企業管理效率=銷售利潤/管理成本=(收入-管理成本-費用成本)/(總成本-費用成本)
同時結合投資時間長短和籌資數量來從一個時間段上判定企業管理效率的高低。本文認為,這種判定方法比較簡單實用,能夠迅速的為大多數企業管理者所接受。但是此法太過籠統,不能很好的揭示管理效率與成本費用利潤率以及利潤/管理費用比率的關系。
本文假設如下變量:
(1)企業總成本只包括生產成本和管理成本沒,其他成本忽略不計。
(2)針對某個時間段內的管理效率分析,并且在時間段內的經營業務成本構成無太大變化。例如在本文實證研究中,采用2006年1-9月的數據。
(3)社會環境和金融環境穩定,CPI及原材料價格變化幅度可以忽略。
模型中各個變量定義為:
C1-----管理成本費用
C2-----生產成本費用
P------銷售利潤率
E1------管理效率
E2------生產效率(成本費用利潤率)
R------銷售收入
那么有:


所以管理效率可表示為:

而生產效率為:

將(4)代入(3),得到:

前文已經建立企業管理效率評價模型,但是在企業管理實際中,作為決策層來說更重要的是需要一種簡單實用的評價,不需要輸入太多的數據和參數,就可以輕松的得到管理效率評價。
前提:在某一時間段內,可以假設管理費用與生產費用比率是固定的銷售利潤率變化幅度微乎其微。
這樣本文對(5)式進行歸納總結。

這樣,就可以利用財務報表中的成本費用利潤率指標數據和管理效率指標數據對(6)進行參數估計。其中a,b,c為待預測常數。
本文運用推導出的企業管理效率模型,結合本企業歷史數據,計算中國A集團及各子公司的企業管理效率。數據來源為2006年10月某集團財務部下達的財務動態文件。具體運算結果為表1。
由表1就可以得到A集團在2006年1~9月這個階段單位總體及23個子單位的管理效率。同時結合表1,有以下結論:(1)中國A集團總體管理效率不是很高(44.67%),其經濟含義表示增加1個單位的管理經費投入,只能帶來44.67%單位的利潤率增長。(2)各子單位的管理水平差距較大。從表1可以看出,其管理效率的跨度從-198.8%~253.45%。其中最高的是 CS-(11)子公司的 253.45%,最低為代碼(17)的-198.8%。(3)虧損企業數量過多,23家子公司中有7家虧損;贏利企業中有6家屬于微少贏利,管理效率為正的企業中有5家沒達到100個百分點。

表1 A集團各子公司管理效率值

表2 DEA法下的管理效率評價值
同理也可以對管理效率評價模型進行參數估計及預測。運用SPSS軟件,通過OLS最小二乘回歸(橫截面上的回歸),值得說明的是:在進行回歸前,需要對兩組數據進行單排序。可得到管理效率(e1)與成本費用利潤率(e2)之間的函數關系為:

由于對于一個企業來說,特別是大型企業和國有企業,在某一跨度不大的時間段,其經營的戰略人員素質和組織流程管理投入/生產投入比例是相對不變的。所以可進一步假設銷售利潤率的變化也是比較小的。針對A集團實際,可以認定2006年1-9月間銷售利潤率保持在某1個水平左右,并且管理費用與生產費用比例也保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左右。所以本模型在這里是比較適用的。那么如果一個企業在某時期內沒有發生大的結構上或者戰略上的變化時候,在后面的一段時間中,此模型的預測是具有效果的,如這里A集團,2006年10月-2007年4月期間,仍然可以用此模型來計算管理效率。
為了使三角模型對企業管理效率評價的結果有參照,DEA分析則非常必要。采用LINDO6.0軟件按照DEA原理對A集團總部及23個子公司的管理效率進行測度。投入指標為管理費用和成本費用,產出指標為銷售利潤率和成本費用利潤率。
DEA模型概述:假設有n個受評估的決策單位(Decision Making Unit;DMU),各使用 m 種投入要素 xij(j=1,……,m),生產 s種產出 yir(r=1,……,s)(xij≥,yir≥0)。 而 Charnes,Cooper and Rhode(1978)對多投入、多產出的狀況建立ur、vj投入產出系數(virtual multiplier)形成模型,結果作為決策單位效率評價指標h0(u,v),可以為CCR形式(ratio form):

ur,vj≥0,i=1,……,n,j=1,……,m,r=1,……,s
用LINDO求解,如能達到minQ=1,故DEA有效。且從SLACK OR SURPLUS和DUAL PRICES變量上來看,無資源剩余和潛在產出,配置為合理。
得到24個單位的企業管理效率。結果如下:
根據DEA所得出的表2,比較了公司總部與子公司管理的相對有效性,得出以下結論。
(1)“樣本企業”榜樣的樹立。上述基層行中,CS-10、CS-11和CS-16子公司的DMU值均為1,屬于效率狀態。效率值>0.8的共有5家,表明處于相對效率狀態。其余15家子公司的DMU明顯處于劣效率狀態。集團公司整體效率值為0.69,峰度為3.6355,為高窄峰。偏度為-0.065,具有左偏性,這也印證了“榜樣企業”的存在,說明集團內部子公司之間管理水平存在較大的層次性差異。企業面臨著市場環境不斷變幻的問題,如果在復雜的經濟現象中提煉出一種具有價值的參考系,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根據DEA的效率評價,可以確定在特定時段內的參考樣本,以便整個系統向著一個好的方向發展。
(2)為企業管理水平的持續改進提供方向性指導。23家子公司中除CS-10在規模和投入上的效率均為1外,其余均存在著邊際產出遞增,即增加1單位的管理成本帶來的效率比現存的收益/成本比例要高,因此增加管理費用而相應提高收益。如集團公司整體的對于管理費用需要增加0.012658個百分點,存在管理費用增加的 “影子價格”為0.333333。(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不顯示LINDO具體分析結果)。
目前,針對企業生產效率、科技效率的研究成果非常多,也相對比較成熟,特別是在定量分析上,有很多可借鑒的方法,例如SFA前沿隨即效率、DEA數據包羅法、AHP層次分析法等等。但是在管理效率的定量研究上,國內相比國外比較缺乏,更重要的是,如何設計出一套能被企業管理者迅速理解和接收的管理效率評價方法是重中之重。所以本文在參閱前人有關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模型推導建立了一個較為人所理解的管理效率評價模型,并通過A集團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了A集團公司各子公司的管理效率高低。希望本文所介紹的簡單模型能被實際用于企業的管理效率評價中,當然由于管理效率評價的復雜性,簡單的幾個指標是遠遠不夠的,所以這是本研究所需要改進的。
[1]史旗凱.工業企業診斷中的三角模型[J].統計與決策,2007,(5).
[2]高鐵梅.計量經濟學及EVIEWS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3]王卓.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我國工業企業效率評價[J].科學管理研究,2007,(6).
[4]許曉明,周旭輝.基于管理效率的民營企業內部管理模式選擇[J].2008,(7).
[5]田為厚,張金祿.電力上市公司企業管理效率研究[J].2007,(3).
[6]章定煊.上市建設公司績效評估與影響因素探討[C].臺灣住宅學會第10屆年會論文集.
[6]Cooper,W.W.,L.M.Seiford,K.Tone.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A Comprehensive Text with Models,Applications,References and DEA-Solver Software[M].Dordrech: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7.
[7]Charnes,A,Cooper,W,W,Rhodes,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