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璐 洪 莉 付 瓊 李秉樞 戚小英 任 艷
生存質量(Quality of Life,QOL)是一種主觀感受,與個體健康狀況、自身價值觀、人生觀及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密切相關[1]。宮頸癌是嚴重威脅婦女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戰勝疾病、延長生命,并保持良好的生活質量已被社會廣泛關注。宮頸癌手術和放療、化療均會引起患者身體、生理、精神狀態變化,從而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本文對72例宮頸癌患者進行治療前、手術后1周、放化療期間及治療后3個月生存質量相關指標調查分析,旨在為實施針對性治療提供資料,以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及程度,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選擇2008年9月~2009年12月在本院婦產科手術住院,已生育且符合病理診斷標準[2]的72例宮頸癌患者,年齡最大 76歲,最小 28歲,平均年齡49.5歲。60歲以上30例,40~59歲22例,<40歲20例,平均住院日17±7天。根據國際婦產科協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腫瘤分期標準[3]進行臨床分期:Ⅰ期14例,Ⅱa期25例,Ⅱb期 11例,Ⅲ期22例。納入標準:(1)經宮頸刮片及活檢確認為宮頸癌;(2)無嚴重的內、外科合并癥,無精神疾病及認知障礙;(3)同意參加本次調查。排除標準:(1)僅作全子宮切除術或宮頸錐切術的Ⅰa1期宮頸癌患者;(2)有智力或認知障礙者;(3)術前有嚴重基礎疾病者。根據臨床分期、患者年齡、全身情況等制定治療措施。在接受調查的患者中,符合手術指征[4]的早期(Ⅰa2期~Ⅱa期)患者全部接受(次)廣泛性子宮切除及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放化療與否根據術后病檢結果而定),中晚期(Ⅱb-Ⅳ期)患者接受放療或(和)化療。
采用宮頸癌患者生存質量調查表[5],分別在治療前1天、手術后1周、放化療期間和治療后3個月進行測評。調查表由筆者發放,術后1周、放化療期間由醫務人員檢查及詢問,由筆者現場逐項填寫,治療后3個月的調查于患者復查時進行或電話隨訪。內容包括:傷口疼痛、腹脹、食欲、嘔吐、睡眠、頭痛、乏力、精神狀態、身體活動、生活狀況、家屬配合、同事理解等12項指標,按1~5級評分法[6]統計生存質量總分及單項分值。總分≤20分為極差,21~30分為差,31~40分為一般,41~51分為較好,52~60分為良好。
接受調查的72例宮頸癌患者中,行(次)廣泛性子宮切除及盆腔淋巴結清掃術者39例,需要并接受放療和(或)化療者40例。治療后3個月隨訪69例(95.83%),失訪3例。宮頸癌患者手術前后及放化療期間生存質量評分比較見表1。由于手術本身及放化療刺激,患者出現了異常的生理及心理反應,其質量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經過合理的對癥治療和心理支持,無一例出現嚴重并發癥,治療后3個月隨訪,生存質量評分明顯高于手術后及放化療期間(P<0.05),接近治療前水平(P>0.05)。
本組資料中72例宮頸癌患者均行(次)廣泛性全子宮切除加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或放療或(和)化療,術后1周及放化療期間心理狀況、機體功能明顯下降,與手術本身及治療帶來的不良反應和身體適應性不良,如郁悶、消極、精神差、傷口疼痛、頭痛、腹脹、惡心嘔吐、食欲下降、乏力、脫發、失眠等有關,患者生存質量明顯下降。治療后3個月經過調整形成了新的適應,上述癥狀明顯改善,恢復規律生活,日常生活能自理,活動增加,精神狀態逐漸好轉,接近手術前或放化療前水平。這與正確有效地治療,醫護工作者在治療前后指導患者了解治療和預防術后不良反應知識,宣傳治療成功的信息、患者心態的調整、疼痛緩解、胃腸功能增強、睡眠改善及社會的理解與家人支持等有關。
表1 宮頸癌患者治療前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1 宮頸癌患者治療前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分,±s)
注:與治療前比較,1)P<0.05;與術后1周及放化療期間比較,2)P<0.05
?
因此,對宮頸癌的手術治療及放化療可能造成患者心理紊亂及社會功能失調,作為醫護工作者應做好如下工作:
(1)治療前,向患者告知目前醫療技術,強調盡早手術,合理放化療,并介紹治療成功信息以鼓勵患者,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主動配合治療。(2)手術后麻醉清醒6h生命體征平穩后,鼓勵或協助患者自行翻身,活動肢體,24h后可下床活動以促進腸胃功能恢復,預防腹脹[8]。(3)手術后1周內患者身體虛弱、精神差、傷口疼痛、腹脹、失眠,自理能力較差,這時應做好心理安慰與全面醫療服務,以利治療順利進行。(4)放化療期間,患者精神緊張、頭痛、惡心嘔吐、食欲不振,應根據情況給予對癥或輔助治療。(5)患者出院后應堅持綜合康復治療,根據病情服用分子靶向藥物,并適度鍛煉,注意飲食習慣,暢通氣血,增強免疫功能。出院后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到醫院復查。不適隨診。
總之,癌癥屬于心身疾病,不僅需要積極有效地治療,還需要健康的心態、樂觀的情緒以及社會的理解與家人的支持,以利于加快患者機體康復,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及程度,增強回歸社會的信心及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