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記者 朝源 黃榮 席博平


2010年4月19日,陽春時節,由中共彬縣縣委、彬縣人民政府主辦的“中國·彬縣首屆大佛旅游節”隆重舉辦!這是繼2009年10月“中國·彬縣柿子節”后的又一盛大節會。
彬縣地處陜西省咸陽市的西北部,是陜、甘兩省交界處,南距省會西安120公里;北離甘肅平涼160公里,東連旬邑、淳化;南依永壽、麟游,西臨長武、靈臺;北接甘肅正寧,為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是陜西東捍關中、西控秦隴的渭北重鎮。彬縣是關中—天水經濟區的重要節點,為整個“城鎮體系”中的三級城市。福銀高速公路、312國道和正在建設的西平鐵路穿境而過。
2009年,彬縣實現生產總值60.06億元,財政總收入10.53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84億元,經濟增速連續五年位居咸陽市第一,在2009年度陜西省縣域經濟社會綜合監測評比中,彬縣位居陜西省第11位,在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中,被評為2008-2009年度全國縣域經濟最具成長性百縣(市)之一。
彬縣是公劉故里、后稷生地、果品之鄉、煤化重鎮、旅游勝地。早在3500年前,周祖公劉避桀居豳,定居農耕,教民稼穡,開創了我國涇河流域農耕文明的先河,《詩經·豳風》就是產生于這塊古老土地上的不朽篇章,豳因之成為風雅策源之地。境內有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館藏文物1500件(套)。詩人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都在這里留下了不朽的詩篇。其中,建于唐代的大佛寺現已列入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為陜西第一大佛,被譽為“關中第一奇觀”;唐宋時期的開元寺塔,精湛高超的建筑藝術是彬縣的標志性建筑;西廟頭森林公園面積近10萬畝,森林覆蓋率高達95%,被專家譽為黃土高原上的“綠島”;侍郎湖是陜西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湖周群山環抱,林木蔥郁,為垂釣、避暑、休閑、度假之勝地;石龍窩景色以清幽著稱,盛夏時節,“瀑布落自崖段,晴雨飛于四壁”,隆冬季節,懸崖峭壁上綴滿冰乳,晶瑩剔透,為古豳十二景之一。



厚重的文化底蘊,豐富的人文資源,飛速發展的經濟社會,為彬縣發展旅游產業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特別是2009年以來,彬縣縣委、縣政府搶抓國家擴大內需和“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兩大機遇,并積極融入關中—天水經濟區“一軸一環三走廊”和“西安一小時經濟圈”,立足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獨具特色的經濟資源,大力實施“工業強縣、強農惠農、城鎮帶動、招商引資”四大戰略,發展壯大“能源化工、特色農業、商貿流通、勞務輸出、觀光旅游”五大產業,切實采取資源開發、內涵挖掘、文化策劃、品牌打造、設施配套、宣傳促銷等措施,多管齊下,多業并舉,全力促進縣域旅游業快速健康發展,先后啟動了大佛寺、花果山、公劉墓、侍郎湖、龜蛇山等旅游景點的開發工作,初步形成了“川道唐宋佛教文化旅游線,北翼古彬文化旅游線,南翼生態休閑旅游線”的一線兩翼旅游新格局。同時,隨著縣域經濟的日益發展,大佛寺煤礦、下溝煤礦等現代工業循環經濟園區旅游景點雛形初現,紫薇山生態公園、豳風苑等城市公園初具規模,全縣亦有可利用開發的旅游資源40多處,眾多的文物古跡以及自然景觀為彬縣旅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彬縣首屆大佛旅游節”以“千年大佛、毓秀古豳”為主題,以“新聞發布、產品展銷、佛教講座、旅游觀摩、文藝晚會”為活動載體,以節會友,以友為媒,搭建發展新平臺,唱響發展主旋律,引八方賓朋來彬旅游,迎四海客商來彬創業,積極培育壯大集景點開發、觀光休閑、招商引資為一體的“旅游經濟”,多元展示彬縣“經濟發展、環境優美、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的嶄新成果,全面推動彬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努力為沖刺“陜西十強縣”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