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鴻護
自覺參與體育鍛煉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目標之一,新課程改革中提出堅持每天一小時體育運動,以及終身體育論,目前人們對此理解尚未達到一致。但一般都認為,終身體育是指人們一生中所進行的身體鍛煉和接受體育教育。盡管人們在終身體育和學校體育關系上尚未統一認識,但是,在學校體育中,特別是在中學生的體育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習慣和能力已成為廣大體育教師的共識和正在努力實踐的目標。
欲使學生獲取終身進行體育鍛煉的能力,必須養成鍛煉的習慣,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體育鍛煉意識的形成。這種體育意識的形成,直接關系一個人的體育態度,構成體育態度的要素有認知、情感、動機,甚至還包括態度的外顯形態——行為傾向性表現。一個不喜歡體育的學生,必然會在體育課中表現出消極、回避的體育態度。理解這一點并不難,問題是他們為什么不喜歡體育?這正是本文立意的出發點。本文試圖通過一般的調查研究去探析造成中學生不喜歡體育的原因,從而為尋找使他們逐漸喜歡體育并參與期中的對策提供重要的參與依據。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幾所中學1800名中學生
本調查發放問卷1800份,回收1780份,再經過互評、師評進行認定,凡三方認定相吻合的學生則屬于不喜歡體育的學生,本研究被認定不喜歡體育的學生有560人。(其中男生200名,占35%,女生360名,占65%。)
終身體育是一個內涵和外延寬泛的概念,對于這樣一個概念有必要從三個層次上去理解:第一,從時間上看,它是從生到死貫穿整個人生的一種社會活動;第二,從重要性看,家庭、學校和社會應該為每個人提供必要的機會和物質設施保障;第三,以需要看,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該把它視為塑造自身的一種重要手段,而不間斷地貫穿于人生的始終。基于這一認識,每個學生都應該確立終身體育的目標。家庭、學校、社會有責任和義務關心每一個學生的體育活動,特別是那些不喜歡體育的學生。
中學生不喜歡參與體育活動的原因是很多的,錯綜復雜的,而正是這方方面面的原因,給我們深入研究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本研究主要從個人自身情況、家庭情況、學校的影響和世俗的觀念等方面進行研究。
家庭對人們的影響是深刻的。社會學認為,青少年兒童的知識、技能、行為規范、人生目標、價值觀乃至人格特質等,都可以在家庭環境中得以形成。表1是對不喜歡體育的學生家長做的調查。

表1 不喜歡體育的學生家庭影響分析表
以上數據表明,多數不喜歡體育的學生的家長參加體育的頻率不高,不擅長體育,以往沒有運動經歷,對子女是否參與體育活動也不夠關心。家長的這一現狀對子女的體育參與產生消極的影響。
調查中通過560名不喜歡體育的學生對自己自查不喜歡體育的主要原因(自身以外的原因不計在內),得出結果見表2:

表2 不喜歡體育的學生自查其不喜歡原因結果
從表2可以看到,調查中有64%的學生是因為運動能力差而不喜歡體育的,而因病不喜歡體育的為10.7%,因身體弱而不喜歡體育的為7.2%。經進一步了解,他們都是因自己體弱多病又很少參加體育運動而致使運動能力較差的學生。運動能力差是導致他們不喜歡體育的主要原因。這看上去似乎與家庭影響完全無關,其實不然,如前所述,家庭對人們的影響是深刻的,同時,家庭對人們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如果家庭成員對體育運動態度積極,關心子女的體育活動,營造出一種家庭體育氛圍,或許他們將不會因體弱多病或運動能力差而不喜歡體育。
2.3.1 體育教師的影響
表3是對體育教師對不喜歡體育的學生影響的一些調查:

表3 體育教師對不喜歡體育的學生產生的影響調查
從表3數據可以看出,體育教師對學生們喜歡參與體育活動與否有很大影響。這一調查提醒我們體育教師,雖然不喜歡體育的學生只占少部分,但培養好他們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教師越不喜歡他們,他們就越遠離體育;教師越是批評他們,他們越容易產生自卑感,更不想沾絲毫體育活動。因此,教師應多關心、理解和支持他們,消除師生間的濠溝的同時,也消除了學生對體育敬而遠之的厭惡感。另外,在教學中注意實行個別輔導,讓弱者趕上來,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多讓他們品嘗“冠軍”的滋味。
2.3.2 其他同學的影響
表4是其他對不喜歡體育的學生的影響的調查。

表4 其他同學對不喜歡體育學生的影響調查表
從表4不喜歡體育的學生回答結果來看,同學之間給予他們的負面影響較多,再加上來自教師的負面影響,便難于使不喜歡體育的學生擺脫窘境,作為主導體育教學的教師應對此給予充分注意。
2.3.3 不喜歡體育的學生在體育課中的心態
對于這一問題,同樣作了相應的調查(學生自評),如表5所示:

表5 不喜歡體育的學生在體育課中的心態調查表
不喜歡體育的學生由于運動能力差、自卑感強,在體育課中常表現出膽怯,心情緊張不安、缺乏自信,這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這也正是他們提高運動能力的一大障礙。改變這一心態的關鍵在于有一個主客觀相統一的環境,一方面教師要鼓勵他們積極進行自我克制和自我負擔,另一方面教師應努力為這些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課堂環境。他們多數人是有上進心的,是想改變落后局面的,教師要不失時機地給予正確的引導。
經過分析,人作為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體,并不是從降生就喜歡或厭惡體育的,而是社會環境作用的結果。
從以上分析可知,運動能力差是導致中學生不喜歡體育的主要原因,而導致運動能力差的原因是不能否認生物遺傳會有一定影響,也不否認家庭的消極影響會有一定的作用,但主要是不喜歡體育的學生在學校體育實踐過程中,由于失敗的體驗,加上來自教師和同學的負面影響,而使自卑感和失敗體驗惡性循環導致不喜歡體育。
在本研究560名不喜歡體育的學生中,女生為360名,占65%;男生200名,占35%,女生明顯多于男生。在許多有關學校體育的研究中,我們都不難看到,女生在參與體育的頻率、喜歡體育的程度、擅長程度和關心程度等明顯低于男生,這絕非偶然巧合,必定有其內在聯系和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但其中主要的還是世俗觀念。傳統世俗認為:女性應該陰柔文靜,女性喜歡體育會遭人“白眼”,使人們敬而遠之或是用異樣的眼光看待。這無形的壓力迫使很多女性不參與體育活動或不敢參與。要改變這種不正常現象,要靠我們體育教師去關心、去教導、去動員女生們參與體育,摒棄世俗觀念,建立新的科學體育觀,同樣享受跟男子一樣的參與體育的權利,享受體育所賦予我們的健康、強壯。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觀念的轉變和更新,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種落后的觀念會很快脫胎換骨,代之以崇尚體育的新觀念。
3.1 作為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體,并不是從降生就喜歡體育的,而是社會環境作用的結果。
3.2 運動能力差是導致新會區部分中學生不喜歡參與體育的主要原因。
3.3 學校體育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與家庭、社會等各方面配合,為改變學生不喜歡體育的狀態,培養終身的意識而努力工作。
3.4 新課程改革中,體育與健康教學要著重學生運動能力、終身意識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