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西津
自2005年廣東省范圍內行業協會實行“無主管”的體制改革,2008年開始深圳市逐漸將直接登記制度擴大到工商經濟、社會福利、公益慈善三種類型,并正繼續在體育類、基金會等領域的社會組織推廣。2010年前9個月,深圳市全市新登記社會組織81個,其中42個是直接登記。目前全部登記的社會組織中約10%不再依托任何“業務主管單位”,一些新興類型或者民間自發的草根組織得以注冊登記。
逐漸取消社會組織的“業務主管單位”,開放登記注冊門檻,釋放社會空間,是深圳市民間組織管理局多年來創新努力的方向,也是在全國社會組織管理體制中在制度改革上邁步最大的實踐。
深圳市社會組織管理體制創新走了一條開放空間前提、支持孵化輔助、政府改革匹配、參政議政賦權、扶持監管配套、納入立法保障的道路:
在開放空間上,深圳市率先建立社會組織直接登記制度,并啟動社區社會組織備案制度,探索異地商會、跨省區行業協會等創新類型的登記。
在支持孵化上,發展支持性組織體系,包括孵化基地為代表的機構支持、研究中心為代表的智力支持、基金會為代筆的資金支持,采取政府營造政策環境,民間組織搭臺唱戲的方式進行。
在政府改革上,與政府部門“三定方案”相結合,社會組織能夠承擔的職能,政府直接退出或委托購買,不再由政府承擔或者設立事業單位承擔,目前大部制改革第一批合并的87項可轉移職能中79%已經轉移給民間組織。
在參政議政上,民間組織管理局作為推薦單位,在本次人大政協換屆中,社會組織的專職工作人員中當選黨代表4名、政協委員10名、人大代表5名,其中3名為政協常委,1名為人大常委。
在扶持監管上,一方面加強監督管理體制,一方面進行政策扶持,如民政部門聯合國稅、地稅建設社會組織稅收管理服務平臺,建立部門責任體系。
在立法保障上,《深圳經濟特區非營利組織條例》已列入去年深圳特區立法計劃,目前立法調研正在進行。
所有管理體制上的創新,最后要體現在社會組織的社會作用及其影響力上。深圳市社會組織管理體制創新并非僅在政府體系內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同時體現了社會組織自身的創新,如孵化支持型組織、商事調解組織、非公募基金會等新的組織類型或組織功能都在出現,社會組織類型呈現出多元化。同時,深圳市民管局與香港社服聯合作的社會組織能力培訓,也拓展了社會組織的運作能力。
2010年11月的深圳市委全會,明確提出在深圳率先建立現代公民社會,在全國首次將公民社會建設寫進“十二五”規劃建議當中。將公民社會建設作為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也使得深圳市社會組織和公民社會發展在今后政治改革的藍圖中,有了更值得關注的位置。
深圳市社會組織管理體制創新與在第一線實踐的人們的創新意識和承擔精神分不開。深圳民政局長劉潤華在公益百人論壇開幕辭中說“為了慈善,我愿意擔責任”。在創新之中,認知風險、接受風險、承擔責任,是創新為社會負起的最重要的使命,也是創新者最值得敬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