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的中國像19世紀的美國?
【美】《時代》11月15日
中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世界經濟霸權沖刺嗎?是的,馬丁·雅克在他的書《當中國統治世界時》中給出了確定的答復。不,經濟學家約翰·馬金和對沖基金巨頭James Chano則不同意這種看法,他們認為中國的經濟泡沫遲早會破滅,到時中國會出現類似日本“失去的10年”那樣的不景氣局面。后一種看法也反映在暢銷書《未來100年》中,這本書認為中國的未來不過是“日本的翻版”。
謹慎起見,我們無法對以上的看法表示同意或不同意,但把今天的中國和19世紀中葉的美國做一比較我們就會發現,中國的未來還存在另一種可能,那就是中國蹣跚而行,但始終向前。事實上,中國更像那時候的美國而不是1980年代的日本。
19世紀中葉的美國就像今天的中國一樣。大量的人口從農村向城市遷移。到1850年,美國成為當時的世界工廠,生產大量便宜而高品質的商品,英國稱之為“美國人的制造系統”,全世界都在嫉妒美國的成功。當時,新英格蘭的工廠曾經模仿英國蘭開斯特的技術,狄更斯也抱怨自己的書在美國被盜版。而且,當時的美國還存在著奴隸制。
說這些并不是在為中國的現狀進行辯護,而是想說明:中國的成功并不是人類歷史上的頭一遭,同時,這種成功也并不是必然會導致失敗。對于美國來說,它需要克服輕敵的思想,多回顧和重溫美國當年超越英國的歷史往事。
2 共和黨的回歸
【英】《經濟學人》11月6日
11月2日的中期選舉是近72年以來選民轉向共和黨最徹底的一次。對于奧巴馬來說,他必須準備面對艱難的兩年。在一個充滿敵意的眾議院和僵持的參議院面前,未來通過任何法律的可能性都在降低。如果說奧巴馬的前面充滿了坎坷,那么共和黨候任議長博納的面前就是巨大的荊棘。他在接過前任議長佩洛西的權杖的同時,也接下了數萬億美元的財政赤字,和10%的失業率。共和黨藉著選民的不滿情緒勝出中期選舉,而如果美國經濟繼續惡化,選民可能會遷怒于共和黨,博納和共和黨也將面對選民的憤怒。
3 迎接夢幻手機
【美】《財富》11月15日
目前,在美國談論最多的手機是一款實際上還未正式面市的產品:運行于Verizon公司網絡的iPhone。自蘋果公司2007年推出iPhone手機以來。其運營服務—直和AT&T公司捆綁。但越來越多的流量讓該公司的網絡幾近癱瘓,消費者怨聲載道。而Verizon現在是美國市場最主要的電信運營商,客戶數量達9300萬。《財富》在此可以確認,Verizon iPhone將于明年初面市。對Verizon來說,未來最大的挑戰也就是AT&T當下的困境,即其網絡能否支撐iPhone數以百萬計的用戶上網下載應用程序、觀看視頻和打電話等大流量的信息需求。
4 清真寺之爭
【英】《新政治家》11月8日
全世界穆斯林即將進入朝覲季節,美國各地清真寺借此良機舉行朝覲學習班,提高穆斯林民眾對信仰的認識。但在美國,是否在世貿遺址上修建清真寺的爭論至今尚未終結。在9年前的恐怖襲擊中,丹娜·奧康納已經懷孕的女兒也不幸遇難。但在她看來,最重要的不是對襲擊的記憶,而是如何延續美國的理想——宗教自由。丹娜認為,恐怖分子都是罪犯,但我們不能讓所有穆斯林都為這些罪犯的行為負責。但是丹娜的想法并不容易實現。茶黨運動發言人馬克·威廉姆斯稱,清真寺將成為恐怖分子膜拜的地方,而“文化中心”則會成為宣揚其極端思想的場所。美國最著名的保守派脫口秀節目主持人拉什·林堡還將這個計劃比作在珍珠港上修建日本神廟。共和黨前眾議院議長金里奇甚至將支持修建清真寺的穆斯林比作納粹。
5 創業是為了快樂
(臺灣)《商業周刊》11月7日
如果問兩岸20—30歲的年輕受訪者:是否比10年前快樂?表示肯定的人,臺灣比大陸高7%,44%的臺灣人傾向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加上讓大家快樂的事。在臺南,3個畢業于昆山科技大學的七年級女生,因為在校期間得到德國紅點設計大獎,決定一起創業,設立紙藝設計工作室,3個人擠在一間民宅的小房間。因為還沒賺錢,成員第一年都還不支薪.創業維艱,但她們說:“有的人創業是為了要賺到100萬,但我們不是。我們希望能夠給人愛與歡樂。最后即使可能失敗,我們希望做出讓自己驕傲的東西。”她們并不是特例,《商業周刊》深入訪問的臺灣年輕人,從一般學生、上班族,到網絡作家、農夫,再到已擁有千萬資產的創業者,跨足各領域,快樂已然是臺灣80后年輕人共同追求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