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蝶

《中國世紀》站在歷史意識和全球視野的縱橫坐標上,梳理中國和世界的過去,分析中國和世界的今天,展望并預言在全球化洪流中中國的未來。
讀完此書,筆者想起了另外兩本曾產生較大影響的書,即1980年代后期問世的《山坳上的中國》和1990年代后期面市的《現代化的陷阱》,這三本書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體現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對民族對國家對社會對民生的危機意識和憂患感懷。如果說劉濤先生的這本《中國世紀》有什么不同之處,那就是它對中國的現實和未來更多了一些樂觀和自信,讓人在看到了問題的時候,更能看到未來的希望。
在第一章《成為頭等強國,我們進入暢想時代》,作者寫道:“中國正在加速成為全球性的世界大國。是的,中國內部讓我們不滿意的地方仍然太多太多,腐敗和民生問題仍然影響著國民的認同感和國民的團結一心,但是中國模式的奇特之處就在于——帶著問題超速前行……這是和時間賽跑的一場角逐,看究竟是前進的速度克服了問題的障礙,還是問題的障礙絆住了前進的速度。”
這兩年談論“中國模式”的人很多,觀點看法高下優劣皆有。本書作者認為,中國的成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著亞當·斯密、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和日韓國家主導的資本主義模式的綜合優勢。中國的成功就是中國加入全球化(以融入美元幣緣圈為表征)的成功,是中國充分利用全球化的成功,也是全球化本身的成功。中國的全球化模式核心就是在開放和競爭中壯大自己,同時對國內幼稚產業進行短時間的保護,但更強調的是在一定保護期限后的各類企業的充分競爭,這防止了低效率和停滯不前,尤其是防止了像日本模式封閉國內市場那樣帶來的國內企業的低效率和無競爭性。
作者的現實危機感很強,在明確指出中國模式的成功原因在于全球化之后,他又說:不過我們要小心的是,中國既然是最大得益于全球化的國家,在當前金融危機的時期,各個國家都開始祭出“貿易保護主義”的大旗,西方世界和發展中世界普遍處在心理不安的時期,世界可能出現“倒全球化”的現象,各個國家和地區有回到區域化和民族國家市場封閉的趨勢。這是必須引起我國重視的、關系到國家利益的重大問題。中國應該利用其龐大的綜合國力引導和鼓勵世界各國持續地走全球化之路,同時告知世界各國,任何從“全球化”往回倒退都是沒有出路的。
本書中作者的新穎創建很多。比如他根據世界各國所處的五個不同發展階段,提出了他的五個世界理論:第一世界游戲人生(以貨幣霸權為基礎的金融游戲資本主義),第二世界夢幻人生(期待歐元挑戰美元,然后可以進入虛擬游戲的階段,過上夢幻般的生活),第三世界工作人生(正正經經打工謀生),第四世界賣家產為生(家里有多少東西,就賣多少,一年年地賣),第五世界無以為生(缺乏在全球化的國際食物鏈條覓食的手段)。作者的這個五個世界理論,給我們每一個人認識世界、認識中國以及認識我們自己所處境地提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廣闊視角,它讓我們認識到自己的處境,也讓我們看到了追趕向上前行的方向。
王小波先生嘗言:好書需要批判,壞書需要炒作。劉濤先生的這本《中國世紀》無疑是一本好書,所以也需要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