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 琛

研究結果表明,當前的兒童已較普遍地受到EEDs的污染,而性早熟患兒受其污染的程度則要嚴重得多,證實EEDs是兒童性早熟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小大人”越來越多
8月27日下午,位于上海浦東的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內分泌科門口熱鬧非凡,這里設立了診斷兒童青春期發育異常的專家門診。候診區的長椅上坐滿了家長,嬰兒的啼哭聲和孩子們的吵鬧聲不絕于耳。這樣的場面常年如此,求治的患者中兒童性早熟和矮小癥的患兒占了絕大多數。
“這里不僅有上海的孩子,外地的孩子也越來越多。”瑩瑩的媽媽告訴記者,兩個月前,她在給女兒洗澡時,發現瑩瑩的乳房有些凸起。當時,她并沒有特別在意。但最近瑩瑩老是嚷著胸脯疼,聯想到早先的“早熟門”,她便趕緊帶孩子來了這里就診。
瑩瑩的塊頭一直要比同齡的孩子大一些,而今年一個暑假的時間里,她的體重也從30公斤長到了35公斤。“我們剛剛做完骨齡檢查,醫生說我女兒的骨齡要比實際年齡大近兩歲。”瑩瑩媽媽說,帶著女兒來醫院看生長發育門診,才知道現在有早熟現象的孩子這么多,不但專家預約要等很長時間,連B超,也要等到第二天才能做。
性早熟是指女孩8歲以前出現第二性征或10歲以前出現月經初潮,男孩在9歲以前有第二性征發育,睪丸容積≥4ml。在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的門診中,大多數就診患兒年齡在6到8歲,女孩多于男孩。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內分泌科主任醫師黃曉東介紹,真性性早熟的表現,與正常的青春發育過程一致,女孩在乳房增大后,可出現陰道分泌物,陰毛腋毛生長,初潮等,男孩則呈現外生殖器的增大,陰毛腋毛生長,喉結凸現和遺精。同時還伴隨生長加速,骨骼成熟加快,體形變化,如男生肩部增寬,女生臀部脂肪聚積等。自1960年代開始,世界上就出現了較為普遍的兒童體格發育和青春發育年齡提前的趨勢。從1959——2000年40年間,中國女孩初潮年齡從14.38歲提前至12.33歲。上海1950年代為15.9歲,1990年代提前至12.75歲;北京1960年代為14.5歲,1990年代提前至12.6歲,而廣州1990年代為13歲,2006年已提前至11歲。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兒童少年衛生教研室與復旦大學兒科醫院曾于1998年聯合進行過兒童性早熟的臨床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上海地區兒童性早熟的患病率為1%,如果上海有300萬個孩子,大概就有性早熟患兒約3萬名。
真兇還是疑兇?
導致假性性早熟中最常見的是誤服避孕藥。“農村的孩子因為誤服避孕藥,產生性早熟的情況已屢見不鮮。”
關于前段時間圣元奶粉“早熟門”事件,上海市中醫性早熟特色專病診治中心主任、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中醫科主任俞建表示:“至少廠家沒有作案動機,外源性的雌激素沒有意義,既不能改善味道,還要增加成本。奶源中含有激素的情況不好說。”
“大環境是這樣,好像每個孩子都或多或少受點影響。”瑩瑩媽媽說,她一直比較注意瑩瑩的營養均衡,并沒有常吃洋快餐,也沒有隨意服用保健品。“早熟門”之后,她現在特別怕食物中含有激素:“我準備讓她平時再盡量少吃雞肉、牛肉,多吃蔬菜。少喝飲料,多喝水。”
迄今為止,現有的研究還沒有為肉、奶產品中激素的殘留對健康的危害提供確實的證據,但要作出外源激素和人體健康無關的結論,同樣需要大規模的對照研究。同時,至今國內外都沒有進行過有關發育期女孩性早熟與食物中的激素有關的大規模研究。
兒科學普遍認為,性早熟發生的原因非常復雜,是遺傳因素與生活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有許多家長認為吃洋快餐就會導致性早熟,這是一個誤區。洋快餐之類的垃圾食品可能造成性早熟,未必是因為其中添加了激素,而是因為它有增肥的作用。長期吃這些高脂肪、高蛋白的東西,本身就會導致發育提前。但這也跟人的體質有關。每個人的遺傳基因背景不一樣,對同樣東西的敏感度也會不一樣。同樣是吃洋快餐,很多人也不會性早熟。有人因胖過頭,反而引起了青春期延遲。”俞建解釋道。據相關數據顯示,兒童不論年齡多大,只要體重達到35到45公斤,就達到“性成熟啟動的閾值”。
活在激素中
在黃曉東看來,現在的環境是一個被雌激素污染的環境,“我們暴露在雌激素的環境下已經很久了。”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科學家已發現植物性雌激素數十種。很多天然的植物性食品都含有雌激素,比如我們常吃的大米、大豆、芝麻、豆漿、紅薯、柚子等本身就含有植物雌激素。在一些營養品,如雪蛤、蜂王漿、羊胎素中也含有雌激素。但這些雌激素含量和人工注射到動物身上的激素比起來,它們相對安全。
近年來,國內醫學界開始注意到環境內分泌干擾物的存在和不良影響。媒體的報道中,喜歡將這類起惡性干擾作用的物質稱為“環境激素”。
“比較專業的名稱是‘環境內分泌干擾物(EEDs)。”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中西醫綜合研究員,長期從事兒科內分泌疾病的高級專家蔡德培糾正道,EEDs是環境中存在的能干擾人類或動物內分泌系統諸環節并導致異常效應的物質。環境污染,特別是由洗滌劑、農藥及塑料工業向環境排放的物質及其降解產物可產生一系列的EEDs。“EEDs可以有一些潛在的激素的活性,但不是真正的激素。它能和人體內的激素受體結合,引起類似激素的活性。但首先要強調,這種活性是比較弱的。現在的問題是,環境中不是只存在一種東西的污染,同時存在幾十到上百種污染物,它們之間會發生協同作用。這個作用就比單一的要強得多。”
EEDs,例如廢氣、廢水、廢渣、農藥等,這些當年排放的或者現在治理得還不夠的污染物,在環境中客觀存在。飲用了受污染的水,或從這種水中捕撈上來的水生生物,以及進食了受污染的土壤上長出來的植物,人體內就可能會含有一定量的EEDs。
“但是這并沒什么可怕,不必造成恐慌。其實我們每個人體內都會有,只不過濃度比較淡。EEDs與兒童性早熟的確有一定的關系。但必須要說明,凡是發病的孩子,首先其接觸EEDs必定相對較多。其次是個體差異所致,患兒的基因背景與正常孩子不同,他們對EEDs的敏感性明顯較高,這點非常重要。”蔡德培說。
早在幾年前,蔡德培就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環境內分泌干擾物引致兒童性發育異常的機理及其中藥治療研究》。該研究首次對正常兒童及性早熟患兒血清中多種EEDs的含量進行了監測,并與患兒生殖器官病變程度進行相關性分析。經過對較大樣本的性早熟女孩和正常女孩的對比,研究結果表明,當前的兒童已較普遍地受到EEDs的污染,而性早熟患兒受其污染的程度則要嚴重得多,證實EEDs是兒童性早熟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在已經被確認為EEDs的上百種物質中,由洗滌劑、農藥及塑料工業等向環境排放的物質居多,其中農藥就多達數十種。“國外已有大量的文獻報告,大多數種類的EEDs往往同時具有擬雌激素作用和抗雄激素作用的雙重活性。在女性EEDs可作為假性性早熟的直接病因,而對于下丘腦-垂體-性腺軸提前啟動的真性性早熟患兒,EEDs則可成為其發病的重要促進因素。”蔡德培說。
吃什么,怎么吃?
相對于成年人,兒童對食物中殘余化學物質的抵御力差很多。醫學專家擔心,由于兒童體內的性激素水平很低,所以一點點小的增長就會對他們產生不好的影響。
俞建表示,性早熟可能帶來的危害,首先是身高問題,其次是由于心理發育落后于生理發育帶來的壓力與恐慌。不過,在俞建做過的研究課題表明,性早熟在對兒童心理產生的影響上,男女會有截然相反的作用。女孩的負性作用較多,經常帶有害羞的表現;男孩往往則產生正性作用,認為是有男子氣概的表現。因此,不同性別的孩子產生的性早熟,心理上要采用不同的引導方式。
此外,性早熟還會帶來一些內分泌方面的疾病。從長期來講,性早熟的孩子成年后生育能力也會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影響。女孩在出生之后,她能成熟的卵泡數其實基本定好了,一生中只能排三百多個卵子。女性發育早,絕經期也會相對提前。另外,還會造成月經不調,懷孕的幾率降低等問題。
“有研究認為,性早熟的人患乳腺癌的幾率比一般人高。這或許跟雌激素分泌得過多或者接觸得過早、過多有一定關系。”俞建說。
同時,黃曉東還提醒家長,現在社會比較復雜,孩子發育早了,可能成為性侵害的對象,家長在這方面要多指導孩子,幫助孩子提高防護意識。
在生活中如何避免外源性激素的過量攝入,如何預防性早熟的發生?專家建議,第一,家長要多關注孩子,早發現,早治療。第二,不要讓孩子服用保健品、滋補品。第三,各種各樣反季節的水果和蔬菜盡量少吃。第四、避免營養過剩,糾正專吃肉類的偏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