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迅

今天,香港處在沉淪與變革的十字路口,香港人應當繼續探尋香港精神。
先說幾個小故事。
一碗平平無奇的菜干豬骨粥,對一群連基本溫飽都沒有的老人而言,可謂奢侈品了。被街坊稱為“愛心老板”的李松慶,每個周日都會在他的粥檔,烹調這碗“愛心粥”,免費給這群街坊長者。57歲的李松慶曾當過出租車司機,1986年接手經營“冬菇亭”粥檔。多年來,他都不時參考健康食譜,四處尋覓有關吃的健康信息,為這些長者煮一大鍋健康粥,待他們視同自己家人一般。他說,看到公公婆婆吃得津津有味,自己心里就有一種莫名的滿足感,這種快樂是再多的金錢也買不到的。
年近60的蘇金妹,15歲那年因一場意外,下半生要在輪椅上度過。對一般人而言,可能從此意志消沉,但蘇金妹并沒放棄人生的追求。她21歲離開醫院后,從事義工達30年之久,被喻為“輪椅上的天使”。她省吃儉用,卻將自己的積蓄全用于別人身上,四處幫助肢體殘障、行動困難的人。她為坐輪椅的縫制用具,燒湯送往醫院給那些無家人探望的病人。她一再向政府部門表達訴求,爭取為傷殘人士提供無障礙設施,讓他們在社會上不再“寸步難行”。
在香港,這樣的凡人小事,幾乎在社會每個角落都能時時觸摸到,但香港的傳媒卻很少報道,不少自詡為“權力面前講真話”、“崇尚新聞自由”的傳媒,對此根本就不感興趣。香港需要精神。香港的歷史,由中外先賢自強不息所書寫,他們構筑了香港人的精神家園。百年來,法治、專業、進取、博愛等精神,構成香港人的核心價值觀。今天,香港處在沉淪與變革的十字路口,香港人應當繼續探尋香港精神。
日前,在一次香港亞洲電視高層宴席上,聽說亞洲電視正舉辦“2010年度第一屆感動香港十大人物評選”,在感動中尋找本真,在真實個案中尋找香港精神。這令人有些許振奮,香港還是有人想到“感動香港”的。作為香港的主流媒體之一,亞洲電視此舉,無疑是推動香港精神家園的建設。據悉,正經歷一番股份之爭而折騰多月的亞洲電視,最新定位為“反映香港良心”,此舉正是執行新政而開展的第一個項目。
這次評選,接受民眾推薦,鼓勵觀眾在自己身邊尋找“感動香港”的人物。亞洲電視收到200多個民眾推薦的人物故事,從中初選出20多位,拍攝紀錄片播放,將一個個感動人心的故事人物再現屏幕。8月起,再經具有公信力的13位評審委員和公眾投票,兩者各占50%票率,10月選出10名年度“感動香港”人物,讓他們背后的故事帶給香港市民心靈沖擊。
其實,感動香港的“香港英雄”始終在香港人身邊:八仙嶺火場勇救學生而犧牲的教師,非典期間舍身救治病人而自己染病去世的醫生護士……就說青海玉樹那場7.1級大地震,香港義工黃福榮當時正在孤兒院,地震剛發生時,他正在院舍外的空地忙著,震后發現有6人被困屋里,于是,黃福榮折返屋里救人,不料,6.3級余震發生了,樓房經不住震蕩全部倒塌,在生死存亡的一刻,他把身邊3名孤兒奮力推到樓房旁的安全位置,他自己卻沒逃過瓦礫壓頂。他被救出后已氣若游絲,不久便去世了。
在青海玉樹災區,還有一位活著的“英雄”:無國界醫生成員、機械工程師高永賢。他27歲那年,辭去工程師職位,全身心投身海內外災區人道救援。10年來,他先后前往南蘇丹、烏茲別克、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參與救災。近兩年,他一直推動四川災區重建監控工作,防止所謂“豆腐渣”工程。前不久,他開始長駐青海玉樹災區考察房屋重建。當下,他還在研發手掌大小的Wi-Fi搜救機械人,希望日后可以由體溫探測器、針孔攝錄機合成的小型機械人,深入瓦礫搜救生還者。
2個月前,高永賢獲得紅十字會“香港人道年獎”嘉許,他的內心是富裕的。香港社會素來崇尚金錢掛帥,香港需要更多的人追求心靈富有,傳媒理應擔當責任。據悉,這次亞洲電視評選感動香港十大人物,有明報、明報周刊、香港電臺、酷六(網絡媒體)、雅虎香港(網絡媒體)、3HK(電訊媒體)等作為支持媒體,共同連手參與,建設香港的精神家園。這無疑是值得彰顯的好現象